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距離老家不遠的湖北黃梅下新鎮宛家大屋村,有一幢建於清末,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面積約220平方米,磚木結構的房子,同時,在村口的小山坡上松柏肅立,綠蔭滿園,有一座陵園,那便是紀念誕辰在這個小村子裡的一對革命兄弟宛希儼和宛希先烈士。

宛希儼、宛希先兩位烈士出生於20世紀初,他們和同時代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一起,義無反顧地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於進步運動的洪流中。兄長宛希儼,字畏如,筆名斯年,父親宛瑤峰是前清廩生,以教書為生,思想比較開明。宛希儼自幼隨父攻讀,1917年考入武昌啟黃中學,並任學生會主席。五四運動時期,他組織同學積極參加武漢和黃梅的學生運動,走上街頭,喚起民眾,共同反對賣國賊。

1921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結識江南一批革命青年,次年便在學校團,隨後入黨,先後擔任南京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發動和指導家鄉黃梅建立和發展黨團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是黃梅革命火種的撒播者。

宛希儼性機敏,善辭令,富有演說才能,常代表南京學聯出席全國學生總會。為反對“學潮派”復古思想,他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針對這一派別的反動傾向進行猛烈攻擊,影響很大。不久,宛希儼擔任武漢地委宣傳部長,協助董老創辦《楚光日報》。以獨特的內容、新穎的編排形式和通俗活潑的語言,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當時武漢的大小報紙中獨樹一幟,在勞動人民和知識青年中擁有大量的讀者,成為一份非常受人歡迎的報紙,發行量創武漢報紙的最高紀錄。

《楚光日報》公開大量地反映工人、農民、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描述他們苦難,分析他們貧困原因;公開宣傳革命,號召工人、農民、學生團結起來打倒封建軍閥,武漢軍閥非常仇視《楚光日報》,查封了報社,拘捕了宛希儼。經多方營救,宛希儼被保釋出獄。“八一”南昌起義前夕,他奉命離開武漢奔赴南昌,擔任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南昌起義失敗後,與陳潭秋一起留在江西堅持地下鬥爭,宛希儼奉命到贛南特委工作,兼任特委書記。

1928年2月13日,宛希儼離開南昌時,其妻黃慕蘭正在醫院生孩子,孩子出生才三天尚未出院,他前去告別。世界上,誰沒有父母家庭?誰不牽掛妻子兒女?宛希儼也是凡胎肉體,他深深懂得,此刻的妻子,最離不開親人的照料,最需要丈夫的呵護陪伴。

然而,為了革命事業,宛希儼顧不上兒女私情,接到上級通知後,匆匆趕到醫院,產房別妻時,望著剛出生的嬰兒和孱弱的妻子,噙著熱淚對妻子說:“我已調到贛西南特委工作,要放下筆桿子,拿起槍桿子和敵人作鬥爭。如果此行順利,我隨後就來接你們母子,如有萬一,你要服從黨的安排,把孩子送回黃梅老家,交給祖父母撫養,長大成人,繼續革命。”

隨即,宛希儼告別妻子和襁褓中的嬰兒,義無反顧地離開南昌,趕到贛州,組織領導了贛南農民武裝暴動。然而,這一別,竟成了宛希儼與妻兒的永訣。

宛希儼到贛南後,透過一段艱苦的發動工作,贛南武裝力量終於建立起來了。他和同志們一起戰鬥在贛南的群山峻嶺之中,帶領農民抗租抗稅,在大埠、于都、信豐、萬安等縣舉行了一系列的農民暴動……農民運動的興起,引來了反動勢力的瘋狂鎮壓。中共贛南特委機關在敵人的一次大肆搜捕中遭到破壞,宛希儼不幸被捕。1928年4月4日宛希儼犧牲於贛州城內衛府裡,時年不到25歲。宛希儼犧牲後,他的夫人、親密戰友黃慕蘭撫今思昔,感慨萬端,寫詩一首,以志紀念:

贛水滔滔世已新,神山風雪萬家春。

喜獲餘年為四化,新歌一曲慰英魂。

弟弟宛希先在兄宛希儼的影響下接受進步思想,參加革命活動。隨後入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1團1營黨代表。起義部隊到達三灣後,宛希先響應領導的號召,首先站出來表示堅決革命到底。

三灣改編後,宛希先任團政治部主任兼1營黨代表,並被增補為前委委員。從此,他跟隨領導奔上井岡山,在實現工農武裝割據的鬥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井岡山斗爭初期,宛希先曾率部兩次攻克茶陵,參與建立湘贛邊界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1928年1月,宛希先等率領工農革命軍,攻克了井岡山東南最大的反動堡壘遂川城。後又前往九隴山(今九龍山)開闢革命根據地,並在九隴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和農民赤衛隊。

隨後,宛希先任紅4軍10師黨代表、湘贛邊界特委委員、茶陵縣委書記,參與開闢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屢建戰功。在湘贛邊界的武裝割據中,他與領導一起,反對分兵向湘南冒進的錯誤主張。在第一次反“會剿”鬥爭中,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率紅32團一部和地方武裝,在永新北鄉迎擊安福方向來犯之敵,勝利完成任務,為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保衛井岡山根據地艱苦鬥爭的後期,宛希先革命意志堅定,經受住嚴峻考驗,粉碎了革命隊伍內變節分子的叛變陰謀。1929年初紅4軍出擊贛南,他奉命留守井岡山,在國民黨軍進犯、井岡山五井等軍事要地被佔領的不利形勢下,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深入邊界各地,健全和擴大黨的組織,領導群眾開展政治鬥爭和經驗。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政治部主任兼第一營黨代表,1928年4月起擔任第十師黨代表,參與開闢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當時,紅軍大部隊開往湘南,湘贛兩省敵軍11個團大舉進攻永新之時,宛希先擔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帶領九隴山軍事根據地的地方武裝一營紅軍,組織群眾堅壁清野,切斷敵人的交通。白天,他們在山坡上叢林中到處插上紅旗、梭標,晚上,在山頭嶺腰遍燃火把,不時主動出擊。就這樣,他和東、中兩路行動委員會密切配合,總共以一個團的兵力,將敵人11個團困在永新城附近30裡內達25天之久,史稱“永新困敵”,創造了紅軍戰史上的奇蹟。

為打破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的第三次聯合“會剿”,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發展,留下紅五軍與三十二團留守邊界,宛希先作為紅四軍批骨幹被留在井岡山,大大充實了根據地的工作。然而,就在1930年2月24日,宛希先在江西永新大灣英勇犧牲,時年不到25歲,他被譽為井岡山上一尖兵。

宛希儼、宛希先兩位烈士都沒有超過25歲就犧牲,他們一生短暫而光輝,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優秀品格,老家人民建立起了兄弟倆的紀念碑,緬懷先烈的英雄事蹟。

1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烏克蘭求助歐安組織:俄大軍向克里米亞部署,誰過去都無異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