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公眾眼中,只擔負反潛任務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嚴重缺乏存在感。以至“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全部退役15年後,這種排水量8000噸級的水面艦艇已經為人們所遺忘。但在海軍業內人士眼中,事情卻並非如此。“斯普魯恩斯” 級驅逐艦是美國海軍冷戰中建造批次最大的一型驅逐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一型採用全燃動力裝置的大中型水面艦艇,裝備了遠、中、近三個層次的反潛武器和效能出眾的反潛探測裝置,再加上美國造船界在該艦降噪方面所傾注的心血,作為一個大噸位海上作戰平臺技術框架,“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奠定了此後50年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基本技術面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由此被視為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功典範。
也正因為如此,對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建造、改進與服役生涯進行一番回顧是必要的,有助於我們理解美國海軍現代化主戰裝備的發展思路。31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建造涵義深邃。一方面,“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建造滿足了冷戰高峰時刻美國軍事鬥爭的需要,標誌著美國海軍開始走出低谷。為全球爭霸中的美國海上軍事力量增添了一顆重量級的砝碼。另一方面,“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建造又是美國海軍艦隊整體技術革新的開端。“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本身帶有濃烈的技術試驗性質,是很多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先行者,其整體設計伊始又留有相當程度的冗度。不僅“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本身在分批次的建造過程中不斷經歷著技術狀態的調整,而且其衍生版本從根本上重塑了美國海軍艦隊的面貌。
由於設計思路清晰明瞭,技術取捨得當,“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研製週期短、建造規模大。美國海軍從1967年1月至1968年1月,用12個月時間完成了需求分析和概念設計;1968年2月美國海軍釋出設計招標要求;1968年7月美國海軍就宣佈包括通用電器公司和英格爾斯造船廠在內的合同設計中標單位名單;1969年7月“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完成合同設計。首艦”斯普魯恩斯”號1972年11月開工建造,1973年11月下水,1975年9月服役,研製週期只有歷時8年9個月,這在今天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個速度。相比於研製週期,“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建造週期同樣令人驚歎。“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原計劃建造30艘,其中1970財政年度批准3艘(包括首艦“斯普魯恩斯”號),1971財政年度批准6艘,1972財政年度批准7艘,1974財政年度批准7艘,1975財政年度批准7艘。
1970年6月,利頓工業公司英格爾斯(Ingall)造船分部獲得了建造30艘DD963級艦的價值21億美元的合同,至1978年9月20日,由於通貨膨脹和人工費用上漲的因素,建造合同價漲至37.8億美元。1978財政年度國會追加批准4.7億美元撥款,批准建造一艘可載4架SH-2F直升機的改進型“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但美國海軍認為這種改進型的建造意義不大,所以最終還是利用這筆撥款建造了1艘標準設計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也就是最後一艘“海勒”號。有意思的是,由於這最後的一艘“海勒”號屬於計劃外產物,所以“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平均造價有所變化。最終核算,“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造價為每艘3.9億美元(1980財政年度價)。
從首艘“斯普魯恩斯”號鋪設龍骨(1972年11月)到最後一艘“海勒”號列裝服役(1983年3月),全部31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建造僅僅用了不到10年時間,平均每年入列服役3艘。這意味著無論是時間還是規模,31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實際上是以一種戰時狀態被建造出來的,這體現了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更在一個側面上反映出當時美蘇冷戰的緊迫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美蘇之爭是人類社會制度嬗替的歷史程序。長達半世紀的冷戰是蘇美關係的頂峰,不僅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之爭,也是更深層次的“唯我獨尊”的人心傲慢之果。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美國利用與西方國家構築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展開冷戰。由於社會主義陣營整體實力相對較弱,冷戰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實際具有相對優勢。
美國還利用其經濟、政治乃至軍事優勢推行擴張政策,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國的表現表明美國國力達到鼎盛時期。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是盛極而衰,美國國力的發展也逃脫不了這一規律。古巴導彈危機後,美國強勢地位遇到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美國國內以及美國主要競爭對手蘇聯這兩個方面。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蘇對峙的國際冷戰格局發生變化, 美國實力下降,冷戰初期的美攻蘇守態勢逐漸向蘇攻美守態勢轉換。導致美國實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即東南亞戰爭泥潭、經濟下滑和諸多社會問題。從其遏制中國出發,美國處心積慮要取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支配地位。
20世紀60年代初, 越南南方人民建立了統一的人民解放武裝, 肯尼迪政府下令將美國的“反游擊戰專家”派往越南開展“特種戰爭”,至1964年初, 美國支援的南越政權風雨飄搖, “特種戰爭”宣告失敗。約翰遜上任後,美國用“逐步升級”戰略取代“特種戰爭”戰略,美國海軍陸戰隊直接干預越南戰爭。1969年6月6日,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標誌著美國“逐步升級”戰略失敗。除越南外,美國在寮國和柬埔寨的侵略行動也遭到失敗。東南亞戰爭期間,鉅額戰爭費用使美國財政不堪重負,政府出現龐大的累計財政赤字,干預越南戰爭的失敗是美國實力由盛而衰的一個標誌。這一時期美國對外貿易也開始顯露衰退跡象。大量西歐、日本、聯邦德國商品湧入美國,美國對日本、聯邦德國和加拿大的貿易由出超轉為入超。
20世紀60年代前期,美國每年還有大量貿易順差,但是1968年的貿易順差只有8.37億美元,到1971年,美國更是出現了自19世紀末以來第一次貿易逆差。1968年,美國財政赤字高達252億美元,通貨膨脹隨之嚴重,“消費物價指數在1965年以後的十年裡平均每年上漲3.8%,比60年代前期高出3倍”。尼克松上臺後,美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尼克松採取共和黨的傳統保守政策,實行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和信貸政策,結果造成經濟急劇下滑,失業劇增,而對克服通貨膨脹又無濟於事,美國出現了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兩症併發的“滯漲”現象。尼克松不得已在全國實行包括凍結工資、增收附加稅、縮減聯邦開支、停止外國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等新經濟政策。
但是新經濟政策的結果不僅沒有使經濟復甦反而導致通貨膨脹率進一步增高, 新經濟政策的結果是“不愉快的”。除了經濟問題以外,美國社會問題也非常嚴重。60年代,美國社會黑人民權運動空前高漲,黑人民權運動高漲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富裕社會中的貧困。一百多年前,林肯釋出了《解放宣言》,宣佈叛亂諸州黑人奴隸獲得自由,一百多年後的現在,美國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黑人爭取民權運動此起彼伏。黑人民權運動又促進了“新左派”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
“新左派”運動的主體是青年學生,他們積極參與民權運動,反對越戰,同時還參加婦女運動和環保運動,他們關心國家政治、社會經濟、貧困階層,由此產生了各種青年組織。“新左派”運動反對美國參加越戰,他們從一般反戰運動發展到揭露越戰產生的根源就是美國帝國主義的本質。60年代美國社會的民權運動,一方面引起美國統治階層對下層社會的關注,一方面確實也給美國帶來了社會動盪,國內不穩定因素影響了美國對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