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了,中朝軍隊跟“聯合國軍”正式停火。
這個日子,被很多人認為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而實際上,停戰協定簽訂後,志願軍並沒有全部撤回,直到停戰協定簽訂5年後的1958年,志願軍才從朝鮮全部撤回。
彭德懷
熟悉朝鮮戰爭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彭德懷元帥早在1952年4月就回國治病,然後留在國內主持軍委工作,名義上雖然還是志願軍司令,但實際並不在朝鮮。
那麼,彭總回國後,志願軍司令是誰呢?停戰協定簽訂時,彭總還是司令,雖然不在朝鮮。他回國後直到1954年9月11日後,志願軍才真正換帥,司令是鄧華。這也是停戰協定上必須有彭總簽字的原因。
有人會說,彭總回國時,不是陳賡接掌帥印了嗎?是的,但陳賡不是司令,只是代司令。而且,陳賡的代司令時間也很多,只有3個月,因為國內要籌辦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主席親自點將,陳賡也回國了。
陳賡
陳賡回國後,鄧華接掌帥印,任志願軍代司令。又有人說了,你剛才不是說鄧華是司令嗎,怎麼又變成代司令了?
鄧華開始接任時,是代司令,那是陳賡回國後到1954年9月5日,從6日開始,鄧華正式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直到1954年10月底,然後鄧華也回國了。
接替鄧華司令職務的,是楊得志將軍,這次沒有代司令,直接就是司令。這個時候,停戰協定簽訂已經一年多了。到了1955年7月,楊得志當了8個月的司令後,也奉命回國。
接替楊得志任司令的,是楊勇將軍,他是志願軍的最後一任司令員,而且是任期最長的志願軍司令,從1955年7月到1958年10月,任期3年零4個月。彭總雖然總的任期達到4年,但真正在朝鮮的時間只有一年半。
鄧華
既然停戰協定已經簽字生效,朝鮮無戰事,為何志願軍沒有立即撤回,一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回呢?
這是因為,中朝和美國簽訂的只是停戰協定,不是和平協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朝鮮南北雙方,仍然處於戰爭狀態,直到今天依然是這樣。
戰爭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停戰協定雖然簽訂了,但並不代表就萬事大吉了。要知道,當時美國很多將領是不服氣的,何況,南朝鮮一直拒絕簽字,所以,從當時來看,撕毀協定重開戰端的可能性並不小。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當然不能立即撤回,能戰方能止戰,志願軍大軍坐鎮朝鮮,才能讓敵對方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志願軍也就繼續留在朝鮮。
楊得志
到了1958年,國際形勢較之協定簽訂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撕毀協定重新開戰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示和平誠意,志願軍從朝鮮全部撤回。
不過,對此也有人有異議,認為志願軍全部撤回一直到1994年。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到1994年最後撤回的,不是志願軍,而是“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的人員。
這個委員會是停戰協定簽訂時就成立的,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監督停戰協議的執行,構成人員由中朝代表和美國代表,但沒有南朝鮮代表,因為南朝鮮並未在協定上簽字,沒有代表資格。
而這個委員會後來的停止,也是跟韓國有關,那是到了1991年,委員會召開會議時,美國將韓國代表拉了進來,中朝停會抗議,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召開會議,中國代表到1994年全部撤回。
楊勇
那麼,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朝鮮已經停戰了,志願軍在朝鮮全部練兵備戰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停戰協定簽訂後,志願軍在朝鮮的主要工作,變成了參與戰後重建。主要做參與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工程兵幫助修建橋樑公路民房等,據統計,志願軍幫助朝鮮修了40000多座橋樑,45000多間民房。
另一方面,志願軍積極幫助朝鮮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促進了朝鮮農業生產的恢復。
在戰爭期間,志願軍用鮮血和生命跟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停戰之後,志願軍用勞動和汗水,讓中朝人民的友誼更加深厚。當志願軍撤離時,朝鮮人民依依不捨含淚送別,那場景,永遠留在中朝人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