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是一個地級市,位於江蘇省中部稍南,南瀕長江、北毗鹽城、西接揚州、東臨南通。泰州下轄3個區、代管興化、靖江、泰興3個縣級市。
泰州之東是南通,南通以東才是東海。所以泰州不靠海。
泰州不靠海,卻是新中國人民海軍的延生地。這聽起來讓人們很覺意外,按照一般的思維習慣,既然是海軍,就得有軍艦,既然有軍艦,就得在海里。那麼順理成章,海軍應該在海上或海邊,其誕生地通常應該是在沿海的某座城市。
海軍源於泰州,到底是何緣何故呢?這事還得從渡江戰役說起。
早在1947年1月23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併,成立華東軍區,陳毅任司令員。華東軍區所屬部隊稱為華東野戰軍。1949年初,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和各野戰軍番號按序排列的決定,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
渡江戰役發起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指揮部設在泰州城西南的白馬廟。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
4月20日晚和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先後發起渡江,並迅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率領海防第2艦隊1200餘名官兵及25艘艦艇,於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當天下午2時許,伴隨著渡江戰役的隆隆炮聲,在泰州白馬廟第三野戰軍指揮部內,張愛萍將軍主持召開了一個重要的會議。會議宣佈,華東軍區海軍成立。這標誌著中國人民從此有了自己的海軍。
白馬廟不靠江不沿海,但卻是人民海軍的誕生地。
原來,渡江戰役開始前的1949年3月,第三野戰軍總部就接受了組建海軍的任務。當時,渡江戰役在即,三野的主要領導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又是渡江戰役總前委委員,正在集中精力部署渡江作戰。張愛萍將軍則臨危受命,獨立擔負起海軍組建工作。
張愛萍將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新四軍的一名高階將領和地方省委主要領導,長期在蘇皖一帶開闢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遊擊戰。解放戰爭初期,張愛萍擔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其間,在一次指揮部隊破擊津浦鐵路頑敵的戰鬥中,他頭部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1948年底,他傷愈回國,不久,任第三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
1949年4月23日那天,張愛萍將軍在泰州白馬廟召開組建人民海軍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13個人,成為新中國人民海軍的首批成員,張愛萍將軍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同年9月,林遵被任命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
1949年12月,時任四野第12兵團司令員的肖勁光將軍,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至此,人民海軍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獨立軍種。
1982年,泰州市白馬廟(三野)渡江指揮部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8月1日,海軍東海艦隊831艦被命名為“泰州艦”,現已退役。新命名的“泰州艦(舷號138)”,是2002年1月中國向俄羅斯訂購的兩艘現代級驅逐艦中的一艘,2005年12月28日正式交付。
該艦為中國海軍擁有的第三艘現代級驅逐艦,採用增強的武器系統和感測器,裝備有超音速反艦導彈,反艦和防空能力均有大幅升級。
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批覆,以1949年4月23日為人民海軍誕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