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批評實質上是理論對實踐的介入,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繫。當然,書法批評也是一門學問,但它的本體論性質卻是很明顯的。自古以來,書法批評留下了大量的佳作,但有的已經失傳,有的有待於修改,有的應該予以繼承。書法批評的視角和方向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書法批評者,其應有的品味和責任,以及一種不論創作狀況如何,都要堅持的本位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時下的書法評論卻常常是一種“失語”。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對傳統的理論進行了充分的梳理和借鑑;二是盲目借鑑西方的書法理論,忽略了書法本身的特點。許多書法批評不夠嚴謹,直率過頭,而且許多書法批評漸漸淪為朋友間的讚歎,不能直擊時弊,有的甚至把批評文章明碼標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書法商品化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但是,如果書法批評淪為商品,那麼,書法就只是一種商品,沒有了藝術價值,也就沒有了書法批評。這是危險的徵兆。當代的書法批評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也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本文擬從法古論與新意論兩個角度,為當代書壇的書法批評診脈,以期對當代書法批評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中國的書法深受儒學的影響,傅山以其人之薄惡其書之薄,使書法呈現出強烈的道德人格化傾向,但“書如其人”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蘇軾曾說過:“人有醜惡之相,君子有醜惡之行,不能遮掩;說話要有分寸,但君子與小人的氣量,是不能欺侮的;書中有拙,君子不能亂其心。”[1]這種“不問書之好壞,只問君子與小人”的觀點,在“德為先,藝為後”的時代,在書法被視作一種雅緻的玩物的當下,並不過分,然而,在當時,卻是顯得過於極端了。但是,“書如其人”這句話的價值卻是不容置疑的。劉熙載曾說過:「書如糞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而言之,如其人。”沙孟海先生曾說過:“普通的書生,只要把某一種書法學好了,就可以站立不倒。作為一名專業的讀書人,這個要求應該更嚴格一些。就是除了技法之外,還要有學問作根基,或文學,或哲學,或傳記,或金石考古……目前書法界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但像啟功先生這樣有學問根基的人,卻是眾口一詞,千錘百煉。回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海灘上大放異彩的人們,他們在技巧上的造詣,從一開始就不好,到後來名聲大噪,只是因為他們缺乏學識的基礎。這一點,我們必須重視。”[3]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能簡單地把它定位為書寫,而應是人的綜合素質的反映。如今,書法漸漸商業化,純粹為了寫字而鑽研技巧的人不在少數,但除此之外,時代也需要經典,需要精品,才能代表時代,引領潮流。當下書家雖多,但鮮有人敢言其書可為後世之經典,或許再過幾年,昔日的盛況便會煙消雲散。在優秀作品與經典作品之間,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在一個人的技藝積累的“法古”階段,學識的高低並不是很明顯,而到了“出新”的階段,則需要一個人的決斷與創新,到了那個時候,一個人的學問,甚至是一本書,都會決定著他離“經典”的距離有多遠。當然,經典的定義,沒有人能說得準,但是,我們必須要找出一條最好的道路來,而沙老強調“學好一門學問”,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古人講究“書如其人”,從道德方面考慮,這是當時的風氣;從學術方面考慮,這也是當時的風氣。從這個角度來看,“書卷氣”和“文人氣”與“書如其人”有著諸多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