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時候,我軍首次實行了軍銜制,這次授銜可以說是我軍的一次偉大變革,我國也因此湧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開國將領。在這次大授銜中,我國總共授予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還有其餘將級軍銜的將領總共達到了1000餘人。在我國實行軍銜制時,授予軍銜最主要的依據來自於戰功和資歷,以及授銜時所擔任的職位,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使得很多將軍實際授銜要比應授軍銜低上不少,這也導致了很多將軍在授銜後深感不滿。
不過和這些將軍比起來,有這麼一批革命功臣就更為悲催了,因為他們的資歷同樣非常老,戰功也非常卓著,卻由於在授銜時他們所擔任的職位不高,所以並沒有達到授銜資格,因此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被授予軍銜。那麼,1955年授銜時,3000名老紅軍不夠授銜資格,後來如何處理?
要知道這些老紅軍參加革命的時間非常早,而且他們大部分人都參加過長征,可以說他們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後所留下來的最骨幹的紅軍戰士。但由於上級的要求和規劃,所以這些老紅軍戰士們一直都紮根在基層,幫助黨和部隊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堅毅的戰士。因此對於黨和軍隊來說,雖然這些老紅軍戰士們沒有顯赫的戰績,但他們對革命的貢獻同樣突出,同樣能夠被稱為新中國的開國功臣。
但在軍銜授銜的要求下達以後,這些優秀的老革命戰士卻陷入了窘境,由於他們的職位達不到授銜要求,所以並沒有參與授權的資格。但對於這些老紅軍戰士們,黨和國家領導人自然是不會遺忘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被授銜的話,那麼這次授銜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在中央軍委的商議下,專門為這部分老紅軍戰士們出臺了一項新的指標,只要是資歷達到要求的老革命,最起碼都要被授予少校軍銜。
而在經過中央的審查後,最終總共有3000名老紅軍戰士享受到了這份榮譽,他們都得到了自己應有的肯定和軍銜,與此同時這也才有了後來“老紅軍不下校”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