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一渡赤水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的正確指揮下,軍事部署環環相扣、前後銜接,始終保持主動,迷惑敵人,調動敵人,上演了一幕幕運動戰精彩劇目​‍‌‍​‍‌‍‌‍​‍​‍‌‍​‍‌‍​‍​‍‌‍​‍‌​‍​‍​‍‌‍​‍​‍​‍‌‍‌‍‌‍‌‍​‍‌‍​‍​​‍​‍​‍​‍​‍​‍​‍‌‍​‍‌‍​‍‌‍‌‍‌‍​。

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後,即進入四川南部​‍‌‍​‍‌‍‌‍​‍​‍‌‍​‍‌‍​‍​‍‌‍​‍‌​‍​‍​‍‌‍​‍​‍​‍‌‍‌‍‌‍‌‍​‍‌‍​‍​​‍​‍​‍​‍​‍​‍​‍‌‍​‍‌‍​‍‌‍‌‍‌‍​。按渡江作戰計劃的另一方案,即“在沿長江為川敵所阻不得渡江時,我野戰軍應暫留川南地域進行戰鬥,並準備渡過金沙江從敘州(即宜賓)上游渡河”​‍‌‍​‍‌‍‌‍​‍​‍‌‍​‍‌‍​‍​‍‌‍​‍‌​‍​‍​‍‌‍​‍​‍​‍‌‍‌‍‌‍‌‍​‍‌‍​‍​​‍​‍​‍​‍​‍​‍​‍‌‍​‍‌‍​‍‌‍‌‍‌‍​。但敵人很快察覺這一意圖,除嚴令滇敵在川滇邊嚴密佈防外,四川軍閥劉湘決定採取“北守南攻”的方針,即對紅四方面軍取守勢,對立足未穩正在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取攻勢,在中央紅軍未入川境以前,就要把它堵住,並且一定要把這場戰爭推到省外去打。在他的命令下,“川南‘剿’總”潘文華已將所部36個團,在長江南岸赤水、古藺、敘永一帶佈防,嚴密封鎖長江;並在宜賓至江津、宜賓至長江上游金沙江灘頭的北岸,以及川南各縣的要隘,趕築了碉堡和工事,動員了民團和地方武裝,全力攔阻中央紅軍北渡長江。

川軍如此部署,與蔣介石的戰略相關。

在蔣介石看來,紅軍長征是他掃除異己、擴充套件勢力範圍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地方軍閥各個集團在紅軍突圍、蔣介石嚴令堵截的情況下,也意識到蔣介石一定會玩弄一箭雙鵰的伎倆。綜觀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他確實是雙管齊下,既要“圍剿”紅軍,又要收拾地方軍閥。而防止紅軍進入其地盤,拒阻蔣介石的滲透和併吞,則是地方軍閥相應的兩手。由此引來了蔣介石中央和地方軍閥以及地方軍閥之間激烈的明爭暗鬥。這樣也削弱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付紅軍的力量,客觀上造成了有利於紅軍實現戰略轉移的條件。

◇四渡赤水示意圖

薛嶽率中央軍8個師開入貴州,軍容整齊、餉彈充足,人數達12萬,僅他一支即是朱毛紅軍的4倍。然而薛嶽借“追剿”紅軍之名開進貴州,任務卻絕不僅僅是“圍剿”紅軍。他還領有蔣介石交與他的搞垮黔軍、監視桂軍、督促滇軍、威懾川軍的四重使命。中央軍入黔後,薛嶽公開宣佈:“無論‘匪’竄何方,本軍務以達到貴陽為目的。”因為藉機奪取貴州政權,是蔣介石除“追剿”紅軍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目的。中央軍一到貴陽,薛嶽即命第九十九師郭思演取代黔軍接管城防,包括王家烈在內的貴州所有高階官員進出城門都要接受郭部的檢查。王家烈氣憤不已,說中央軍對待貴州人比帝國主義對待殖民地都不如。

有黔軍的前車之鑑,四川軍閥劉湘雖然懾於南(朱毛)北(徐張)紅軍的聲威,與蔣介石達成妥協,同意蔣介石派參謀團入川參與反共軍務,但他對國民黨中央同樣憂心忡忡。在他看來,如果蔣介石借追堵紅軍之機入川,川軍“同紅軍作戰的結果,幸而勝,也是替蔣造機會;若失敗,那更不要說了。所以無論如何,要阻止蔣派兵入川”。

但要阻止蔣介石派兵入川,必須以朱毛紅軍不能進入四川為前提。劉湘的打算是,將朱毛紅軍堵在四川之外,使蔣介石無所藉口,從而達到拒蔣防赤的目的。1934年12月下旬,劉湘到重慶廣陽壩第二十一軍第六期軍官教育團講話,批評碉堡戰太呆板,認為碉堡必須同機動部隊配合才能發生效用。他說,過去在川北對紅軍作戰太被動。對西進的江西紅軍一定要採取攻勢,在紅軍未入川境之前就要把他堵住,把戰爭推到省外去打。川軍6個旅開進黔北和在長江南岸嚴密佈防重兵攔截,即是劉湘積極防禦政策的表現。

因此,中央紅軍在前進中一路受阻。2月2日,右縱隊紅一軍團先頭第二師襲擊敘永城未奏效,隨後又遭敵截擊。同日,該軍團後衛第一師在三岔河被敵截斷而改道前進。3日,紅一軍團軍團部和紅二師在永寧遭敵截擊。5日,紅一軍團部再次在大壩遭敵截擊。與此同時,左縱隊紅三軍團也在天堂壩與尾追之敵發生激戰。毛澤東認真分析了形勢,認為已不宜繼續直接往金沙江尋渡,他接受土城戰鬥分散了兵力的教訓,為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建議軍委立刻令三路縱隊迅速轉兵往南,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雲南扎西(威信)集結,這一改變的實質內容是儲存軍力,待機破敵。

2月6日1時,朱德電令紅一、紅三軍團向扎西靠近,指出:“根據目前敵情及渡金沙江、大渡河的困難,軍委正在考慮渡江可能問題,我野戰軍即應決心留川、滇邊境進行戰鬥與創造新蘇區。”2月7日19時,軍委電告各軍團:“根據目前情況,我野戰軍原定渡河計劃已不可能實現,現黨中央及軍委決定我野戰軍應以川滇邊境為發展地區,以戰鬥的勝利來開展局面,並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2月8日,紅軍各部主力先後到達滇東北扎西地區集結。2月9日,軍委入進扎西縣城。

扎西鎮坐落在群山起伏的烏蒙山中。紅軍突然改變方向進入扎西地區,大出敵人意料。蔣介石和川敵頓時失去目標,一時不明紅軍方向,不敢貿然動作。川敵潘文華2月9日電告所屬各部:“刻下‘匪’蹤不甚明瞭。”嚴令各部“多派偵探偵察‘匪’蹤”,“並堅工嚴陣,勿稍勿延”。這樣,連日奔波的紅軍贏得了一些休整時間。

2月9日,中央軍委在扎西召開擴大會議,討論戰略方針和紅軍行動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他分析了當前敵情,認為既然在黔北的戰鬥中川軍劉湘部已顯示出相當的戰鬥力,既然劉湘的目的在於阻止紅軍渡江,那麼,放棄原定計劃、改尋其他入川途徑,就成為擺脫川軍糾纏的最有效的辦法。他主張用敵變我變的原則指導紅軍的行動,提出了中央紅軍當前應取的戰略方針是東渡赤水、重返黔北、殲滅黔敵王家烈部,重佔遵義。他說:“我軍的作戰路線是服從於紅軍的作戰方向的,這個方向受了限制,就應轉移到另一個方向去。轉移到哪裡去?轉移到黔北去​‍‌‍​‍‌‍‌‍​‍​‍‌‍​‍‌‍​‍​‍‌‍​‍‌​‍​‍​‍‌‍​‍​‍​‍‌‍‌‍‌‍‌‍​‍‌‍​‍​​‍​‍​‍​‍​‍​‍​‍‌‍​‍‌‍​‍‌‍‌‍‌‍​。為什麼?因為我軍的北上,已經造成了敵人的過失,那就是敵人的主力和注意力都調到川南一線來了,黔北比較空虛。我們應該利用敵人的過失,尋找有利的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發揚我軍運動戰的特長,去主動地消滅敵人。”

毛澤東針對有的人存在的思想顧慮繼續分析說:“我們來到三處交界的山頂上,把國民黨軍也帶到山下來了,國民黨軍敢不敢上山?他們是不敢的,他們上山吃什麼?他們一定要在山腳下等我們。這樣,有人就擔心,我們能不能衝出去?其實,這是不必要的顧慮。山連山,他們哪裡守得住,我們只要一個晚上,就可以衝出去,出去了還不讓敵人知道。因此,這就要輕裝,要精簡機構,並充實連隊。”

會議贊同毛澤東的主張,作出了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實行機動作戰,回師東進,重返黔北的決策。為統一全軍思想,黨中央在軍內傳達了遵義會議精神;為適應運動戰需要,在此整編部隊,精簡機構,加強基層連隊的工作。

2月10日,軍委在扎西釋出了《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

根據命令,各部隊都進行了縮編,除紅一軍團外,各軍團均取消了師一級編制。紅一軍團編為2個師6個團;紅三軍團由3個師縮編成4個團,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各縮編成3個團,由軍團部直接指揮。幹部層層下放,充實基層戰鬥單位。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為使部隊適應輾轉行軍、連續作戰的需要,必須放棄許多笨重物資。在一渡赤水時已丟掉了不少罈罈罐罐,但仍未徹底實現輕裝。毛澤東為此做了許多說服工作。

衛生部有一架X光機,他們捨不得丟掉。衛生部負責人來找毛澤東請示。

毛澤東看著他說:“你們那個‘愛克斯光’機聽說要幾十個同志輪流著抬,跋山涉水大家都很辛苦。離開江西以來,你們用過嗎?”

衛生部長說:“沒用過。”

◇張聞天向軍委縱隊幹部傳達遵義會議精神的地方——扎西會議會址

毛澤東說:“就是嘛!沒有用的東西,還要好多同志抬著它。你讓這些同志到連隊去,都是好戰士嘛!”

毛澤東還說:“在遵義就講了,我們雖然離開了中央根據地,可不能什麼都帶上,像大搬家一樣。我們要打破敵人的堵截,到抗日前線去。這是目前最緊要的。遵義會議以來我們就是做這件事,現在在扎西還是要做這件事。”

衛生部長仍有點戀戀不捨,自語般地說:“真可惜!”

毛澤東笑著說:“可惜什麼?我們早一天趕到前線去打敵人,這些東西敵人都會給你準備好的。”

整編後,紅軍部隊更為精幹,為在雲貴川的溝壑之間輾轉作戰作好了準備。

扎西整編時,軍委決定抽調紅三軍團第六師政委徐策、幹部團政治科長餘澤鴻、原紅八軍團民運部長戴元懷等組成中共川南特委。另抽紅軍指戰員200餘人及留下的傷病員,於2月17日,在離扎西四五十里的石坎子,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隊,人數最多時達1000餘人,在川南地區積極活動,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的長征。

在扎西,紅軍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大力幫助群眾做好事,因而獲得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廣大青年踴躍參加紅軍,紅軍增加了3000多名新戰士。

蔣介石獲悉中央紅軍西進扎西的訊息後,急忙調整戰略部署,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第一路軍總司令,劉建緒為前敵總指揮,主要負責“圍剿”紅二、紅六軍團,而以部分兵力參加對中央紅軍的“追剿”;任命雲南軍閥龍云為第二路軍總司令,薛嶽為前敵總指揮兼貴陽綏靖公署主任,專門對付中央紅軍;以甘肅軍閥朱紹良為第三路軍總司令,陝軍楊虎城為副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負責對付紅二十五軍和紅四方面軍。

蔣介石對第二路軍的作戰序列也重新作了劃分:以嫡系吳奇偉部為第一縱隊,周渾元部為第二縱隊,滇軍孫渡部為第三縱隊,黔軍王家烈部為第四縱隊,湘軍李雲傑部為第五縱隊,川軍郭勳祺部為第六縱隊,湘軍李韞珩部為第七縱隊。蔣介石的企圖是:將中央紅軍包圍和壓迫在長江以南、橫江以東、烏江以北和以西地區,“聚而殲之”。

蔣介石為把中央紅軍消滅於扎西地區,親自作了“分進合擊”的部署:第一、第二縱隊從扎西東面和東南方向向紅軍進攻;第三縱隊從扎西西南方向的鎮雄向紅軍進攻;川軍各旅從扎西的東北和西北方向向紅軍逼近;第四縱隊為預備隊,在第一、第二縱隊後面跟進。

中央紅軍西進扎西,最驚恐的是於2月6日就任“剿匪”軍第二路軍總司令的龍雲。他既怕紅軍入滇赤化了雲南,又怕國民黨中央軍以追擊紅軍為名,“假途滅虢”,自己就當不成雲南王了,急忙派孫渡率兩萬餘人堵截。同時他認為,滇東北地形險峻,交通不便,氣候多變,給養困難,各路大軍正向扎西地區並進,他認為紅軍“已入死地”,“不久即可一網打盡”。國民黨軍事當局於2月13日公開宣佈:“13、14兩日,當有劇戰”,斷言“共軍決難越雷池一步”,“可一鼓盪平”。

敵來我走。眼見敵主力已被我軍調動紛紛向滇東北殺奔而來時,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卻命令已短期休整的中央紅軍神速東返,矛頭直向敵軍的薄弱部分——黔軍王家烈部殺去。

2月10日,中央軍委已開始部署東進,命令各軍團“迅速脫離川敵與滇敵之側擊,決於明11日起轉移到雪山關及其以西地域,爭取渡河先機,並準備以薛嶽兵團及黔敵為主要作戰目標”。

11日,在雲貴山區的寒春和冷雨中,毛澤東和部隊又出發了。紅軍踏著泥濘的山路向四川的敘永、古藺一帶挺進。

東進中,軍委命令各軍團向赤水河東發展,指出川黔邊要赤化的地方,所有道路不可破壞,以便往復運動作戰。

14日,紅軍已越出“雷池”,抵達古藺、營山、摩泥、黑尼哨等地。

15日,軍委釋出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動計劃》,規定:“我野戰軍以東渡赤水河消滅黔敵王家烈為主要的作戰目標,決定由林雅經太平渡至順江場地段渡過赤水,然後分向桐梓地域前進,準備消滅由桐梓來土城的黔敵,或直達桐梓進攻而消滅之。”

戰鬥命令發出後,毛澤東還是有些不放心,雖說經過血的代價,指戰員們對江西蘇區的游擊戰法提高了認識,但畢竟李德的“堡壘戰”在部隊已經通行了兩年多,在思想行動上已有一定的思想慣性,現在一下子要他們百分之百地拋棄,也不是說到就能做到的事情。毛澤東決定用道理來讓紅軍廣大指戰員明白為什麼必須執行這個命令。毛澤東採用邊行軍、邊交談的辦法,耐心細緻地做解釋工作。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2月16日釋出了《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文告闡述了暫時放棄北渡長江計劃的原因,指出:“過去黨中央與中革軍委為了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面軍取得更密切的聯絡與配合,曾經決定中央紅軍渡過長江向川北發展”,“然而這一決定由於川滇軍閥集中全力利用長江天險在長江佈防,攔阻我們,更由於黨中央與中革軍委不願因為地區問題犧牲我們紅軍的有生力量,所以決計停止向川北發展……”。

文告同時指出:“打大勝仗消滅大量的敵人,繳他們的槍與子彈武裝我們自己,並武裝雲貴川數千萬工農勞苦群眾,是我們目前最中心的任務。”說明“為了有把握的求得勝利,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鬥。因此紅軍必須經常的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

行進中的紅軍指戰員得到的指令就是全新的。

我們必須準備走大路,也必須準備走小路。

我們必須準備走直路,也必須準備走彎路。

我們絕不能損壞財物,因為我們還可能會來。

這是長征以來,紅軍戰略方針的大變換。

哈里森·索爾茲伯裡在評價這個文告時說:“雖然這是軍事委員會發布的命令,可讀起來純粹像是出於毛(澤東)的手筆。在以後的六週裡這個口號主宰了紅軍的命運。紅軍忽而前進,忽而後退,令人難以捉摸。蔣介石和他的指揮官們對此困惑不解。共產黨軍隊行蹤的情報往往過了近一個星期國民黨才收到。”

國民黨高階將領也看出了紅軍長征在戰略上發生了“一大轉變”,從此,“忽進忽退,一再回旋,使國(民黨)軍迷離徜徉,摸不著其企圖之所在”。

在敵人困惑不解時,毛澤東卻已規劃好了變被動為主動、在二渡赤水後打一個遵義之戰的戰略藍圖。2月18日21時,軍委發出《關於我軍速渡赤水的指示》:“迅速渡赤水,爭取有利陣勢,以便集中全力消滅黔軍一部,開展戰局。我各軍團首長必須認識這一戰役的嚴重性,須在明(19)後兩天以最迅速堅決的行動,確實取得並控制渡河點,架好浮橋,最遲要在20(日)夜及21(日)上午全部渡河完畢,以利時機。”

而黔西的敵人也一片茫然。中央紅軍進入扎西地區後,黔軍王家烈為紅軍離開黔境而暗自慶幸,他命令副師長魏金鏞、侯漢佑各帶一團,至二郎灘東岸佈防,防備紅軍重返貴州,而在太平渡方向則沒有派兵防守,為紅軍渡河敞開了大門。

◇中央紅軍第二次渡赤水河的渡口——太平渡

18日下午2時,紅一軍團前鋒一、二師抵達赤水河畔,太平渡無敵人,紅二師迅速控制了渡口南岸。

19日,紅三軍團兩個先鋒團——紅十二團和紅十三團到達赤水河畔二郎灘,徵集船隻,架搭浮橋,並在二郎灘東岸消滅黔敵兩個團,紅軍牢牢地控制了二郎灘渡口。

19日和20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了赤水河,重新到了黔北地區。敵人企圖在滇東北地區把中央紅軍“一鼓盪平”的計劃落空了。

紅軍二渡赤水,出敵意料之外,殺了一個回馬槍,為取得遵義戰役的輝煌勝利作了鋪墊。

毛澤東的英明之處就在於,當主觀設想不符合客觀實際時,就能立即加以修正;當情況變化、既定的方案行不通時,就毫不猶豫地停止執行。主動靈活、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調整行動方案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欲從重慶上游渡江,當然不能避開川軍。換句話說,紅軍若要北渡(或西渡)長江,會合紅四方面軍,是無法繞開川軍的。從重慶上游渡江也好,從瀘州上游、宜賓上游渡江也好,總須與川軍作戰。毛澤東指揮紅軍從遵義出發向西北前進之初,並無規避川軍的打算。原來的設想是,在黔北或川南殲滅川軍一部,使其他防守長江之敵知難而退。紅軍挾戰勝之威,一鼓作氣衝過長江。然而土城戰役未達到預定目的。與川軍的數度接觸,表明川軍劉湘部不僅具備相當的戰鬥力,而且還有堅決阻擋紅軍過江的作戰意圖,川軍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得多,是一支勁敵。倘若此時仍不顧一切,照既定方針辦,就是輕率和愚蠢的。

紅軍二渡赤水的意義,不僅在於出敵不意,打亂了蔣介石的部署,而且也在於避開了實力頗強的川軍劉湘部。這種靈活大膽的運動,正是毛澤東避實就虛、各個擊破戰略原則的運用。

歐陽雪梅

11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