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海上鄰國,曾在上個世紀對我國發起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就憑藉著《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獲得的鉅額戰爭賠款,積累了大量發展資本,其進行的明治維新西化改革,也讓日本成功躋身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深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的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苦難。因為此時的中國還處在極度混亂的狀態中,而且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工業、經濟、軍事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日本,所以我國抗日軍隊一度處於劣勢中。
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避免被亡國滅種,無數中華兒女拿起武器奮起抵抗,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把日軍拖入了持久戰中。東三省的淪陷,讓中國的抗日戰爭進行得尤其艱難,缺乏武器裝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缺衣少食也是我國抗日軍隊的常態,尤其是在敵佔區。
因為日軍實施了三光政策,所以戰士們和當地百姓常常只能吃樹葉,這種情況下,在戰爭中繳獲的日軍物資就十分珍貴,其中就包含了大量防寒保暖的日軍大衣,只是讓人不解的是,很少看到我軍戰士穿日軍大衣,這是為何呢?不穿不會浪費嗎?
因為物資短缺,為了打破這一困境,按照規定,在戰爭中繳獲的日軍物資都必須上交,以便軍隊進行合理統一的配置。不過隨著戰場形勢不斷惡化,很多物資還沒來得及分發,日軍就已經打過來了。本著“焦土作戰”的原則,戰士們只得將這些物資燒掉,十分可惜。
所以後來部分隊伍便會自行分配物資,只是黃大衣依舊不常見,在戰場上,抗日戰士若是穿著日軍大衣作戰,很容易被誤認成敵軍。此外,那時的國人對日軍都充滿了憎恨,自然也不願意身著日軍衣物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軍後勤便會對這些衣服進行拆分,再用其原材料製成我軍軍服,這也是我軍對繳獲的日軍大衣的處理方式之一。在當時那樣物資匱乏的處境下,我軍自然不會浪費任何物資,這一點可以放心。
除了武器裝備之外,糧食、衣服等軍需物資也尤其重要,如今的中國已經一改昔日弱小局面,成為了世界第三軍事大國,在強軍道路上,我軍始終沒有放棄在後勤方面的建設,以為我軍戰士提供更好的物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