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江蘇省徐州鳳凰山上,有一座淮海戰役紀念塔,是為紀念在淮海戰場上浴血犧牲的將士和支援前線的民眾的,整個徐蚌戰場,國共兩軍共犧牲30多萬人,就兩軍傷亡而言,我軍十三萬六千,國軍十七萬一千,兩軍的傷亡比例差距並不大。
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在歷史書上可以看到人民群眾用獨輪車向前線運物資的場景,可見淮海戰役獲勝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援,淮海戰役難打程度位於三大戰役之冠,當時廣大軍民萬眾一心,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事業不計犧牲前赴後繼。
據後來統計我軍十三萬六千的傷亡和國軍國軍十七萬一千的戰損,雖然慘烈但是雙方傷亡比例並不大,這可能還沒有統計當初給前線運輸物資老百姓的傷亡數字吧。
可相對於遼瀋戰役我軍傷亡69211人和平津戰役傷亡39444人,淮海戰役的損失,比它們加起來還要多,那為何淮海戰役這麼難打呢?
決定中國命運的最後一場大戰在當時遼瀋戰役剛剛結束,整個解放戰爭是由北向南逐步推進的,整個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歷經三個階段。國共兩軍都深知,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戰,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因此雙方几乎都全力以赴。
淮海戰役雖然我軍在裝備及兵員上均是劣勢,但是在中央的正確決策下,野戰軍隊之間的密切配合,將士們無懼犧牲英勇作戰,人民群眾全力支援。因而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而國民黨一方卻因後方的經濟政策大失民心,因而拖累前方戰士,因此在兵力裝備全佔優勢的情況下,被我軍擊潰。但是國軍畢竟是精銳,特別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給我軍也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淮海戰役的國軍悍將那麼在此次戰役中,那些同樣拼盡全力的國民黨將領,究竟有何表現呢?
曾經在平津戰役中,總指揮官傅作義就有準備抵禦我聲勢浩蕩的百萬大軍,可惜他的部隊畢竟比不上在徐蚌戰場作戰的蔣介石嫡系,就投入物資和參戰的人物還有戰爭所涉及的範圍來說,國民黨的八十萬精銳部隊,就足以證明這場戰役的艱難程度。
杜聿明作為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可是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卻差強人意,當戰爭陷入被動時,他向蔣報告應該暫時撤退,重新佈局。但是他撤退一半時,忽然接到營救黃百韜軍團的命令,可是按照當時的情況,回去等於送死,但是他還是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最後兵敗被俘。
因此,在淮海戰場上,蔣介石的瞎指揮,使很多優秀的指揮員束手束足,為我軍減少了很多傷亡,如果任由杜聿明這樣的名將獨立發揮,這場戰役的結局可能會走向另一面。
胡璉號稱國軍中的第一悍將,有著優秀的防禦戰經驗,在雙堆集戰役中給了我軍很大的困擾,本來胡璉這個人一直認為以自己的資歷,肯定會是國民黨新建第12兵團司令,可惜國民黨卻以黃維任總司令,胡璉氣得告老還鄉,最後雙堆集戰役要打響時,因為擔心自己第18軍士兵的安危,才空降雙堆集。
雖然因為黃維的無能,最後全軍被包圍,但是如果胡璉沒有參加此戰,我軍的損失會很低,值得一提的是,最後國軍全軍覆沒,黃維被俘,可胡璉卻一個人開著坦克,獨自殺出重圍,不虧是一員猛將。
有表現好的,當然也有表現差的,邱清泉在淮海戰役時作為杜聿明的下屬,但是他仗著自己的資歷,竟然拒絕杜聿明的指揮,最後竟脫離大部隊,獨自帶領大軍在陳官莊與我軍作戰。
可見當時國民黨軍隊中,即使都是嫡系,也山頭林立,只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判斷作戰,指揮極其混亂,這也導致了邱清泉被包圍時,其他人袖手旁觀,最終邱清泉戰死沙場,這對我軍來說當然是件好事。
黃百韜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就非常優異,雖然他是雜牌軍出身,但是戰場上表現非常搶眼,黃百韜兵團一直處在戰地最前沿,正是他的率先意識到了我軍的圖謀,他向總指揮劉峙申請撤退,卻遭到了拒絕,導致黃百韜兵困新安鎮,但是他英勇作戰誓死不降,最後戰死沙場,表現了一個職業軍人的優秀素質。
結語:淮海戰役是國共雙方決定命運的重要戰役,雙方共投入作戰軍隊140萬,其中解放軍60萬,國軍80萬,雖然國軍比我解放軍多了20萬兵力,並且裝備物資都優於我軍,但是最終還是我解放軍奪取了最後的勝利,因為我軍有英明的指揮和勇敢的戰士,還有上百萬群眾用獨輪車給前線運送物資。
正應了那句話“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戰以後,中國戰場基本上大局已定,從以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最後只得退守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