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末,蘇德戰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為了順利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德軍發起了"颱風作戰"計劃。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可依然節節敗退,第1道防線維亞茲馬防線被攻克,90多萬蘇軍被殲滅。10月中旬,德軍接著攻擊第2道防線——莫日埃斯克防線。
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軍的抵抗也更加頑強了,雙方發生了多次激戰。這時,德軍的進展開始變慢,攻擊力明顯下降。10月下旬,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追擊從布良斯克突圍出來的蘇軍殘部。11月初,陸續有外地的援軍趕到了莫斯科,加入到了抗擊德軍的戰鬥中。
11月中旬,著名的紅色間諜佐爾格,給斯大林發來了絕密的情報,日本不會在1942年之前進攻蘇聯。斯大林馬上命令遠東部隊緊急增援莫斯科,遠東地區蘇軍27個精銳師,9個裝甲旅,攜帶精良的裝備,急行8000多公里趕赴莫斯科參戰。這些軍隊攜帶著全套的保暖裝備,裝甲車輛使用了防凍潤滑油,是一隻適合雪地作戰的部隊,它成了改變莫斯科戰局的關鍵力量。
11月13日,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中央集團軍群總部召開了會議,釋出了第2次攻擊莫斯科的作戰命令:要德軍三個裝甲集團軍群,分三路圍攻莫斯科。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終於突破了圖拉防線,可攻擊力越來越弱。莫斯科的嚴寒天氣到來了,接連下了幾場大雪,這給了德軍致命打擊,凍死凍傷計程車兵更是不計其數。
到了11月底,德軍距離莫斯科最近的時候,一度抵達莫斯科西郊,可是很快就被打了回去。各個方向的進攻都被蘇軍遏制,傷亡人數高達15萬,強弩之末的狀態特別明顯,軍隊計程車氣非常低落。蘇軍則相反,特別是來自遠東的援軍,戰鬥力很強,蘇軍統帥部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到來了。
此時,蘇軍總兵力大約110萬,而德軍總兵力有170萬,看起來德軍的實力比蘇軍高出了很多。可是,連續作戰的疲憊,莫斯科的嚴寒、後勤補給嚴重不足,這些情況都大幅度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12月5日,莫斯科的氣溫驟然下降到了零下40度,真正的嚴寒到來了,這給了缺乏保暖準備的德軍致命一擊。蘇軍的西方面軍,也瞅準了這個時機,展開了全方面的反擊。12月6日,感覺形勢不妙的古德里安率軍主動撤出了圖拉,蘇軍收復了圖拉。
第2天希特勒被迫下令,蘇德戰場的德軍全面轉入防禦態勢,德軍因為一直處於進攻的態勢。既沒有構築防禦陣地,也沒有預備隊援軍,在蘇軍凌厲的反擊面前,德軍全面敗退,蘇軍在幾天之內連續收復了多個城市。
到了12月16日,莫斯科西北重鎮加里寧被蘇軍收復了。就在這一天,希特勒嚴令德軍堅守陣地,禁止後退。因為他已經意識到,德軍一旦在冰天雪地裡大規模撤退,將很快演變成整個戰線的崩潰。100年前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潰敗慘劇將會重演。
為了保證他的命令得到貫徹實施,希特勒不但把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的職務給撤銷了,還把名將古德里安在內的一批將領給撤職了,只是為了阻止德軍的撤退。事實上,正是希特勒的堅持,才使得德軍避免了全線崩潰的命運。德軍開始有秩序的後撤,並將之前的各個補給點作為抵抗蘇軍反擊的據點。
到了1月初,德軍被驅離莫斯科100~250公里,才逐漸穩定下來。由於蘇軍大規模的進攻經驗不足,摩托化部隊太少,才沒有把德中央集團軍群主力給圍殲,只是打了一場擊潰戰。到了1月初,莫斯科戰役基本結束了,德軍第1次遭到了重大戰略失敗。蘇德戰爭由德軍擅長的運動戰和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
以德國的國力,要和蘇聯這樣國土龐大、資源豐富的敵人打消耗戰,是極其不利的。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傷亡50多萬人,其中凍死凍傷的人數超過了10萬。此外,德軍還損失了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多輛,這一下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納粹德國遭到了沉重一擊,特別是戰場態勢,從閃電戰到消耗戰的改變,對德國極其不利。
蘇軍傷亡大約在百萬,雖然損失遠遠超過了德國,可是,蘇聯軍隊的恢復和裝備補充能力遠在德國之上。一批一批的預備役兵員進入了部隊,讓蘇軍的總體實力快速得到了恢復,一大批軍官在戰爭中成長了起來,成了對抗德軍的中堅力量。德軍之所以敗落,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莫斯科的嚴寒到來,給了德軍重重一擊。二是來自遠東西伯利亞的20多萬精銳援軍,一舉改變了莫斯科城下的力量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