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接近結束的時候,英、美、蘇三巨頭在克里米亞半島召開了一場決定戰後格局的“雅爾塔”會議,這場會議向外界釋放了一個訊號,那就是英、美、蘇三國將成為主導日後國際事務的霸主國家。
想要主導國際事務實力也得跟上,美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完全能夠勝任這個角色,蘇聯在二戰後嚐到了很多甜頭,國力也發展的非常雄厚,唯獨英國在整個二戰幾乎沒撈到一絲好處,反而把過去一百年的家底賠光了,英國不能接受也不允許美、蘇恣意妄為地踩在自己頭上。為此,英國提出了一個戰略,發動了一次戰爭,想要跟美、蘇三分天下。
二戰後不久,在西方國家的陣營當中,毋庸置疑肯定是美國說了算,而英國首相丘吉爾並不這樣認為,為此他提出一個三環外交戰略,其目的是讓英國成為美國、歐洲、英聯邦三者之間的聯絡樞紐,讓英國具備和美國同等的地位,進而在國際事務當中,使得英國具有與美、蘇三分天下的能力。
這個戰略讓英國人沸騰了起來,因此英國拒絕加入歐盟和歐洲防務集團,英國還希望透過一場戰爭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大國地位。英國曾有一條象徵自己地位的蘇伊士運河,它聯絡著英國與絕大多數英聯邦國家,不僅是英國走向世界的關鍵,也是二戰中決定英國生死存亡的關鍵運河。埃及長期被英國所殖民,但二戰後,埃及發生了政變,英國的統治勢力被趕走了,蘇伊士運河被收歸埃及所有,這是英國所不能容忍的。
1956年,英國聯合法國悍然出兵埃及,這讓以色列很興奮,因為它早就對埃及非常不滿,就這樣英、法、以三國對埃及開戰了。英國仰仗自己龐大的航母艦隊,對埃及守軍發起猛烈空襲,英法軍隊憑藉現代化的軍事裝備一路南下,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大半個蘇伊士運河。就在英國認為自己贏得戰爭的時候,美、蘇入局了,而且上來就是聯合絞殺英國。
首先是蘇聯邀請美國展開聯合措施,對英法施加壓力,並同時寫信給英法首腦說:“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強大國家,對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這擺明就是核威懾,嚇的英、法馬上就去找美國,想聯合起來壓制蘇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卻一反常態,表示願意制止這場戰爭,和蘇聯立場非常相似,而且要求英國必須在24小時內停火。
在緊張對峙之後,英國無奈的停火,宣告這場戰爭結束。蘇伊士運河之戰標誌著美、蘇正式成為主導世界格局的超級大國,英國也在這場危機之後迅速沒落,被英國殖民的國家相繼獨立,讓英國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就是面對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自己根本無力應對。而且美國也並不是一個靠譜的盟友,必須自己強大,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後,直接導致歐盟的誕生,成為當時世界上繼美蘇之後的第三股力量,英國也不再豪橫了,按部就班地加入了歐盟,大英帝國從此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