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兩國之間的拳王爭霸賽始於冷戰,結束日期至今還看不到頭。
二者從蘇聯時代開始,在洲際導彈、航天事業等多個領域展開過較量,雖然蘇聯最後以解體告終,不過卻給世界留下了豐富的軍事遺產。網際網路上關於如何有效打擊航母艦隊的討論經久不衰,認為借鑑意義最大的就是蘇聯的“飽和攻擊”理論,這種理念一直推動著海軍裝備技戰術的發展,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催化下,美國海軍提出了防空能力近乎變態的宙斯盾防禦系統,不過該系統目前又敗給了高超音速導彈和特殊的反艦彈道導彈。
二戰中的蘇聯是歐洲戰場反法西斯的中堅力量,因此斯大林無暇顧及太平洋戰場的戰局,所以導致蘇聯海軍在發展理念上落後美國海軍,雖然視核導彈為武林至尊的赫魯曉夫,依舊輕視航母的作用,但他將航母看做海上浮動“鐵棺材”的看法,為“飽和攻擊”理論埋下了種子。不過由於理念的不成熟,以及為了迎合導彈為尊的想法,當時大肆建造的航母被蘇聯海軍自己稱為艦載巡洋艦,直至蘇聯將要解體時才建成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不過在此期間,戈爾什科夫將軍完善了自己的“飽和攻擊”理論,一直影響至今。“飽和攻擊”理論就是從海、陸、空三個方向上,發射超過美國航母編隊攔截能力的重型反艦導彈,蘇聯當時利用這一點,一邊發展導彈,一邊全力建造“基洛夫”級巡洋艦等各型戰艦,並美其名曰這些戰艦的使命就是,裝載導彈從海面發起攻擊。蘇聯反艦導彈的水平極高,等西方國家的反艦導彈只能在亞音速徘徊時,蘇聯海軍已經研製出3馬赫甚至4馬赫的反艦導彈了,而且最遠射程超過500公里。
透過圖22M3、水面戰艦以及水下核潛艇,齊射數百枚反艦導彈的方式,在1973年曾嚇跑了美國海軍第六艦隊。也正是那次失敗,讓美國海軍研製出了宙斯盾防空反導系統,盾艦的主要構成模組就是,相控陣雷達和多通道全向的導彈垂髮單元。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研製出的SPY-1A相控陣雷達,能夠對500公里的範圍進行全方位的搜尋,同時跟蹤350個目標,並指揮戰艦上的遠端防空導彈,對最具威脅性的150個目標,發起命中率接近95%的攻擊,而這些都是在一秒鐘內自動完成的,這種系統被迅速裝備到“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上。
至此,美國海軍擁有了真正的抗“飽和攻擊”的能力,這種局面一直延續至近幾年,不過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導彈,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以及具備科幻外形的水漂彈,再一次敲碎了由宙斯盾艦構件的防空圈。雖然很多軍事專家認為,高超音速導彈目前無法被攔截,但是依舊有很多人認為,目前高超音速導彈無法被攔截的結論,並沒有實證依據。
其實在二戰結束後,航母艦隊的對峙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既然你不相信高超音速反艦導彈能夠突破航母的防空系統,那宙斯盾艦的防空網能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結論,又是從何而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