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活>

當人們談起盛唐時期的詩歌時,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一定是那個大名鼎鼎手持長劍、腰懸酒壺且被人們譽為詩仙亦或者是謫仙的李白。

李白可以說是盛唐詩歌的代表,但其實還有一個詩人長期被李白的耀眼光環所遮蓋,他就是被譽為大唐詩魔的白居易。

雖然他生前在唐朝的時候不為人稱讚,但是在他死後的萬世內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後世人稱讚他的才華堪比李白與杜甫。

他不和李白一樣生在唐朝的鼎盛時期,而是生在盛唐風氣已過的中唐時期。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他一生命運的坎坷以及那仕途的顛簸。

為什麼那麼著名且被稱為詩魔的白居易,一生中會喪子多病,為何在半身不遂之際遣散歌伎?就連臨終前留下的詩也讓人難懂其中意蘊。

白居易自小出生在河南新鄭,但後來由於戰亂被父親白季庚送去了宿州符離,少時經過刻苦的學習終於步入了仕途。

但他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是一路上坎坷叢生,官場上顛沛流離了半生。導致他官場命運不順利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它的性格。

它不同於在朝堂之上結黨營私、一味阿諛奉承的那些臣子,他本性正直,一心為國家社稷而著想,為此在朝廷裡沒有多少朋友。

當時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唐朝早就已經沒有了當初萬國來朝的盛況,雖然安史之亂已經被平定,但藩鎮割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當時朝廷的左丞相武元衡正在奉詔前往藩鎮平定叛亂,淄青節度史李師道早就包藏禍心,就派殺手在武元衡必經之路上刺殺他。

武元衡還矇在鼓裡,最終在大街上被當場刺殺,朝廷丞相在大街上被刺殺,這麼大的事情讓朝野為之一振。

但讓白居易沒有想到的是,朝廷中那些整天懨懨狂吠的臣子們,面對這樣的大事卻默不作聲,很明顯就是畏懼李師道的權勢。

白居易劇照

白居易此時只是一個太子宮中的宮官,按理說是沒有權利向皇帝進諫的,但白居易仍舊憑著自己的正直仗義執言。

結果出人意料,那些個臣子這次不在默不作聲,而是不斷的彈劾白居易,彈劾他作為一個宮官,言官都還沒有諫言,他就越級上諫。

這僅僅是第一個罪名,然後又彈劾他不孝。這是因為白居易的母親就是因為在賞花的時候,一不小心墜井而亡。

白居易被貶

但白居易酷愛寫詩,一輩子也寫了不少關於春天花草的詩詞,而且還寫了一首叫《新井》的詩,這更讓那些他的政敵們大做文章。

彈劾白居易傷名教。最後無奈之下,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也就是在這兒,他寫而出了名傳萬世的《琵琶行》。

被貶為江州司馬後,白居易對天下的態度也從“兼善天下”轉變成了“明哲保身”,但這一年有了一件好事。

那就是常年都沒有子嗣的白居易終於在他的五十八歲,迎來了他這一生中唯一的兒子——阿崔。

老來得子的他非常開心,大擺宴席遠遠不能表達出自己對這個兒子出生的喜悅,他還向自己的好友元稹寫詩表達自己的喜悅。

白居易其實已經有了三個女兒,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大女兒和三女兒早早地就夭折了,這讓白居易也十分擔心自己這個兒子會不會不他們的後塵。

他對小兒子說,不知道能不能活得長久,將來不管有沒有出息都無所謂。但是最終天公不作美,年僅三歲的阿崔不幸夭折。

阿崔的死對於白居易來說是毀滅性的,這件事讓白居易徹底心灰意冷,因為他的這個小兒子就是他活著的唯一動力。

他這次對日後的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對往後的日子也沒有了規劃。他作了一首詩:有子不留金,何況兼無子。也表明他此時絕望的心悸。

白居易在一首詩中說:門有醫來往,庭無客送迎。這一句就表明了白居易晚年的時候已經是疾病纏身,經常需要請醫師看病。

兒子的逝去、友人的離世讓本就身上多疾病的白居易心如死灰。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都會什麼也不管不顧,完全沒有章法。

白居易也是如此,在經歷過大悲大痛之後,他就開始放縱自己,在自己的府中圈養了非常多的歌伎。

並且每過幾年就會換一批,但是在這三年一換的一批批歌伎中,卻有兩個成為了歌伎中的常青藤,連個人名字叫做樊素和小蠻。

我們不能誤會白居易是一個貪戀美色的老男人,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做,只是因為在經歷悲痛之後變得有點失常。

而且應該瞭解的是,那時候的歌伎並不是那種墜入粉風塵的青樓女子,只是獻才獻藝的那種歌伎。

直到後來,白居易身上的病痛非但沒有減輕半分,反而是加重了病情。在白居易六十六歲的時候,他還患上了老年人常患的半身不遂。

此時的他,才是更應該被人伺候、每天欣賞歌舞的時候,但沒想到,白居易直接遣散了家中所有的歌伎,包括備受寵愛的樊素和小蠻。

就連他之前最喜歡的馬兒,也被他解開韁繩任它隨意奔馳而去。此時的白居易就像是已經無所牽掛,彷彿世間萬物都與自己無關。

人們常說,人一旦老了就會被以前經歷的那些痛苦回憶所掩埋。白居易也不例外,在了結了這世間一切牽掛之後,他遁入空門,在香山寺安度晚年修行。

他回憶起他這一生的宦海浮沉、老來得子的喜悅、晚年喪子的悲痛以及痛失好友的悲傷,一陣悲意湧上心頭。

在香山寺蟄居之後,他也慢慢地放平了心態,從以前放蕩不羈甚至接近於瘋狂的生活狀況逐漸歸於平靜。

他最終回憶自己一生過後,也對自己這悲喜交加的一生萬分感慨,他再也沒有了年輕時的那份豪氣,也沒有了能讓他動心傷神的事情。

想想自己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通過科舉步入仕途,最後距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僅僅一步之遙,這些都是值得提起的。

等最後回憶結束之後,他作了一首詩來總結自己的一生:事事皆過分,時時自問身。風光拋得也,七十四年春。

後人有許多人站出來解讀他這首詩,但依舊理解得不夠全面,因為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僅僅包含著白居易一生的耀眼光輝。

但其實,這並不是指白居易不想面對自己的那些痛苦經歷,反而是指對於這一切自己早就已經變得淡然,自己並不對此有何避諱。

白居易這一生,自從他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後就變了一個人,從以前那個仗義執言的“屈原”,變成了那個獨善其身的“王安石”。

臨終齋戒所作的那一首詩,雖流傳百世經過眾多人解讀,仍舊難解其中意蘊。但其實這首詩不僅僅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寬慰自己的另一種方式。

4
最新評論
  • 瑞典女王—月季界的顏值擔當,又美又仙,皮實好養活,值得擁有
  • 《披荊斬棘的哥哥2》一公舞臺不僅靠實力,結果不單靠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