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始終是粟裕信奉的一條古訓。決定著戰役指揮的成敗。
越瞭解華野戰史,越瞭解戰神粟裕的傳奇,越深刻體現戰神粟裕的執著精神,這種執著精神就是堅持以戰場變化無常的形勢為實際依據,對自己深思熟慮的正確戰役戰術設想和預見敢於堅持,表現了充分的自信和堅定不移的執行力。
從粟裕光輝的戰鬥和指揮戰役的光輝歷程,不難發現,他執著的一面:
一、"斗膽直陳”向中央軍委建議,華野暫緩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規模殲滅戰。孟良崮戰役後,國民黨在中原集中6個機動兵團,粟裕一直想打大殲滅戰的設想未能實現。當時,毛主席主張不要後方的戰略躍進,劉鄧挺近大別山,即源於此。而粟裕的想法是,還是得有後方,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這樣才能確保解放軍在數量上和技術上迅速取得優勢。
顯然,粟裕的所思所想就和中央的戰略決策大不相同。他又經過40多天的慎重考慮,發出了著名的”子養電。這就是1948年1月22日,粟裕以”斗膽直陳"的措辭,向中央發出的電文。中央圍繞"子養電”進行復議,維持原議不變,商定先有粟裕率3個縱隊於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進。並將”躍進江南行動"電傳粟裕。……粟裕根據渡江南進的路程、可能預見到的困難以及戰略意圖是否能夠實現和預計減員估計,在做好渡江南進的準備工作的同時,粟裕與陳毅談話後仍然堅持己見,……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斗膽直陳”,向中央軍委建議,華野暫緩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規模殲滅戰。《戰神粟裕》電視劇對此有更精彩的表現,甚至冒著”另換統帥"壓力,服從中央的決定,仍堅持保留自己的意見……
1948年4月底,粟裕的建議最終以軍委命令的形式確定下來……
二、在淮海戰役中,在預判杜聿明撤退徐州的方向上,粟裕不顧中央軍委的電令,堅持不往兩淮或連雲港調兵,他承受著壓力和委屈,付出的代價也令許多人不可想象。
早在粟裕為淮海戰役進行緊張準備期間,毛主席就以中央軍委名義,給華東局的饒漱石發去電報,很隱晦地批評粟裕”無組織、無紀律”,”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報告"。
饒漱石約粟裕談話,並建議他給毛主席寫一個檢討。粟裕為戰役準備著忙說:"這個檢討遲早是要做的,等打完仗再說吧”。但在分割包圍黃百韜兵團期間,粟裕在指揮作戰的間隙中寫完了自己的檢討報告。
而杜聿明與蔣介石,他是絕不敢違拗”老頭子"的,這也是杜聿明在淮海戰場被華野追擊包圍在陳官莊最終被殲的一個原因……
三、二讓司令。也都有粟裕執著的影子,形成了堅持己見的故事。在豫東戰役中,當時對要不要”二次打援"也存在分歧,劉陳鄧致電中央,要求華野攻克開封后,協同中野進攻鄭州。在毛主席同意後,粟裕於148年6月24日,他權衡以後,覺得自己的計劃無誤,就起草出堅持"二次打援”的電報,並帶頭簽名,面對前來”收復開封"的國民黨5個兵團,將區壽年兵團瞄準鏡中……,毛主席隨後覆電粟裕,批准了"二次打援”……儘管帝丘店戰役出了問題,但作為一次性的決戰,豫東戰役在整體上又是成功的。實現了”軍令狀"中最高目標。
粟裕曾用"斗膽直陳”的執著,打動毛主席,豫東戰役的戰績更令毛主席動容,他在西柏坡當著華野代表(可能是饒漱石)的面,興奮的說:”我們過山坳了!”
豫東戰役也令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既在江北打殲滅戰,消滅蔣介石的軍事力量……
攻打濟南戰役,粟裕也有自己的執著,軍委7次電報,都強調山東兵團必須用10天左右時間攻克濟南,但粟裕判斷僅靠山東兵團圍點打援難以兼顧,單獨攻克濟南把握不大。
深思熟慮後,粟裕致電中央,建議華野東西兩兵團同時休整一個月,而後協力打濟南,……並很快得到了中央批准……最終,攻濟打援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