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最大的戰術優勢在於機動,因此傳統教程中都會一再強調裝甲車需要以集中和機動為原則,避免在火力無法有效發揮的城鎮或其他運動受限的戰場環境中作戰。
對於地雷或反坦克炮等反裝甲武器,裝甲車也是通過取長補短的形式來面對,主要由隨車步兵或炮兵協同作戰來解決威脅,自己不用親自披掛上陣。但現代的戰爭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步兵戰車等裝甲車往往不得不獨當一面。
面對如此的“窘況”,裝甲車對新型觀測系統的需求極其迫切。
一、戰爭的變化。
裝甲車的定位介乎於坦克和步兵之間,坦克是部隊的攻擊矛頭,裝甲車則有步兵和自行火炮伴隨。一旦發現敵軍步兵陣地,火炮甚至空中支援都可以幫助消滅。即使在行軍途中發生遭遇戰,裝甲車也可以與步兵協同作戰。
更有甚者,傳統的裝甲作戰思想中,裝甲車的最大的優勢其實並不是和敵人正面對抗,而是能夠快速迂迴,對敵陣線側面實施攻擊。
在堪稱二戰後最大規模裝甲會戰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美國陸軍裝甲部隊正是依靠上述戰法,採用陸空聯合作戰,在伊拉克境內實施大規模縱深迂迴,迫使伊拉克主力陷入包圍而完全喪失主動。
可僅僅10年時間而已,在同樣的一片土地上,美軍面對的作戰方式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大規模正面衝突沒有了,反而出現了大片不成規模的遊擊作戰模式。
因此原本強調集中運用、發揮衝擊力的裝甲車往往被切割建制,配屬到前線基層單位充當直接火力支援平臺和臨時機動掩體。更糟糕的是,戰場幾乎都在城鎮周邊或是交通要道,導致裝甲車過去擁有和得以發揮的戰場優勢不斷被抵消,無法完全掌握四周情況的缺點逐漸暴露出來。
過去,裝甲車可以在敵人來不及轉換陣地或構築臨時工事時進行突擊。但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游擊隊把大量的城鎮建築當成掩體,將相鄰的房屋或地下室打通。
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清楚敵方所處的大概位置也無濟於事。一則是游擊隊與平民非常難界定,武裝分子不僅可以輕易混進人群,甚至武器都能夠裝進家庭用車裡運走。二則是城市中的建築物和街道形成了數不清的觀察死角,就算裝甲車擁有空中支援或車載無人機也不能夠有效掌控作戰區域的敵情動向。
在充斥著大量平民的“灰色地帶”,交戰變得“投鼠忌器”。攻擊可能導致平民傷亡,經過媒體和網路傳播造成的負面宣傳效果,讓結局往往更加難以收拾。
受限於目前裝備無法有效分辨敵我,即時且精準的觀測系統已成為現代裝甲戰車的必要需求。新一代運算晶片可以時時分辨四周環境的情況,並加以追蹤。就算敵人躲入了人群或者樹林也照樣可以分析標定,這成為新一代運算晶片的標準。
二、測試階段
以法國的“積架”裝甲車為例,炮塔上裝有一臺整體式遙控轉塔,轉塔上除了7.62毫米機槍以外,還有一具大型感測器。感測裝置內有攝影機/前視紅外線和鐳射測距儀,這是為車內所有成員提供的觀察裝置。車長還有一套獨立的光電感測器,用以輔助獲得戰車周邊的動態。
除此之外,“積架”的車門上還安裝了環境感測系統。讓乘員在封閉的環境下仍可以掌握周邊死角的狀況,避免遭到伏擊或陷入困境。
除了“積架”式裝甲車以外,法國還與德國聯合研製了一款名為“Boxer”的8輪裝甲車。設計也採用與前者類似的概念,讓過去需要各自分工的車組成員能在同一時間內共享戰場資訊。而非像以前一樣,只能在模糊的戰術環境下執行單一任務。
至於美軍新款的M2A3步兵戰車最重要的改變部分,同樣放在了電子裝備的升級上。戰車與M1A2坦克一樣讓車長擁有獨立的360度搜索系統,不需要轉動炮塔就能夠掌握周邊情況。M2A3戰車還將所有的電纜全改為氣體匯流排,除了減重之外,在戰場上遭受攻擊時也能降低故障率。
以色列則走了一條類似的路,其近期釋出的“梅卡瓦計劃”也是對未來觀測系統的規劃。主要是將兩人座艙的兩個獨立螢幕換成一個大螢幕,這種類似於遊戲中武器的設計,極大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反應速度。只不過在戰場上大螢幕的生存能力如何還有待驗證。
三、未來新產品的應用
從上述各國的測試驗證可以看出,目前裝甲車觀察系統趨向於將傳統的分散式轉變為共享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強化了全體車組成員的作戰感知,降低對於車長過度依賴和工作負荷,讓全車組人員能夠隨時參與戰鬥。
不過這樣的轉變並不輕鬆,因為背後意味著需要新一代全而有力的視訊晶片。之前步兵戰車雖然也有很多螢幕,但大多都是電視一般如實回傳視訊資訊。觀察要有自己的一套系統、通訊要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射擊也要有自己的一套控制系統。
這些不同的系統所需要的晶片架構也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軍隊需要預備大量不同種類的庫存以應對戰時高消耗。
而新一代的晶片則是將所有的工作都抗在了自己的肩頭上。將多塊螢幕整合為一塊的同時,還具備觀察/通訊/射擊等系統的運算能力。真真如遊戲中一樣,一個人“動動滑鼠”就完成了幾個人需要配合的工作。
晶片的高強度整合意味著車載系統的散熱需求會降低,因而會影響裝甲車未來的結構設計。由此軍隊也減輕了相當大的後勤保障壓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以前無法想象的事情現在都會逐步成熟。攻防體系也會由於新裝備的應用而發生變化,科技的力量始終是左右戰局勝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