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1964年我所在的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奉命開赴雲南祿豐參加了修建成昆鐵路的戰鬥。1964年底我調到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楊連第連”任副指導員,開始了與楊連第連的指戰員們一起戰鬥和生活。
我們先後修建了位於雲南祿豐縣境內的成昆鐵路的密馬龍大橋,一平浪漁壩村大橋和路基土石方開挖等項工程。後來我調到第一團一營四連任指導員,四連和楊連第連都屬一團一營。
我們一起開赴雲南元謀縣的朱布村,楊連第連駐在朱布村龍江河河東,四連駐在龍川江河河西,楊連第連和四連又共同一起修建了元謀縣境內的成昆鐵路朱布村大橋。
後來我調到一團任副政委,我曾多次到楊連第連蹲點,代理楊連第連指導員,與楊連第連的指戰員們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
2018年5月15日,我和原鐵道兵楊連第連的部分老戰友們一起,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在湖北襄陽,在我們的老部隊單位中鐵十一局一公司,隆重舉辦了“紀念楊連第連命名66週年暨戰友聯誼會”,共敘戰友情。
在戰友們的鼓勵下,我學著整理製作了這部《回憶我和楊連第連的戰友們一起戰鬥的歲月》,留著我們這一代鐵道兵軍人美好的回憶和紀念。
我和楊連弟連戰友們一起戰鬥的歲月。
▼1966年楊連第連的指戰員們,在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工地上合影。
▼1965年初冉興富在雲南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留影。
舉世聞名的成(都)昆(明)鐵路,全長1083.32公里。成昆鐵路飛越大渡河,穿過大小涼山,橫跨金沙江。它像一條巨龍蜿蜒在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川滇兩省的萬水千山之間。成昆鐵路始建於1964年,1970年正式建成通車。
50年前,我是參加修建成昆鐵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中的一員,親自參與了成昆鐵路的修建。50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一次回憶當年的戰鬥經歷,心中仍然像當年一樣激動。
▼由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楊連第連修建的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位於雲南省祿豐縣境內的密馬龍兩山之間。
英雄的連隊英雄的兵。
1964年底至1966年,以登高英雄楊連第名字命名的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楊連第連”,奉命開赴雲南,承擔修建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的任務。
當年時任楊連第連連隊的領導是:連長陸繼修、指導員周家順、副連長張長財、副指導員冉興富。
後調整為連長張長財、指導員黃燦、副連長王全福、錢興寬、副指導員冉興富。
連隊住在密馬龍山溝裡,條件非常艱苦,住的都是我們叫著“乾打壘”的簡易房子。這是連隊指戰員上班步行前往密馬龍大橋工地的途中。
當年我們修建成昆鐵路時,施工條件差,工程機械少,打眼放炮挖基坑全是人工施工作業。全連指戰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硬拼的大無畏精神,晝夜施工,確保了每天每個工班的任務完成。
▼登高英雄楊連第,是原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第一連副連長。1949年在掄修隴海鐵路八號橋中,架設單面雲梯,登上了45米高的橋墩頂,在橋墩頂上實施了一百多次爆破,連續奮戰三天三夜,八號橋提前二十天掄通。楊連第榮立一等功,被授予“登高英雄”稱號。
▼登高英雄楊連第在搶修隴海鐵路八號橋上,利用橋墩上原有的鐵夾板頭,架設單面雲梯。
▼十八勇士在隴海鐵路八號橋架設單面雲梯。
▼在我們英雄的連隊裡,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勇先進事蹟。與登高英雄楊連第一起參軍入伍的邊俊文老師,有著高超的橋樑施工起重技術,施工中他身先士卒,戰士們從邊俊文老師身上看到了我們的老連長楊連第的影子。
為了確保早日修通成昆鐵路,當年鐵道兵指揮部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大橋不過月、中橋不過旬、小橋不過夜”。
密馬龍大橋經過全連指戰員的艱苦奮鬥,大橋提前完成了任務,未發生重大傷亡事故。
連隊受到鐵道兵指揮部和師團黨委的表彰。副指導員冉興富代表楊連第連到成都參加了鐵道兵西南指揮部在成都召開的“鐵道兵西南指揮部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總結表彰大會”。
▼橋墩修的越高,工程難度越大,施工也最危險。在高空安裝龍門支架和橋墩木型板,是最危險的工作。
▼在修建成昆鐵路艱苦的施工日子裡,楊連第連黨支部在抓緊施工任務的同時,也十分注重連隊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軍事技能訓練,人人都為英雄連隊爭光。
▼當時連隊生活住地條件都很差,連隊都沒有會議室,代表團和師團的領導們都坐在地上開會。
1965年是我們修建成昆鐵路最艱苦最緊張的時候,中央和地方的各級領導和文藝團隊,如中央歌舞團、中國東方歌舞團、中國曲藝團、四川川劇團、雲南花燈劇團等很多文藝團體,都先後到部隊慰問演出。
▼中央歌舞團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先後二次來到了楊連第連“當兵”體驗部隊生活。
她深入班排與戰士們親切交流、她深入施工現場,與戰士們打成一片、她創作出了很多歌頌鐵道兵的歌曲,拉著手風琴演唱給戰士們聽,晚上教戰士們唱新歌、她給指導員周家順寫的歌曲《我愛毛主席我愛黨》譜曲、她幫助連隊業餘演唱組排練節目,指導連隊文化活動的開展。
▼這是谷建芬老師離開連隊時,送給副指導員冉興富她的照片和親筆簽名。谷建芬老師回到北京後,還多次給連隊寄來一些紀念品,戰士們都很想念她。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是一支能文能武、一專多能的小分隊,演唱組白天在施工現場勞動,業餘時間就編排節目,用文藝節目演出的形式宣揚表彰連隊的好人好事。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合影。伍懷安、何明富、張明昆、李顏清、吳大厚、陳德普、曾傳世。
▼1965年2月,由5名同志組成的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到北京給鐵道兵部隊和中央首長彙報演出。圖為楊連第連演唱組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彙報演出。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右起:吳大厚、李漢生、伍懷安、張明昆、陳德普5名同志,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參加彙報演出。
▼1965年2月22日,楊連第戰士業餘演唱組等軍隊指戰員代表,在北京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賀龍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演出的《工地鼓動組》。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演出的《推起咱們的膠輪車》。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演出的快板書、山東快書聯唱《趙元祥探家》。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演出的《登高英雄後繼有人》。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演出的樂器合奏。
▼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給部隊和當地人民群眾演出。
▼人民群眾在觀看楊連第連戰士業餘演唱組的演出。
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勝利完工後,楊連第連召開了隆重的慶功大會。鐵一團梁政委等首長們親臨大會祝賀!
▼冉興富在楊連第連慶功大會上指揮唱歌
▼1970年成昆鐵路全線正式通車。
▼1966年,鐵道兵一師一團楊連第連指戰員,在修建中的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工地上合影。
▼2018年5月15日,原鐵道兵第一團楊連第連的部分老戰友,在湖北襄陽中鐵十一局一公司(原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召開了“紀念楊連第連命名66週年暨戰友聯誼會”。圖為戰友們在湖北襄陽合影。
▼中鐵十一局集團一公司,給參加“紀念楊連第連命名66週年暨戰友聯誼會”的每位戰友,贈送了一枚專門製作的紀念章。
▼2018年5月15日,冉興富在湖北襄陽與時任楊連弟連的老連長陸繼修,老班長唐紹華合影。
楊連第連的全體指戰員,在登高英雄楊連第“登高精神”的鼓勵下,數十年來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1948年組建以來,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平建設時期,參加了黎湛、鷹廈、成昆、襄渝、兗石等鐵道兵所擔負的重要鐵路幹線的搶建和施工。
從誕生的時候起,一直是鐵道兵的標兵連隊。
1966年楊連第連完成了修建成昆鐵路密馬龍大橋後,又奔赴雲南省元謀縣修建成昆鐵路朱布大橋。緊接著連隊又奉命挺進中原湖北修建了襄渝鐵路。
1975年參加了湖北丹江水電站大壩的加固搶險戰鬥,楊連第連榮獲集體一等功,連長鄧澤元榮獲三等功。
連隊又奉命從湖北揮師北上山東,修建了兗石鐵路等項工程。
據不完全資料,楊連第連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次、集體二等功二次、集體三等功八次,並榮獲“掄修先鋒、“先進生產單位”、“一專多能連”等集體榮譽稱號,獲得180多面錦旗。連隊多名幹部、戰士上北京受到了鐵道兵領導和毛主席和中央首長的親切接見。
▼楊連第連修建的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境內的成昆鐵路朱布大橋。
▼1982年5月15日,是登高英雄楊連第烈士犧牲三十週年,也是“楊連第連”命名三十週年。時任鐵道兵第一師政治部副主任朱長洪、鐵一團副政委冉興富、楊連第連指導員陳樵,代表部隊全體指戰員,陪同楊連第烈士的妻子閆福珍老人及其子女們,來到瀋陽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陵園,給楊連第烈士掃墓。
▼1982年6月4日,鐵道兵又在山東平邑鐵道兵第一團楊連第連隆重舉行了“授予楊連第一級英雄稱號和楊連第連命名三十週年紀念大會”。楊連第烈士的妻子閆福珍老人及子女出席了紀念大會,並與楊連第連全體指戰員合影。
鐵道兵楊連第連歷任連長、指導員:
郭金南、徐 翔、李春胃、孟憲清、李振遠、陳太和、胡佔芳、徐寶山、陳松橋、海雲生、陸繼修、孫治珊、張長財、周家順、王全福、黃 燦、錢興寬、朱聖堯、魏炳華、鄧澤元、晉良全、梁景先、余天興、王雲龍、陳 樵、朱延太、王國斌。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後,楊連第連改為楊連第隊,隊長宋印波、書記黃仕典.......
▼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第一連副連長、一等功臣、登高英雄楊連第。
▼楊連第連指導員海雲生
▼楊連第連連長陸繼修
▼楊連第連連長張長財
▼楊連第連指導員周家順
▼楊連第連指導員周家順
▼楊連第連指導員晉良全
▼楊連第連連長梁景先
▼楊連第連指導員余天興
▼楊連第連指導員陳樵
▼楊連第連連長王雲龍
▼2017年4月,作者冉興富在江蘇徐州中鐵十一局一公司修建的徐州地鐵施工工地留影。
在此,我要衷心感謝楊德新、李漢生、鄧澤元、余天興、梁景先、林叢等戰友們給我提供的寶貴資料和幫助,讓我完成了這部文章資料的製作。
由於我收集儲存的資料有限,我只能從一個側面來回憶,當年我和楊連第連的戰友們共同修建成昆鐵路、襄渝鐵路、兗石鐵路等一起戰鬥和生活的生動場景。
向鐵道兵楊連第連的全體戰友們敬禮!
向曾經當過鐵道兵的全體戰友們敬禮!
祝戰友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20年12月於重慶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