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週年,現在很多國人似乎都沒有明白為什麼說抗美援朝是“國魂之戰”

籠統一點概括來說:在近代歷史開端之時跌倒的中國人民,透過這場戰役,才真正“站”了起來,才真正有了立國之威,讓真正向世界詮釋了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內涵。

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

朝鮮戰爭之前的一百多年裡,中國曾經被英國的軍艦火炮開啟國門,被八國聯軍入侵背景火燒圓明園,被日本佔領了大半國土致使民族危亡……即使是在二戰中獲得了勝利,成為新的主權國家,中國人也依然沒有在國際上真正抬起頭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個新生政權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呢?戰火下的一片廢墟,周邊局勢仍然動盪不安,反動勢力殘餘威脅,落後的農業主體,工業萎靡不振……而當時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面對的是世界上武器裝備最先進、二戰中幾乎戰無不勝的美國軍隊,以及其背後的十五個國家共同組成的“聯合國軍”,這一戰,註定是絕對劣勢,是一路逆行,但同時也是逆天改命,絕處逢生

戰士們戰前宣誓

開國元帥彭德懷說:“抗美援朝雄辯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上甘嶺英雄陣地

在武器裝備、軍隊人數、火力支援統統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想要打贏這樣一場艱難的戰役,靠的是什麼?

僅僅擁有信念是不夠的,還需要制定嚴密精確的作戰戰略,用戰術彌補硬體設施的不足。朝鮮戰爭中大大小小的關鍵戰役何其之多,不得不提的卻還是上甘嶺一役

這場戰役持續43天,雙方反覆爭奪陣地,猛攻對上頑抗。聯軍召集6萬兵力,總共發射了190萬炮彈,彈藥5530噸,算下來日均消耗128噸,炮火的密程度已經超越了二戰時期的最高水平,激烈程度前所罕見;而志願軍方面4萬3千餘人,所發射的40餘萬發炮彈僅佔聯軍的1/4。上甘嶺戰役結束後,雙方共計傷亡40600人,志願軍所守陣地山頭被削低了2米,高地被連番轟炸淪為一片焦土,大量防禦用的岩石坑道比起戰前被炸短了3~4米。

上甘嶺英雄陣地

這些岩石坑道在戰役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志願軍抵禦猛烈炮火的堅固防禦工事。劣勢裝備的軍隊為了儲存戰鬥力,消耗敵人的炮火抵禦猛烈的進攻勢頭,往往會利用山地地形,修建坑道作為防禦工事,對敵軍進行持久的鉗制。這就是軍事中常見的一種作戰方法,名為“坑道戰”。

志願軍戰士研究戰法

坑道戰術曾經被運用於多次大規模的戰役之中。比如清朝末年的中法戰爭、第一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二戰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等等。

細心觀察歷史就會發現,坑道戰雖然防禦力強,極為難纏,但它的缺點也相當明顯:缺乏機動性和靈活性,難以再次進行戰術轉變,所以坑道戰的運用往往都是迫不得已,且效果的理想程度不高。

就拿距離抗美援朝時間最近的硫磺島戰役來說,日軍總指揮官粟林忠道決定在硫磺島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把折缽山作為核心陣地,基本把山體都掏空了,建立了多個地下坑道。這些坑道工事極大地提高了日軍的生存能力,在隱蔽自己的同時對美軍造成大面積殺傷,使硫磺島戰役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慘烈的一次登陸作戰。

美海軍陸戰隊被壓制在硫磺島灘頭

雖然日軍算是打了一場硬仗,但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日本慘敗,再加上奉行“玉碎”的作戰信念,硫磺島上日軍的防守部隊可以說是全軍覆沒。但到了上甘嶺,同樣的坑道戰,同樣的敵人,同樣的劣勢防守,為何志願軍能夠守住陣地最終獲勝呢?這其中有許多原因值得我們細細分析,也能引發更多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思考。

志願軍戰士用石頭攻擊敵人

抗美援朝實為保家衛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連美軍都認定中國不敢出兵,那麼抗美援朝為何非打不可?若是不明白它的動機,這也就難以體會它所帶來的巨大意義。

朝鮮半島南北政權的對立,看似只是朝鮮民族的內部統一問題,實則是大國博弈與戰後國際新局勢的進一步確立。美國干預朝鮮戰爭,想要鞏固自己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且越過三八線之後,燒至鴨綠江的戰火已然逼近中國東北,成為威脅中國邊境安全的一大隱患。

被炸燬的橋樑

1950年,面對中國政府不許越過“北緯38°線”的多次警告,美軍總指揮官麥克·阿瑟不以為然。他當著全世界的面,毫不掩飾自己的自信與高傲。

為了守住東北,捍衛領土主權,這一仗中國打得很堅決。一個飽經戰亂、落後貧窮的農業國前去迎戰,就沒有想過失敗的結局嗎?縱觀中國屈辱的近代戰史,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任人宰割……“輸”的滋味,中國人並非不知道,而是已經經歷過太多次。

參與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英雄老兵曹玉海說:“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願意打仗,可是敵人要剝奪我們的幸福,我不能有別的選擇。”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正是因為了解失敗會如何,才會更加拼了命想去爭取,想要獲得贏的機會。朝鮮與中國“唇亡齒寒”的道理國人不可能不明白,抗美援朝就是中國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挑釁,保家衛國,捍衛民族尊嚴的一場偉大戰爭。

正是因為抗美援朝的勝利,1964年越南戰爭期間,僅僅因為中國政府的宣告,美國陸軍戰隊謹記“北緯17度線”之界,始終不敢越過“雷池”一步。

越戰中的美軍士兵

由地表到坑道:上甘嶺的“無奈”

上甘嶺是朝鮮戰爭中無數戰士心頭最念念不忘的地方,他們在那裡奮勇抵抗,揮灑了熱血與汗水,見證了很多戰友的壯舉與犧牲,鑄造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氣魄與不朽的傳奇

擁有世界最先進武器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並沒有保持他們原先的優勢,被死死困在三八線以南,距離最初攻陷朝鮮全境的戰略目標相距甚遠,反而是中國軍隊逐漸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

聯合國軍司令範弗裡特對此採納了代號為“攤牌行動”計劃,由之前的小規模作戰直接轉為全線壓迫與反擊,將敵人全部驅除出山頭的防守陣地。

奪取高地雖然是一項極為冒險的行為,但權衡利弊後,總指揮克拉克批准了這一提議。

克拉克

美軍想要奪取的兩個高地597.9537.7也就是上甘嶺,這個陣地很小,總面積3.7平方公里,是一條西北向東南衍生的狹長山脈地帶,駐守此地的是志願軍15軍兩個連加一個排的兵力。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狹小陣地,在美軍實行的“攤牌行動”下,彈藥火炮如同雨林一般傾瀉而下。戰爭打響的當日,美軍就向志願軍陣地發射了30萬枚炮彈,再加上空襲投下的500餘枚航空炸彈。如此密集的火力算下來每秒便是6發炮彈。

美空軍地勤人員在給戰機裝炸彈

儘管如此陸地淪為一片火海,志願軍守備部隊在被炮火嚴重摧毀的陣地仍然苦苦堅守。但當時志願軍一度非常被動,對敵情的判斷有所失誤,雖然知道敵方會在上甘嶺地區大規模進攻,但卻分不清攻勢重點,甚至認為敵人會選擇從更為平坦的地區發起襲擊;再加上猛烈的炮火打壓,導致志願軍在白天戰鬥損失慘重,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陣地

上甘嶺陣地

15軍軍長秦基偉決定連夜組織反擊,奪回戰地。這期間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白天美韓軍攻勢迅猛,夜晚則是志願軍的主戰場,戰況越來越慘烈,陣地卻幾度易主,失而復得,這也得益於志願軍運用坑道抵禦炮火轟擊。

本來,上甘嶺是山地地勢,易守難攻,再加上坑道戰法,志願軍以為敵人的炮火不足以堅持太久,打不了多久會撤軍,一度拼上了性命衝上去廝殺。

然而前一週內志願軍的傷亡過於慘重,戰場行動也較為倉促,無力再組織大規模的反擊作戰,想要徹底守住表面陣地是不可能了。對此志願軍也明白,必須轉變作戰思想,穩紮穩打,做好和敵人進行持久對戰的準備。

志願軍坑道中的圖書館,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失去了表面陣地,志願軍也就只能被迫堅持坑道鬥爭。坑道作戰極其艱難,美聯軍會想方設法破壞坑道口,持續的炮火轟炸導致不少坑道被炸塌。與此同時,敵軍還對坑道部隊後方的交通運輸補給線進行嚴密的炮火封鎖,導致坑道部隊幾度斷糧缺水,重傷的坑道部隊士兵也沒有繃帶和藥物進行救治,因為大量珍貴的物資都在運輸途中被敵軍炸燬。

往上甘嶺陣地運送補給的朝鮮群眾

《一個蘋果》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志願軍坑道部隊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好不容易得到了火線運輸員送來的一個蘋果,儘管乾渴難耐,他們卻捨不得吃掉。

這樣一個簡單記錄日常的英雄故事卻無比令人動容,也是當時坑道戰時期志願軍所面臨困境的真實寫照。

坑道部隊並沒有在絕境中消沉下去,他們依然發揮著夜間作戰的優勢,對美韓軍發動奇襲,沉重打擊了對方的火力攻勢與軍隊士氣。正是這一次次出其不意、兵行險招的有力反擊,才讓坑道部隊得以喘息的機會,進行物資和人員的補充。這場持續數十日的激烈爭奪戰,最後以志願軍的勝利告終。

坑道中苦中作樂

戰爭性質與地勢、支援的綜合優勢

坑道戰術增強了志願軍的防禦能力,極大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有效抵禦了美軍猛烈的炮火轟擊。那麼為何上甘嶺的坑道戰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硫磺島上打坑道戰的日軍卻全軍覆沒了呢?戰爭的勝敗其實有很多原因,坑道作戰並不是所向無敵的。

首先,就戰爭性質來說,朝鮮戰爭是有限的,它本質是以戰促談,並非一戰到底;而硫磺島戰役的美軍有強烈的報仇意願,全力以赴

美國參與朝鮮戰爭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可以說無利可撈的戰爭美國不會輕易去打。

二戰結束後,冷戰拉開了序幕,蘇聯的對峙與歐洲的重要性導致美國不會把重點放到亞洲地區上來,仁川登陸的良好開頭優勢讓美國政府產生了一定的僥倖心理。

仁川登陸示意圖

但在這場戰役中,美國始終在權衡利弊,若是戰爭無限擴大化,這勢必加重美國在亞洲的資源投入,最終也是得不償失的。所以,美國願意以戰促談,戰爭進行到一定程度就透過協商解決問題。反觀硫磺島戰役的背景,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太平洋艦隊在先,美國勢必想要一雪前恥,仇恨往往最終會轉化為強大的動力加持。

攻佔硫磺島是勢在必得,但打下上甘嶺僅僅是想獲得作戰優勢。再加上朝鮮戰爭中,美國有援軍相助,自然也就無需如此拼命了。上甘嶺戰役初期美軍的傷亡達到2000餘人就把主要的正面進攻任務交給了韓2師,他們根本不願意損失太多的戰鬥力。

蜷縮在路邊的美聯軍士兵

其次,就拿坑道作戰來說,二者的開戰場地與坑道修建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上甘嶺是狹長的山脈地帶,地勢險峻本就易守難攻,為了鞏固防禦工事,志願軍各部隊極其坑道的修建,全線大規模地進行構築。

在修築過程中也制定了一套嚴格統一的標準,既坑道工事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能打能防,既要能夠作為戰鬥防線,又能夠保證志願軍的日常生活,由此確立了一套完整的坑道修築體系。

而硫磺島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島嶼,日軍的坑道基本都是修建在山腳或者比較低的地方,缺乏地勢的掩護。

硫磺島戰役

志願軍依託坑道進行堅守防禦作戰也是在實踐中不斷汲取經驗的,比如表面陣地不要佈置太過密集的兵力,會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即使被敵軍佔領後,也可以暫且退守坑道,儲存後續作戰能力配合二線部隊伺機發動反擊。

雖然日軍也採用了像志願軍一樣的夜間滲透作戰,但他們的反擊時常過於倉促,很難及時撤退,甚至以“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為指令,損失了大部分有生力量。

工事掩體修築

除此之外,雖然中日軍隊的意志都相當堅定,但志願軍的人員補充和後備資源更加豐富,一定的火力支援有效保護了坑道陣地,而日本在戰爭後期已是自顧不暇,硫磺島上的日軍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也斷掉了後援,孤軍奮戰已是窮途末路

志願軍在採用坑道戰術時,上甘嶺戰役的形勢是陣地相持階段,這與硫磺島上日軍被重重圍困而發展出來的坑道戰完全不同。運用坑道作戰看似是一場無法抵擋美軍猛烈炮火的被動防禦局面,但後備支援的補給線一直就沒有斷過。

也就是說,美軍的炮彈並沒有真正讓志願軍陷入絕望的境地。面對密集的火力覆蓋,後勤部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前線陣地進行資源補給和人員輸送,火線運輸員的傷亡率達到了90%,甚至超過了前線作戰的坑道部隊。

冒著炮火運送補給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已經是二戰末期,日本基本上是後院起火,自顧不暇了。

當時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已在之前的菲律賓戰役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硫磺島作戰時日軍幾乎已經沒有海空支援了,成為一支死守島嶼的孤軍。坑道戰術即便是抵抗住了美軍的炮火,被斷絕任何補給形式的日軍也無法再次翻身。

硫磺島灘頭

坑道戰法的創造性運用

坑道工事加強了軍隊的防禦力,在面對敵人源源不斷的遠端轟擊時佔據了較大的優勢,但僅僅依靠坑道戰術也沒有辦法正面與聯軍對抗,所以志願軍對坑道戰法進行了發展與改進,創造性地融合反斜面和稜線等戰術。

美軍的火力可以大致分為曲射、拋物線射擊和直射打擊,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比如榴彈炮和飛機投彈就是曲射與拋物線射擊,像坦克、重型機槍之類的就是直線射擊。

坑道防禦工事可以很好的抵禦曲線與拋物線打擊,但若是在坑道口被美軍的坦克與機槍等直射火力圍堵,志願軍同樣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美軍炮兵部隊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就構築了許多反斜面陣地。反斜面坑道工事位於山體的傾斜地區,朝向與敵軍陣地相背,山體本身就成為了絕佳的掩體,讓美軍大部分的的直線射擊火力都作廢了,採用曲線射擊的武器其射程也是有死角的。

反斜面戰術的關鍵就在於反斜面的那一側不能被敵人所控制,否則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硫磺島上美軍對日軍的頑固鐵桶,島嶼四面都已經被美軍包圍,沒有反斜面的襯托,日軍就算是想到了反斜面戰術也沒有辦法實施。

拿下灘頭陣地的美軍

以山頂為點兩面都能看到的山頂輪廓的就叫做稜線,低處的稜線有利於軍隊在作戰中進行隱蔽,實現火力埋伏;高處的稜線可以形成一定的死角,部隊在進攻接近敵人時整個過程會更加隱蔽。

稜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軍沒有辦法運用火力直擊我軍反斜面陣地時,就會想方設法集中火力爭奪稜線。當志願軍失去對稜線的控制時,就會死死守住反斜面陣地,像最初進行表面陣地作戰一樣,在夜間突擊作戰奪回稜線的控制權,這些都是身處硫磺島的日軍所不具備的地形與戰術優勢。

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提出問題:若是換做志願軍在硫磺島,面對美軍鋪天蓋地的炮火攻擊是不是也會走向失敗?

志願軍戰士頑強阻敵

首先這個假設本身是沒有意義,但若是要回答的話,答案還真不一定。縱觀我軍的作戰歷史就可以發現,我軍的作戰方式相當靈活,戰術不拘一格,最重要是敢於放棄和變通,不會在戰略上放置軍隊堅守“死地”。

在解放戰爭中,內戰爆發不久我軍就放棄了延安轉移陣地,各個解放區也能夠放棄中心城市,為的就是保持革命火種,伺機而行。

和平之前曾有人負重先行

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天空中沒有一架中國的飛機,陸地上也沒有一輛中國坦克參戰的記錄,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奢侈品,支援軍炮火最猛烈的時候也不過是聯軍的四分之一。但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從來不會在戰爭中有所抱怨,他們僅僅是竭盡全力去守護好每一個陣地。

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金剛川》中,導演運用見微知著的影視構思,將整體故事情節著眼於志願軍修築通往決戰場地金城的金剛川上的一座橋,並將影片的高潮放在了志願軍用有限的地面火力與美國空軍的炮火進行殊死搏鬥的壯烈場面上。

志願軍防空火力

這座橋被美軍幾次三番轟炸,志願軍卻趁著夜晚不厭其煩地將橋重新修好,甚至不惜頂著猛烈的空襲炮火,最終以血肉之軀搭建出一座堅不可摧的“人體橋樑”。這修橋的架勢與志願軍當時冒著炮火拼命修築坑道工事如出一轍,這股怎麼也不服輸的狠勁兒可見一斑。

上甘嶺戰役放到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來看,並不僅僅是士兵和將領打了一場勝仗,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在這一刻起,中國人民才算是真真正正地挺直了腰桿,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民族自信,讓全世界都知道,新中國不是好惹的。

朝鮮民眾歡送志願軍

結語

歷史也從不曾忘懷,那些保家衛國、負重前行的抗美援朝戰士們,他們從來都不只是存在於文字和影像中的冰冷名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留存於祖國與人民記憶中的民族英雄。

所謂英雄,“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他們值得永垂不朽,經得起世人的一切歌頌與讚美

“血雨腥風逝如塵,和平年代當愛珍”,我們這代人誕生於美好的和平年代,實為幸運。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明白,和平的背後曾經是千千萬萬偉大的戰士們抵擋住了所有的槍林彈雨,在我們目所不及的地方,負重前行。

14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朝鮮戰爭後,中美兩國公佈的傷亡數字差異巨大,這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