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宣告了綏靖政策的破產,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與戰爭一同到來的,還有令整個歐洲都聞風喪膽的“閃電戰”。

閃擊戰,又稱閃電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該戰術充分發揮了機械化部隊的超強機動性,以壓倒性的火力發動突然襲擊,在短時間內摧毀敵人的防禦陣地,擊潰敵軍士氣。快、準、狠三個字,最能概括閃電戰的特點。

德國閃電戰

把閃電戰第一次付諸實踐的,當然是那位被後世歷史學家稱為“閃電戰理論”的創立者、德國裝甲兵之父、“帝國之鷹”的德國陸軍上將: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青年時期的古德里安,就極具創造力和想象力,從不滿足於現有的戰術、技術和兵種。他經常在《軍事週刊》雜誌上發表和探討當代軍事問題的文章,甚至讓這個週刊的主編阿托克將軍都對他十分欣賞,經常訪問這位青年軍官。他還經常利用戰術演習和兵棋推演的機會,發表自己關於坦克將成為地面戰場主宰的新觀念。

他認為:“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種具有與坦克相同的行駛速度和越野力時,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其威力。在諸兵種合成的兵團裡,坦克應起主導作用,其他兵種則根據坦克的需要行動。

因此,不要把坦克編在步兵師內,而要單獨組建包括各兵種在內的裝甲師,使坦克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青年的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閃電戰術有三個要素:奇襲、快速和集中。他認為在作戰中應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並於與飛機緊密配合,在飛機突破了對方的某一狹窄地區後,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軍隊著手掃蕩對方的陣地及據點,迅速擴大戰果,實施逐個包圍,並擊潰敵軍,然後繼續向縱深處挺近。

他還認為,坦克需要具備三個特徵:裝甲、機動、火力。凡是要參與激烈戰鬥的一切坦克,都應具有相當強度的裝甲,能夠抵禦對方的防禦火力;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加強坦克的機動性,不顧一切阻撓,一直向前,使敵人沒有時間建立起新的防線,最後把攻勢深入敵軍後方;火力是坦克最重要的特徵,車身的火炮應該在靜止和運動時,都能隨時的開炮射擊。

其實,在二戰爆發前,並非只有古德里安想到了創立裝甲部隊,英法等國的一些軍事學家也意識到了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閃電戰首創者並非德國的“意外”)

古德里安

最早提出此類設想的,是英國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曾參加一戰的哈特,於1916年負傷回到後方,就醫中開始研究軍事,這一時期他就在戰術上提出過“洪水氾濫式”的進攻方法。後又於20年代初提出了機械化戰爭論,建議英國陸軍實現機械化和現代化。

他認為坦克是未來戰爭中的可靠武器,由坦克與步兵聯合編成的裝備齊全的陸軍是未來軍隊建設的方向。因此,他始終堅持機械化制勝和裝甲坦克部隊在未來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觀點。哈特主張步兵區分為重型步兵和輕型步兵,重型步兵用於防禦,輕型步兵用於進攻和完成其他作戰任務。

輕步兵營的編制為1個小型汽車連、1個機械化連、1個後備摩托化連。每連分為兩部分,一半作為戰鬥隊,另一半充當預備隊,以隨時適應戰場情況的變化。認為發展機械化部隊的前提是對原有戰略作新的抉擇,要考慮軍事科學的發展趨勢。

為此,他對軍隊的組織、裝備、機動、技術和訓練等提出許多新見解,主張吸收科學技術的進步成果,以保證理論和實踐跟上時代的發展。然而,他的主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並未為英國官方所接受。

利德爾·哈特

可以說,利德爾·哈特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並對軍隊建設提出了非常詳盡的建設意見,奈何高層的無視讓哈特的一番苦心付之東流。與哈特一樣懷才不遇的,還有另一位英國軍事家富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第一個建立了坦克軍團,38歲的富勒當上了軍團的參謀長。富勒堅信,這種鐵甲怪物將會給戰爭帶來驚天鉅變;如果一支軍隊能有數千輛坦克一起出擊,那麼戰爭必定勝利。

但很多英國軍界的高官們都是騎兵迷,對坦克這個新產品很是懷疑。尤其是在帕斯尚爾戰役中,兩百多輛坦克造成的“嚴重堵車”使坦克的形象大打折扣。

富勒

不過,在1917年著名的康佈雷戰役中,富勒成功地進行了坦克戰,當時英軍出動了378輛坦克,對綿延9.6公里的德軍防線發動了大規模突擊,連續突破四層塹壕障礙,縱深6.5公里,繳獲100門火炮,俘虜四千名德軍。英軍只損失了一千五百人。這次戰役其實已經宣告了坦克時代的到來。

於是富勒趁熱打鐵,提出了“1919計劃”,他提議用四千兩坦克突破敵軍防線,直逼德國本土,空中則用飛機來轟炸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可惜當還沒等這個計劃提交上去,一戰就結束了。富勒的計劃雖然胎死腹中,但後來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卻把這一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康佈雷戰役

戰爭結束後的富勒依然鍥而不捨的研究他的“坦克戰”。可英軍司令黑格元帥卻認為,坦克僅僅是人和馬匹的輔助工具。富勒為了他的坦克,不斷的寫書撰文,與這幫迂腐的英軍高層作鬥爭。

他奮筆疾呼:坦克將成為陸戰主角,能贏得大的戰爭!塹壕戰過時了!像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貌似很強大,但早晚有一天會成為法國軍隊的墳墓

富勒

1934年,戴高樂在《建立職業軍》一書中,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支結合機動能力和毀滅性火力,既能夠主動出擊、又能夠出奇制勝的裝甲師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應該成立一支職業軍隊,與常規軍配合作戰。然而,這一設想除了得到右派議員保羅·雷諾和菲利普·塞爾的支援外,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熱烈反響。

但是,在國外,尤其在德國,戴高樂提出的使用裝甲部隊出奇制勝想法卻引起了極大的注意。在巴黎,戴高樂經常拜會以主張改革馬奇諾防線防禦戰略的埃米爾·梅耶上校為首的各界人士,不停地向外界發出倡議,但他們二人的觀點都沒能得到認可。

戴高樂

如果說以上幾位將領開創並發展了閃電戰,那麼古德里安毫無疑問是閃電戰理論的集大成者。

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思想有他自己的著重點,那就是戰略癱瘓理論:以猝不及防的打擊,突破敵軍正面防線,敵指揮系統就會面臨癱瘓。快速機動部隊的凌厲攻勢,將在敵軍前線和後方造成的極大恐慌,從而指揮失序,軍心混亂,在心理上給對手造成的沉重打擊。

因此,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的第一目的是癱瘓敵人,裝甲、速度和立體協調則是達到目標的手段。

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掌握制空權,因此空、坦、步的協同配合非常重要,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開啟缺口,裝甲叢集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緊隨其後。

然後,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用空軍開啟缺口,裝甲叢集隨後攻擊,後面步兵跟上。最終達到迅速破壞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使敵方喪失“視聽”能力,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

閃電戰

“閃電戰”在經過了以古德里安為首的一眾高階將領們的改進和完善後,使德軍在整個歐洲戰場取得了驚人戰果。

波蘭36天、荷蘭4天、比利時19天、南斯拉夫11天,丹麥和盧森堡更是連一天都沒堅持住就被德軍佔領,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也沒好到哪去,在開戰43天后便向德國投降。到了1940年6月,德國佔領了整個西歐。

自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沿岸已被德國控制。這時的英倫三島成了孤懸海外的唯一倖存者,儘管後來“海獅計劃”沒能迫使英國投降,但直到此刻,德軍的“閃電戰”看起來依然是不可戰勝的。

1941年6月22日,德國在蘇聯邊境集結了3個集團軍群,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其中37個步兵師來自僕從國軍隊,他們分別屬於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德國佔領區。

凌晨三點,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其攻擊速度之快使蘇聯紅軍的防禦計劃瞬間癱瘓,而無線電和通訊配備的嚴重缺乏直接造成了蘇聯紅軍部隊難以互相協調作戰。

戰鬥打響的第一天,蘇聯空軍就損失1200多架飛機,其中800架尚未起飛就被炸燬在了跑道上。十八天後,德軍已向蘇聯境內推進了六百公里,狂妄的希特勒更是叫囂三個月滅亡蘇聯

但他們低估了蘇聯紅軍和蘇聯人民的強大,戰爭初期還順風順水的德軍很快就發現:向前推進的速度越來越慢,遭到的抵抗也越發頑強。因為,進攻蘇聯一開始就是個錯誤選擇:希特勒一次性觸發了三個地獄級難度的關卡(qia):鋼鐵洪流、人民戰爭、和凜冬將至!

27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他是黃埔一期的學生,也是唯一被開除的學生,還是我黨高階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