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下旬,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秘密召見了志願軍第六十軍軍長韋傑,這場談話從11點,一直持續到後半夜2點多。
毛主席
而在此之前,毛主席已經召見過了志願軍三兵團負責指揮的副司令員王近山,在韋傑之後,毛主席又接連找志願軍第十二軍和十五軍的軍長談話。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國家領袖,毛主席的繁忙程度用日理萬機形容絲毫不誇張,按道理,當時的新中國擁有五百萬大軍,一個軍長的動向,根本不足以驚動毛主席,更遑論毛主席專門拿出時間去找一個軍長反覆談話了。
毛主席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就在剛剛結束的第5次戰役中,志願軍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損失,尤其是60軍180師在被包圍之後,更是幾乎全軍覆沒。毛主席需要充分的瞭解第5次戰役180師被包圍受挫的經過,並找出原因。
而這場事故的處理更是無比嚴厲,180師師長鄭其貴、第60軍軍長韋傑被免職。志願軍從總部到兵團,從師到軍,都對180師的受挫做了認真的檢討和自我批評,彭德懷司令員更是主動承擔了責任。
彭德懷
180師的受挫究竟有多嚴重,為什麼毛主席如此重視?為何這場失利會被稱為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最慘重的損失呢?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境外出兵最多、參戰規模最大、戰果也最為輝煌的一場戰爭。
在這場直接對抗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戰爭之中,剛剛成立一週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無與倫比的戰鬥意志擊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也以此戰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然而,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雖然頻頻擊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但是,志願軍並非並非完美無瑕,在慘烈的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的敵人又是早已完成機械化、擁有絕對裝備優勢的美國軍隊,志願軍的每一仗都打得極為艱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抗美援朝
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上,失利和受挫也在所難免,這其中,志願軍在第5次戰役之中180師的受挫,就是志願軍戰場上最為慘重的一次。
當時,擁有1萬多名官兵的180師由於在第5次戰役回撤之時被數萬美軍包圍,再加上經歷長時間的戰鬥之後,1萬多將士飢寒交迫,缺乏武器彈藥,又毫無援兵。
最終,這1萬多名180師的官兵在師長的要求下分散突圍之後,3000多人在突圍中犧牲或失蹤,3000多人被美軍俘虜,真正回到後方基地的180師官兵只剩下千餘人。
180師的這場失利,也成為33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個。180師為何會遭遇如此慘重的傷亡呢?
朝鮮戰爭
1951年4月22日,在志願軍剛剛完成第4次戰役沒多久,彭德懷元帥就率先打響了第5次戰役。而且,這次戰役還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敵我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
當時,志願軍投入了11個軍、3個炮兵師和1個高炮師,朝鮮人民軍則投入了4個軍團,作為對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也不例外。
當時聯合國軍不但投入了幾乎所有的地面部隊,而且如同往常一樣,美軍還調集了上千架先進戰機作為支援。因此,此次戰役,在小小的朝鮮半島上,雙方交戰的兵力已經突破100萬。
而志願軍之所以幾乎馬不停蹄的發動第5次戰役,其目的就是為了粉碎敵人向北進攻的計劃,奪回戰爭的主動權。因此,此次作戰的目標十分龐大,為了真正的打疼美國人,僅殲敵目標就為5個師和3個旅。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
戰爭爆發的第一階段,志願軍進展十分順利,也基本完成目標,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按計劃完成戰役任務,第三、第九、第十兵團都順利突破敵人陣地。
在志願軍的進攻之下,聯合國軍被迫從三八線以北退到漢江南岸一線,後退了約50餘公里,戰爭的主動權因此落在了志願軍的手中。
當時,被分配為中央兵團第一梯隊的180師擔任預備隊。雖然是新建之師,但是,在強烈的求戰慾望之下,180師官兵表現極為優異。他們作戰勇猛、不畏艱苦,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尤其在第五戰役第二階段期間,裝備很差的180師奉命在30公里寬的漢江南擔任狙擊任務,面對擁有5萬多兵力的美國陸軍第十軍,180師官兵毫不畏懼,與敵人浴血奮戰,圓滿完成了掩護東線主力殲敵的任務。
朝鮮半島
在取得第1、2階段的勝利、取得殲敵5.9萬餘人的輝煌戰果,達成預定的戰略目的之後,數十萬志願軍將士在連續作戰30天后已經十分疲憊,再加上後勤補給由於美軍的猛烈轟炸遠遠不足。
因此,1951年5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下達轉移休整命令:
為爭取主力休整,總結作戰經驗,造成爾後有利戰機,以便更多地殲滅敵人,決將各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裡、朔寧、文惠裡、山陽裡、楊口、元通裡之線及其以北。
根據以往4次戰役的作戰經驗,雖然志願軍的武器裝備遠遠不如已經完成機械化的美軍,行軍只有自己的一雙腳底板,還只能夜間行軍,但是,擅長山地作戰且吃苦耐勞的志願軍將士,依然在運動戰中將美軍耍的團團轉,撤退自然也從來不是問題。
志願軍使用過的喀秋莎火箭炮
因此,在志願軍總部下達撤退命令後,進攻的各支志願軍部隊開始如往常一樣逐步後撤。然而,令志願軍總部和各部隊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卻與以往截然不同。
美軍雖然士氣和作戰意志遠不如志願軍,更被志願軍打的落花流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軍就是軟柿子,美國人從來都不蠢,第五次戰役爆發時,美國軍隊不但在之前的接連失利中吃一塹長一智,而且,就連美軍的司令官都換了。
第5次戰役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已經不是一貫狂妄自大、像政客多過軍事家的麥克阿瑟,而是美軍原第8集團軍司令總司令李奇微。當時的李奇微為雖然名聲不顯,但他卻是典型的“不叫的狗”——兇狠且刁鑽,十分難纏。
全程參與朝鮮戰爭的李奇微根據志願軍的作戰方式,總結到了一個他稱之為“禮拜攻勢”的規律,他發現,在之前的戰役過程中,由於志願軍並沒有制空能力,運輸線又一直被美軍頻繁轟炸封鎖。
李奇微
因此,每次戰役,志願軍部隊只能靠隨身攜帶的糧食和武器彈藥作戰,這樣一來,志願軍作戰時間只能維持一個星期左右,正好是一個禮拜,因此,李奇微將志願軍的進攻當時稱之為禮拜攻勢,或者叫星期攻勢。
針對志願軍的這個弱點,李奇微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名為“磁性戰術”的應對方式,在志願軍完成7天作戰之後,趁志願軍補給困難、糧食彈藥消耗殆盡之際,全線發動大規模反動。
當時,李奇微調動了14個師、一個旅、兩個團的龐大兵力,同時還將三個師和三個旅作為預備隊,對於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動了全面反攻。
美國的反攻不但蓄謀已久,準備充足,而且,李奇微還針對志願軍的弱點,改變了以往的作戰方式,李奇微將摩托化步兵和坦克、炮兵組成特遣隊,在航空兵和遠端炮兵的支援之下,尋找志願軍和人民軍的防線空隙多路突擊,快速推進,從而極大的破壞了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後撤,割裂了志願軍和人民軍的防線。
第五次戰役
面對聯合國軍蓄謀已久的大規模反撲,雖然志願軍有應對敵人反撲的思想準備和部署,但是,面對如此大的規模和超強的針對性的進攻,志願軍的準備依然遠遠不足,一時間,各部隊陷入相當被動的局面。
當時,包括60軍180師、12軍91團、27軍等部隊在內的多支志願軍,都陷入敵軍的包圍。為掩護主力,志願軍司令部根據實際情況,掩護大部隊後撤,下達了“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在位置起,採取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殺傷消耗敵人,爭取時間”的命令。
正是根據志願軍總部的命令,3兵團對60軍下達了殿後掩護的命令。應該說,第60軍的任務是十分艱鉅的,說它艱鉅,不僅僅因為連續作戰後糧食彈藥匱乏、官兵疲憊,對手強大,還因為60軍兵力嚴重不足。
因為,在第五次戰役發起第2天,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就將60軍的其他兩個師分配給第十二軍和第十五軍,也就是說,擔任掩護任務時,第60軍麾下僅有180師一支部隊。
李奇微
然而即便如此,面對以逸待勞、人數裝備均佔據絕對優勢的敵人,180師官兵並沒有氣餒,他們以血肉之軀堅守陣地。
當時,180師的每個營、每個連都要抵擋3~4倍以上的敵人,180師堅守在陣地上,每天落下的炮彈超過5萬發。
因此,在將敵人緊緊的阻擋在陣地之前的同時,180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許多一線的連隊都傷亡過半,有的連隊甚至損失殆盡,只剩下不足一個排的兵力。
然而,戰場再次發生變化,就在180師浴血奮戰,掩護主力的同時,與180師同樣擔任狙擊掩護任務的左翼第十五軍,右翼第六十三軍和兵團預備隊,卻在22日提前北撤。
180師師長鄭其貴
而且,他們的北撤時,並沒有告知180師。這也意味著,在180師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它的兩翼形成了一個150公里寬的大空隙,180師成為一支孤軍。
在堅守陣地到23號時,180師終於接到軍長韋傑的命令:當晚北撤漢江,在春川以西繼續佈防。然而,正在180師準備過江撤退之時,兵團卻再次發來一個緊急命令:要求各部暫不撤守,在前沿構築堅固工事,運走傷員之後再行撤走。
兵團突然要求各部暫停撤退原因很簡單,因為,由於戰事緊張,再加上各部隊溝通混亂,當時的前線,仍有8000餘名傷員未能運往後方。
因此,為了掩護轉運傷員,接到兵團命令後,韋傑隨即要求180師擔負這一掩護任務,要求他們停止北渡,繼續在陣地上狙擊敵人3~5天。
第六十軍軍長韋傑
而此時,由於180師左右兩翼的志願軍部隊均已撤退,成為孤軍的180師面臨隨時被敵人包圍的危險,事實上已經不具備繼續堅守的可能。
面對這種困境,師參謀長王振邦曾向師長鄭其貴建議“主力後撤至江北,以免被動”的建議,然而,由師長鄭其貴長期從事的是政治工作,對於軍事指揮並不擅長,再加上上級明確暫不撤退的命令,因此,鄭其貴決定服從命令,在完成掩護傷員撤退任務之後再行北撤。
這一堅持,讓180師徹底失去了北撤的機會。隨著美軍大規模進攻,180師陷入了敵軍三面包圍、背水作戰的極端不利態勢。
26日16:30, 180師終於接到第六十軍軍長韋傑命令,他要求180師從西北方向突圍,到鷹峰集合,同時,他也會派兵接應。而此時,在持續艱苦的作戰中,180師早已斷糧三天。
志願軍空軍
他們只能憑藉野菜、嫩樹芽充飢,在接到突圍的命令後,鄭其貴決定兵分兩路突圍,突圍成功後在鷹峰山下匯合,而當時,在慘烈的戰鬥之後,180師只剩下3000餘人。在歷經艱難險阻,突破敵人多次包圍之後,師長鄭其貴和部分部隊終於突圍到鷹峰。
但是此時,他們不但已經六七天沒有吃飯,最為糟糕的是,即便到達鷹峰,180師殘部依然在敵人的包圍之中。而此時,救援的部隊也遲遲未至,面對180師隨時可能全軍覆沒的危險,鄭其貴決定全師分散突圍。
其中,師長鄭其貴率領的一支在歷經艱難險阻之後,最終突出包圍圈,而在突出重圍後,這支部隊只剩下了200餘人。而代理政委的師政治部主任吳成德,由於在一片窪地發現志願軍大量的傷病員和掉隊的戰士,不忍捨棄傷員的吳成德決定和同志們在一起。
180師代政委吳成德
然而,由於傷病員太多,行動遲緩,再加上與大部隊行動脫節,最終,吳成德沒能突出包圍圈,他帶領戰士們在朝鮮戰場的敵後打了500多天的游擊戰,最終在戰鬥之中不幸被俘,吳成德因此成為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職務最高的被俘人員。
180師來入朝參戰時擁有1.2萬餘兵力,然而,經歷接連的戰鬥,尤其是經歷第5次戰役之後,即便算上在被包圍之前被送到後方的傷員、教導隊保留的骨幹和突出重圍官兵,所有人員加起來也只有4000多人,也就是說,第五次戰役中,180師有3000多人犧牲,3000多人被敵人俘虜。
180師在後撤過程中的重大失利,在志願軍乃至於國內都引起了巨大震動。毛主席在全面瞭解情況,弄清180師受挫的原因之後,對於第5次戰役的分析是:打的急了些,大了些,遠了些。
毛主席
而具體針對180師的失利,毛主席則認為:
各方面的工作沒做好,才使180師不能自拔,正如志願軍司令部在電報中指出的,倘若各方面搞得好,這損失是可以避免的,這個方面,既指志願軍司令部,也指兵團,也指下面的軍和師,不能單方面的說。
對於責任,毛主席說:
你 回朝 先後,要發 動大家總結這次戰役的教訓,認真研究敵人。要鄭其貴及那名副師長也要認真總結教訓,進行檢討。他們的責任,不能推掉。但話又說回來,他們有他們的問題 ; 就兵團而言,主要責任,是 在王近山身上。要說志司彭德懷有責任,我毛澤東在五次戰役的方針指導上,也有我的責任。我也要總結。
當然,180師在第5次戰役之中雖然損失慘重,我軍由於準備不足、目標定的過大等諸多問題,在第5次戰役之中遭遇7.5萬餘人的傷亡,但這並不代表第5次戰役我軍就失敗了,事實上,歷時一個多月的第5次戰役,依然取得了殲敵8.2萬人的巨大戰果。總體而言,第5次戰役依然是勝利的。
但是,這無法迴避包括180師在內的巨大損失,也因為吸取第5次戰役的經驗教訓,志願軍基本停止了大兵團作戰的運動戰作戰方式,轉而開始採用“坑道戰術”和“零敲牛皮糖”的打法。
抗美援朝戰爭
而改變作戰方式之後,志願軍的傷亡不但大大降低,殲敵的效率也有了巨大的提升,敵我傷亡比例從差不多1:1,迅速提升至1:3甚至1:4。
所以,正是因為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進步,仗才越打越好,殲敵越來越多,損失也越來越小。志願軍在與世界第1強國的較量之中,逐漸淬鍊成一支真正的無敵之師。而這也最終促使美軍低下頭顱,簽訂了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