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2月5日,英國著名保守派公知道格拉斯·穆雷(Douglas Murray)在網上釋出了一篇文章重申他的觀點:要求中國為新冠病毒的擴散做出賠償。

不過雖然是舊調重彈,可穆雷潛心研究了半年之後還是搞出了點新花樣:

如果中國不從,英國必須把“制裁”和“炮艦”都擺在檯面上。

更惡劣的是,當有人質問這個英國右翼公知當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欺辱中國的行為時,這個公知居然宣稱,今天的英國人不該再為100多年前的事情負責,但新冠疫情發生在2020年,所以中國應該賠償。

2020年拿著1840年的劇本,這樣的言論樂壞了不少吃瓜的中國網友。

(作為英國海軍唯一的航母,該艦剛剛裝備了美國產F-35B戰機)

最關鍵的是,英國表示航母將長期部署到東亞!要知道,英國海軍如今能遠洋作戰的艦艇,只剩下6艘45型導彈驅逐艦、13艘23型護衛艦和11艘核潛艇。

也就是說,按計劃,明年“皇家海軍”的一大半家底都要圍著中國轉!

同時,法國海軍也表示明年五月要來找日本進行海陸聯合演習。

法國海軍參謀長皮埃·範迪埃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說:

我們希望向該區展示我們的存在,併發出關於日法合作的資訊。這是一個針對中國的資訊。這是一個關於多邊夥伴關係和航行自由的資訊……

(美軍第2~第7艦隊部署位置)

除此之外,美國也宣佈在太平洋重組第一艦隊。未來整個印太地區,可能同時部署三個美軍艦隊、六艘航母來威懾中國。

按照目前的訊息,明年我們可能會看到聯合國五大流氓的艦隊同時出現在中國周邊海域!甚至可能會出現五常的航母艦隊齊聚東亞的“魔幻景觀”!

(法國的戴高樂號不知道會不會跟風部署東亞)

上次這麼多大國的“豪華”艦隊雲集,可能要追溯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

美日軍艦在周邊逡巡我們已習以為常,可這次老牌列強英法一反常態,時隔半個多世紀,在船都快要開不動的情況下如此堅持搞“炮艦外交”,跟著美國來搞事,實在是讓人感動。

其實英國跑到南海來的計劃,根本就是打腫臉充胖子,自從英國從世界霸主地位上掉下來,原來殖民時代的那一套早就玩不轉了。

1941年12月7日,駐紮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日本艦載機的呼嘯聲中化為火海。與此同時,日本開始在馬來亞登陸,並派出飛機轟炸新加坡。

短短不到一天時間,在美國尚未做出積極反應時,掌握世界海權的大英帝國就開始對日軍進行反擊。

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將率領的皇家海軍起錨,開始北上攻擊泰國宋卡出發的日軍登陸艦隊。

這支被稱為“Z艦隊”的主力艦隊由服役不到一年的英國最新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率領。

(半年前威爾士親王號還是丘吉爾的座艦,打過德國俾斯麥號,是皇家海軍的明珠)

指揮官菲利普斯認為,以亞洲海軍的水準,無論飛機還是戰艦都不是皇家海軍新型戰列艦的對手。

同艦隊“反擊”號的艦長坦南特在起錨後對水兵們大聲宣佈:“我們要出去自找麻煩了!”官兵被他的號召點燃,不住高聲喝彩!很快這句話在水兵中傳揚,水兵們精神飽滿,對勝利充滿信心!

(Z艦隊湯姆·菲利普斯海軍中將(右))

事後證明,確實是“自找麻煩”。

儘管他們不遠萬里航行東亞,剛在新加坡下錨不過5天,可是皇家海軍的高傲“血統”還是讓艦隊從上到下都覺得,區區日本人小意思。

然而這種高漲的情緒只持續了不到兩天。

戰局瞬息萬變,日軍的進攻全面開花。快速更新的情報讓Z艦隊不知道該向何處支援。

反覆調轉航向的時候,日軍潛艇偷偷盯上了孤軍深入的Z艦隊。等天空中敵機的引擎聲越來越近,海面劃過魚雷的尾跡,高傲的英國人才真的意識到:時代變了

(後方剪影是馬來亞海戰中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

12月10日下午14時20分,在大西洋屢建功勳的威爾士親王號被命中6條魚雷和1顆炸彈命中,被馬來海無情地吞進海底。兩艦上5743名官兵中4793人陣亡。艦隊指揮官菲利普斯海軍中將和裡奇艦長殉艦。

(日本轟炸機拍攝的照片,左下的反擊號被5個炸彈濺起的水花包圍)

威爾士親王號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在飛機的攻擊下沉沒的航行中的戰列艦。在軍事意義上,預示著“鉅艦大炮”時代的終結,航母的時代正式到來。

而從國際形勢講,這場馬來亞海戰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12月11日,威爾士親王號沉沒一天後,“兇手”日本22航空隊再次飛臨該海域,循著漂浮的油汙,飛行員投下了一副花環。

祭奠死亡的飛行員的同時也有向曾經霸主致敬的意味。

本著“摸著英國過河”的宗旨,日本海軍從建立到發展始終師承英國皇家海軍。二戰之前的30多年,日英同盟一直是日本的基本國策。

如今昔日的惡龍屠戮東亞之後,在亞洲孵化出了新的惡龍反噬主。

Z艦隊覆滅之後,丘吉爾評價說:“有多少計劃、希望和努力都隨這兩艘戰艦沉入了大海。”

(1914年英國閱艦式 皇家海軍最強盛的時刻)

當過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以英國現有的政治影響力難以維持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海軍的實力應付歐戰尚且不足,縱橫四海更是明日黃花。

Z艦隊的覆滅無疑給英國恪守兩百年的殖民主義敲響了喪鐘,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興強國,挑戰老牌殖民列強的地位。

戰爭贏了,亡國;戰爭輸了,滅種。

無論戰爭輸贏,帝國必然走向分崩離析

1943年,馬來亞共產黨組織起了“抗日同盟”。孤軍奮戰的馬共派代表同英軍簽訂了軍事協定,由東南亞盟軍司令部為馬共提供一些武器彈藥的援助。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雙方再次達成共同抗日的原則協議。英軍派500人分散在抗日部隊中擔任指揮官或教官。

看起來這是幫助“盟友”共同迎擊進攻馬來亞的日軍,實際上英國的小算盤打得響。

8月日本投降之際,馬來亞愛國力量實際控制了馬來亞全境。但是,當馬來亞人民“簞食壺漿迎王師”的時候,登陸的英國人立即翻臉,採取措施鎮壓愛國力量!

原本的軍事顧問全成了“內鬼“,一下把馬共趕出了國境,重新把殖民統治強加給馬來亞人民

(讓我想起了《鬼子來了》的主角,抗日勝利後在英美列強的旗幟下還是被砍下頭顱)

同樣的情況並不罕見:

1945年,緬甸要求改變自己的政治地位,遭英國拒絕;

在戰爭中抗擊義大利入侵的利比亞衣索比亞也要求擺脫英國控制;

奈及利亞士兵跟著英軍一路征戰到東南亞,現在他們也要求獨立。

中國被英帝國侵佔的香港,也在積極尋求迴歸的機會。從1943年開羅會議,中英就因此事來回扯皮。

但是蔣介石政府歸根到底擔心“友邦驚詫”,為了謀求英國承認其政府合法性,把駐港日軍的受降權交給了撿漏的英軍。

全球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讓“獨立”的熱潮席捲全球,英軍疲於奔命四處滅火。但即便如此,還是無法阻止殖民地先後獨立。

這一切都被美國看在了眼裡。

在二戰時期,美國就開始了國際霸權的接管。美國以戰時援助為契機,趁機打入英屬各殖民地以瓦解英國殖民體系。

埃及為例。1941年11月《租借法案》擴大到埃及,這既是英國贏得戰爭的剛需,也為美國資本進入埃及創造了條件。

1945 年1月,英國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給予埃及4000萬美元信貸,這些錢都拿來買美國的軍火物資,貿易總額比戰前提高了3~4 倍;美國從埃及進口額也大幅度增加,超過了英國。

1956年7月26日,獨立的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為了不失去這個戰略要地,直接聯合以色列派兵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

11月5日蘇聯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警告他們必須立即停火,否則蘇聯有可能使用現代毀滅性武器實施打擊。

這下美國人坐不住了,蘇聯正要在中東培植勢力,英法舊殖民暴力鎮壓簡直是把殖民地送給蘇聯。

作為資本主義世界新的老大,美國要管好英法。為此,美國財政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佈停止干預 11月初爆發的英鎊危機,除非英國接受美國的停火建議。

兩害相權取其輕,無奈之下英國人第二天就停止了軍事行動。

(蘇伊士運河危機英法聯手無法打敗獨立的埃及,殖民強國大勢已去)

英國殖民大臣伊恩•麥克勞德在“運河危機”後說:“我們無法用武力保住我們在非洲的領土。我們甚至在動用大批部隊的情況下連塞普勒斯這個小島都保不住。”

美國原本就是殖民地,當時在殖民地人民眼裡他就像是一個舉起義旗的大哥。

1950年,美國國務院殖民地區問題委員在起草對殖民地區的檔案中指出:

“面對殖民地問題時,每一個美國人似乎出於本能地贊成殖民地人民反對他們的歐洲統治者。”

裡子和麵子讓美國佔了個遍。

面對美國人“”正義的背刺”,英國人自然不甘心。可是比起讓殖民地做大做強、或是落入蘇聯手中,讓給美國是最好的選擇

打不過,就加入。

時代變了,抗擊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成了首要目標,義旗上再寫“帝國”就不合適了。

帝國主義(X)

自由主義(√)

英美集思廣益,在旗子上換了個名字上去。但還是原本的“領導班子”,還是一樣的“施政綱領”。

旗子上的名字換了,再攥著殖民地不放那就不好交代了。所以,殖民地,就讓他們“解放”好了。

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種“同族“,直接改個國號就行。可是亞非殖民地真獨立了,要怎麼控制他們呢?

(如今的五眼聯盟極富種族主義色彩,因為全部起源於大英這個老牌“宗主國”)

於是英國人給自己劃了底線:對於亞非,要把任何一個潛在地區強國扼殺在搖籃裡

亞歐大陸上的英國殖民地,基本上都會被人為埋下“地雷”。無論民族、宗教還是意識形態此刻都是英國人的工具。每個殖民地旁邊都會刻意安排一個“對手”。

(以色列裝備的英國產百夫長坦克)

埃及邊上的以色列緬甸邊上的泰國伊拉克、敘利亞邊上的伊朗(巴列維王朝)都是英美的“看門狗”。英國他們提供資金和裝備,當然也提供國際上的聲援。

沒有地區對手的,那就“原地摳餅”給你一塊殖民地粗暴分成兩半。如印巴分治、葉門南北分治。民族、宗教問題掰扯清楚怎麼也得上百年。

不似羅馬滅亡時悲愴,不似蘇聯解體時悽慘;大英帝國的解體宛如壁虎斷尾,被安排得“悄無聲息”,變成了如今的“聯合王國”。

放下殖民地擔子的英國如今成了世界第一“海島大亨”,當年縱橫四海的“雄心壯志”,如今只剩下了不時參與一場戰爭,想要讓世界證明一下,自己“尚能飯否”。

1982年4月英國為了從阿根廷手中奪回馬爾維納斯群島,不惜發起跨越半個地球的遠征。展現了老牌殖民帝國“最後的榮光”。

在很多人眼裡,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英國憑藉碾壓敵國的軍事科技,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並對敵方造成了倍於己方的傷亡。

但其實,阿根廷雖然戰敗了,但中途依然憑藉法國生產的超軍旗攻擊機和僅有幾發的飛魚導彈,成功擊沉英軍驅逐艦。這是這場戰爭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戰例。

(英軍考文垂號驅逐艦被飛魚導彈擊中即將傾覆)

英國的對手阿根廷是一個持續內亂近30年的國家。權力不穩的軍政府為了轉嫁國內矛盾,明知不敵卻依然發起了這場“不義之戰”。

曾經“縱橫四海”的皇家海軍損失了兩艘42型驅逐艦、兩艘21型護衛艦,她們服役都不到10年。而阿根廷損失的幾乎都是二戰淘汰下來的老軍艦。

(即便是立功的超軍旗在當時也不算是先進裝備)

馬島的凱歌聲中,暴露的是英國軍力和財力的持續下降,根本無法構築現代戰爭背景下的裝備體系。頹勢持續到今天,列強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勇猛

如今,英國要派駐軍艦到南海更極具諷刺意味。脫歐經濟低迷、疫情無法控制,北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分離主義者頻繁上街的國內現狀,讓“遠征海外”的行動顯得格外滑稽。

內憂外患之中,英國已經活成了當年自己打敗的那個阿根廷。

同樣是轉嫁國內矛盾,同樣是打腫臉充胖子,不惜血本也要找回當年“艦炮外交”的威風。

自己不行了,也不讓曾經被自己統治、壓迫的殖民地人民好。老牌殖民帝國們確實需要一個真正逃離了“殖民體系”的文明,好好給他們上一課。

參考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英帝國的衰落》王建

《英國的中東石油政策研究1945-1967》侯立

22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我軍後勤部長鄺任農:守著滿糧倉,卻把自己餓成了皮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