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一九四九年,解放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第四個年頭,隨著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大獲全勝,國民黨反動勢力的主力部隊已基本被消滅,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反動統治也進入了倒計時,蔣介石迫於國內外的輿論壓力,於一九四九年一月黯然下臺。李宗仁上臺後妄圖依靠長江天塹,於京滬杭地區抵擋住解放軍的勢頭。然而隨著百萬雄師過長江後,劃江而治的美夢也破滅了,隨著渡江戰役解放軍的連戰連捷,國民黨只能一退再退。

時間來到了一九四九年十月,這時解放戰爭戰線已經推到了福建地區。雖然蔣介石親自前往福建督戰,但仍然難以抵擋解放軍的兇狠攻勢。在湯恩伯失去廈門後,蔣介石急得像熱火上的螞蟻,因為他知道如果金門島再失守的話,臺灣島——這個國民黨最後的基地也將可能萬劫不復。因此,他一邊急令湯恩伯全力做好金門島的防衛工作,修好工事,鋪設通訊線路;另一邊,他將鎮守臺灣的曾由遠征軍名將孫立人將軍訓練的第201師調往金門,並派出心腹愛將胡璉及其二十二兵團前往金門,增強實力。經過多方面有效的補充,金門守軍已增至四萬餘人,並頗有一定的戰鬥力。

在解放軍方面,解放軍進攻第一批次的主力部隊為三野第十兵團的第二十八軍三個團共九千餘人。雖然兵力上似乎不佔優勢,但因我軍士氣高漲,戰鬥力強悍,準備先行攻佔一部分割槽域,待後續部隊抵達後共同發起全面進攻。但是有幾個重點,解放軍在備戰時未能重視,導致吃了大虧。

此次戰鬥是搶灘登陸戰,在我軍戰鬥歷史上比較少見,對於廣大官兵來說更是十分陌生,甚至很多人來自北方從沒接觸過船,因此部隊的戰鬥力以及執行力大打折扣。第二,後勤也未能跟上。先頭部隊九千餘人抵達金門島後,敵軍炸燬了所有船隻,使得先頭部隊後路被斷,只能期望後續部隊的增援。然而後續部隊卻缺乏足夠的船隻,只能在岸對面眼巴巴的望著戰友們被敵軍包圍攻擊。第三,指揮系統不夠統一。由於備戰的疏忽,先頭部隊三個團竟然沒有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指揮系統,使得解放軍在登島後缺乏協同配合,只能各自為戰。此外,武器裝備也比較落後,登島搶灘所需的重武器十分缺乏,面對嚴陣以待的國民黨軍,顯得十分艱難。

前期登島,解放軍還是比較順利,擊退了防守的敵軍,成功搶佔了一片陸地。但隨著戰事的推進,尤其是船隻被炸燬後,勝利的天平徹底倒向了國民黨守軍。由於沒有制空權,敵軍飛機對我軍陣地展開了狂轟亂炸,地面部隊也一波又一波的進攻解放軍陣地,雖英勇抗敵但終因寡不敵眾,九千餘人大部分壯烈犧牲,少數人被敵軍俘虜。

戰鬥結束後,訊息傳到了臺灣,蔣介石高興的是淚流滿面。但對於解放軍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戰士們萬分悲痛,上萬士兵舉起槍口鳴槍默哀,只可惜沒有船隻,不然戰士們必將帶著滿腔的怒火殺向金門島陣地,給同志們報仇雪恨。解放軍的指戰員們在隨後的作戰中充分吸取了本次失敗的教訓,在解放大西南的戰場中順利消滅了西南地區的胡宗南、宋希濂等部隊,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之後,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以及駐紮在臺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威脅,對金門的收復計劃已不在日程之內。

金門戰役的失敗雖然對大局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此戰意義深遠,我軍近萬名軍人戰死沙場,全軍覆沒在我軍之前的作戰記錄中也是絕無僅有,戰士們的鮮血警示著我們,要學會珍惜目前和平的環境,珍愛生命!

23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他與陳賡是搭檔,後授上將當副總理,去世8年後骨灰被移出八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