首頁>生活>

“喝茶”二字在古代有很多文雅的說法,一字曰“檟、蔎、茗、荈、荼”;

二字曰“清友、水厄、酪奴”;三字曰“麒麟草、瑞草魁、餘甘氏、清風使、忘憂君、不夜侯、消毒臣、苦口師、滌煩子、漏影春”;四字曰“龍芽鳳草”,

這些都是古人喝茶雅稱。那麼這些雅稱都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來分享一下釋義。

一字雅稱

1、檟

古書上指楸樹或茶樹。《爾雅》載有:“檟,苦茶。”

2、蔎

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也是茶的別稱。《茶經·七之事》引揚雄《方言》記載:“蜀西南人謂茶曰蔎。”

3、茗

這據說是雲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宋代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

香港陸羽茶室有名作家臺靜農題寫的茶聯:“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釀香醪琥珀黃。”

4、荈

荈為茶的可靠記載見於《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應是茶飲料。

荈指採摘時間較晚的茶。晉代郭璞有云:“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荈、荼、茗,其實一也。”

5、荼

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見於《詩經·鄴風·穀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學者推考說法不一。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

二字別稱

1、清友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有“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裡延清友,迎風坐夕陽。” 寫的就是在竹林裡品茶,吹著風看夕陽的一樁雅事。

2、水厄

南北朝時期,茶有個代用語喚為“水厄”。喝茶為啥成了“水難”?

原來在晉惠帝司馬衷時代有個叫王蒙的士大夫,此人特好飲茶。凡從他門前經過的必被請進去喝上一陣,不嗜茶者簡直苦不堪言,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皺著眉頭喝。

久而久之,士大夫們一聽說“王蒙有請”,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3、酪奴

南北朝時期,南方人飲茶風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則稱茶與奶酪為奴。大戰期間,南齊秘書丞王素投歸北朝。剛剛北上時,他從不吃羊肉和奶酪,經常吃魚喝茶。

多年後,北魏孝文帝設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便問:“愛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見,羊肉和魚羹,茶水和奶酪漿,哪一個好?”

王素答道:“羊是陸地上最好。魚則是水族第一,都是極好的。如果憑藉味道比較,羊肉就好比齊、魯等大國,魚就是邾、莒小國。茶最不好,只配給奶酪作奴隸。”孝文帝聽後,大笑。

三字別稱

1、麒麟草

這是盛唐科舉時對茶的美譽,藉以寓意祝福,還可以用來陶冶情操,引發文思。

2、瑞草魁

唐代詩人杜牧曾寫下:“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於是瑞草魁便成為了茶的一個美稱。

3、餘甘氏

宋代李郛《緯文瑣語》說:“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嶠在飲茶詩中也說:“沾牙舊姓餘甘氏。”

4、清風使

據《清異錄》載,五代十國時,有人即稱茶為清風使,盧仝的茶歌中也有飲到七碗茶後,“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之句。

5、忘憂君

元朝時期,蒙古人入主中原,漢人中士大夫階層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該歸隱的歸隱,不事權貴,寫詩喝茶便成為了生活之中唯一的樂趣,以茶解憂,因此也得了一個忘憂君的美稱。

6、不夜侯

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詩云:“破睡見茶功。”唐代曹鄴詩云:“六髒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

7、消毒臣

唐朝《中朝故事》記載,唐武宗時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該茶一甌,

澆於肉食內,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時候打開,其肉已化為水,因而人們稱茶為消毒臣。

唐代曹鄴飲茶詩云:“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

8、苦口師

晚唐時期,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並設宴款待。皮光業一進門, 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若無睹,急呼要茶喝。所以,僕人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爾後,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9、滌煩子

飲茶,可洗去心中的煩悶,歷來備受贊詠。唐代《唐國史補》載:“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呼茶為滌煩子。”唐代施肩吾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明代潘允哲詩曰:“泠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10、漏影春

漏影春其實是一種大約出現於五代或唐末、流行於宋代的玩茶方法。

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大意為用繡紙剪出鏤空的藝術形狀,鋪在茶盞中,撒上茶粉後取出繡紙。

再用其他的食材擺出一張精美的茶畫,觀賞之後用沸水激盪衝飲。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時間便喚作“漏影春”。

四字別稱

龍芽鳳草

除了採、蒸、搗、拍、焙、穿、封等環節,就是茶湯的烹煮了。宋代吳潛《遏金門·和韻賦茶》有云:“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意為烹一杯香茗,要許多環節,尤其煮湯,更需一絲不苟。

4
最新評論
  • 瑞典女王—月季界的顏值擔當,又美又仙,皮實好養活,值得擁有
  • 女人最怕“抬頭紋”、“頸紋”出現,顯老!平時多注意這3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