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底至1946年初,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剛剛結束,國內百廢待興,戰爭給人們帶來的重大創傷似乎迎來了最好的癒合時期。然而,安定平和的氣氛卻很快就被蔣介石給打破。表面上,蔣介石在重慶與我方經長期交談後達成一致,簽訂了"雙十"停戰協定,似乎同意不打內戰,推進和平。然而,這些只不過是他的障眼法而已,蔣介石暗地裡卻在緊鑼密鼓的把自己的精銳部隊調往華北、東北戰略要地地區,並在這期間對東北邯鄲、四平等地區的解放區發動了突然襲擊。
東北地區礦產物產豐饒,在日軍佔領東三省之前,張學良就曾經很好的開發了這一塊地區,曾是我國最主要的重工業集中區域。然而抗戰結束後,大部分地區落入解放軍之手,因此對於蔣介石來說東北地區是他的心頭大患。早在一九四五年底,國軍就已經對邯鄲上黨等地區展開進攻,然而效果不僅不算理想,損失可謂十分慘重,反而還把四平、長春等地給丟了,這些失利讓蔣公大為惱火,一九四六年三月,國軍又計劃對四平地區開展全面進攻。
四平,號稱吉林省的南大門,是吉林省的重要鐵路樞紐,同時也是東北重要的糧倉。進攻四平的主力部隊是杜聿明的新一軍和廖耀湘的新六軍,以及其他幾個軍的部隊。新一軍和新六軍,同是國軍五大主力,雖然建軍時間比較晚,但主要還是由滇緬的遠征軍老底子所構成的,戰鬥經驗豐富,大部分還裝備了美械裝備,經受過美國教官的特種訓練,部隊戰鬥力十分強悍,這兩個硬骨頭對於解放軍來說非常難啃。
然而首戰杜聿明卻受到了不小的阻力,在解放軍的強力阻擊下,杜聿明進攻受阻,部隊出現了不小的傷亡。此戰,廖耀湘的第六軍也參與戰鬥。吸取了首戰的教訓後,廖耀湘採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式,除將88師充當預備部隊外,將其餘部隊一分為二,交叉掩護向四平前進,為了減少於解放軍的正面直接交火,採取進攻解放軍的側方地區,從西豐、火石嶺子一點點推進至威遠堡、南城子地區。
(此人為廖耀湘)
這一帶的解放軍部隊是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從建制來看是成立時間最早的部隊之一,基本由原來的八路軍、新四軍組成,身經百戰,戰鬥力不俗。但是相較於國軍來說就相形見絀了,武器裝備更是差了幾個級別。此戰,廖耀湘使用步兵炮兵協同的方式,企圖撕裂我軍防線。5月14日,新六軍的新編二十二師六十五團在已方炮火的支援下,對我軍三縱陣地展開了進攻。面對猛烈的炮火,我軍難以招架,被衝上來的六十五團衝破了防禦陣地。國軍一個團衝破解放軍一個縱隊的防禦,這在解放戰爭中可謂絕無僅有的。勝利的訊息傳來讓廖耀湘十分高興,他甚至自傲的宣稱照這麼打不僅四平很快就能收復,長春也不是什麼問題。
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在簡單的步炮協同戰術下,當時的解放軍沒有太好的應對方法。在廖耀湘幾乎要把解放軍包圍的時候,解放軍不得以只能放棄了四平,拱手讓給了國軍。四平戰役的勝利讓廖耀湘的第六軍士氣大振,一口氣侵犯長春,把前不久剛丟失的長春也奪了回去。
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可一世的廖耀湘雖然一時風光無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形勢逐漸向解放軍這邊靠攏。一九四八年底的遼瀋戰役,廖耀湘被東北野戰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整個兵團全部被殲滅,本人也被東北野戰軍俘虜。多年之後廖耀湘曾回憶到,四平戰役的勝利確實給了他很大信心與士氣,但也給官兵們帶來了驕傲的情緒。驕兵必敗,再結合國軍戰場形勢的日漸式微,廖耀湘的失敗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