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的這20年來,國際上主流的先進戰鬥機的價格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比如在2000年左右,用5000到6000萬美元的價格,還能採購到最新批次的F16和F18,較老批次的F16用4000萬美元左右的價格就能拿到。而到目前,幾乎已經沒有低於1億美元的三代半新戰鬥機。有些專案甚至賣到了平均2億多美元一架。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國際市場上的對外銷售。就是各大國的自用型先進戰機,也是普遍不便宜的。比如美國空軍採購自家洛馬的F35新機,也需要9000萬到1.2億美元一架。新興大國自用的J16和J20等,如果換算成美元,那麼也需要單價七八千萬甚至過億。不過俄空天軍在2018年和本國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簽訂了一個採購76架蘇57戰機的合同,到目前的總價卻只有27億美元。這相當於3550萬美元一架。這個價格實在是便宜到離譜。
就因為飛控出現問題墜毀了。而俄空天軍本身對這個專案的採購也明顯並不積極。寧願採購有實戰能力的蘇35,也不願意批次採購作戰能力需要打一個大問號的蘇57。因為俄空天軍很明白:蘇57明視訊記憶體在設計上的缺陷,彈艙和整體結構強度都是繞不過去的矛盾體。和蘇35這種終極側衛完全沒法比。而蘇57名義上是隱身機,但是大部分時間仍然必須外掛武器。如果真的必須如此作戰,那麼蘇57還不如蘇35用的放心。另外一點也很重要,這就是雖然工廠方面不斷宣稱蘇57已經進入了量產階段。但是這個量產並非真正的量產。會出現同一批飛機,主要零部件都不能通用的局面。不用說剛剛宣佈量產的蘇57,就是已經研發30多年的蘇34,都有幾十架交付型零件都不能互換的老問題。在這方面作為基礎使用者的俄空天軍也算是受夠了。俄空天軍這種內部使用者不願意買;而工廠方面還未必願意賣呢!最近30年來,主要的飛機生產方,都是寧願先完成外國客戶的訂單,
然後再慢慢交付自家空天軍的訂貨。因為外國客戶給的都是現匯。而且後續付款也積極準時。而俄空天軍的訂單往往看上去總量不少,但經常是隻給一個啟動資金,後面的付款就開始打白條。這樣折騰幾個來回。導致聯合飛機生產體,寧願以外國貨幣來計算本國飛機的採購價。這就導致出現了76架蘇57賣給自家人,最終成了3550萬美元一架的奇怪價格。實際上當年定這個76架的合同時,基本是按照相當於8000萬美元一架的盧布匯率價格定的。不過俄空天軍方面只能支付本幣盧布。這幾年盧布大幅貶值,蘇57就直接從當初的大約8000萬美元一架,迅速貶值到了相當於今天的3550萬美元一架。俄方的飛機工廠也只能默默吃下這種“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