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當以M3方案為基礎設計的N3戰列艦方案完成之時,五大海軍強國已經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了關於太平洋地區的國際秩序和海軍軍備問題的國際會議。海軍造艦局局長尼丁森·戴恩科特目光敏銳地預測到主力艦的排水量會被限制在35000噸以下,於是其要求造艦局以35000噸為上限研製新型戰列艦。
由於對戰列巡洋艦的關注,造艦局全力對新型戰列巡洋艦進行設計,但是一個轉折為新型戰列艦的誕生提供了機會。在華盛頓會議的談判中,日本強烈要求保留其已經接近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最終英、美、日三方相互讓步,日本可以保留和繼續建造“長門”級戰列艦,美國則可以完成2艘在建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而英國獲得了建造2艘新戰列艦的指標。
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正式簽訂,各海軍強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嚴格的限制。就是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英國國會批准了在1931年之前建造2艘戰列艦的提案,這2艘戰列艦將補齊皇家海軍與美日兩國在戰列艦上的差額。到當年的9月11日,以O3b(O3b的方案則是“A”、“B”兩座主炮塔呈揹負式設計,後面的“X”則與“A”炮塔位於同一平面上,三座炮塔呈三角形佈局。儘管佈局怪異,但是O3b的設計縮短了彈藥庫裝甲帶的長度,有利於減輕整體重量,其最終被選用)為基礎的新型戰列艦設計正式透過,奇特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誕生了。“納爾遜”級戰列艦共有兩艏,“納爾遜”號和“羅德尼”號。
(上圖)“納爾遜”級上的主炮正在進行齊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爾遜”級主要用於防範德國大型戰艦進入大西洋進行破交作戰。期間“羅德尼”號參加了挪威戰役並在戰鬥中被炸傷。進入1941年之後,“納爾遜”級開始擔任護航任務,而“羅德尼”號參加了圍殲“俾斯麥”號的戰鬥並且成為擊沉這艘戰艦的主要力量,可謂是一戰成名。
1941年5月24日,在丹麥海峽,皇家海軍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攔截了德國艦隊。在這場巨人之間的較量中,“胡德”號被“俾斯麥”號擊沉,“威爾士親王”號被擊傷。在斯卡帕灣停泊時,“羅德尼”號經常與“胡德”號靠在一起,兩艘戰艦上的許多人都是朋友,他們沒有想到僅僅幾周後這艘皇家海軍的驕傲就沉沒了。下午13時,“羅德尼”號接到海軍部的命令,要求其率領3艘驅逐艦立即掉頭與本土艦隊主力匯合,一同截擊“俾斯麥”號。
儘管沒能去美國進行維修,但是“羅德尼”號仍然保持著20節以上的高速,這對戰艦的發動機組是很大的挑戰。由於長時間超負荷運轉,“羅德尼”號上的一臺鍋爐發生嚴重故障,其所在的鍋爐艙也由於通風不暢溫度上升至50度。艦上的維修人員經過四個多小時的奮戰排除了故障,巨大的戰艦繼續以高速奔赴戰場,而其身後的3艘驅逐艦由於惡劣的海況越落越遠。儘管失去了驅逐艦的保護,但是“羅德尼”號並不擔心遭到德國潛艇的襲擊,艦長漢密爾頓上校認為這樣的天氣並不適合潛艇作戰。在航行過程中,“羅德尼”號一直保持著無線電靜默,這樣不會暴露自己的行蹤,以免打草驚蛇。
(上圖)1945年時的“羅德尼”號戰列艦兩檢視
1941年5月25日,一直高速前進的“羅德尼”號放慢速度等待後面的驅逐艦,同時向坐鎮“英王喬治五世”號上的海軍上將托維發出一份非常簡短的電報。11時,托維要求所有戰艦向北搜尋“俾斯麥”號。在“羅德尼”號上的漢密爾頓在研究之後認為“俾斯麥”號應該是向法國的佈雷斯特港駛去,他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托維並引起了重視,艦隊開始向東北方向搜尋前進。儘管已經失去目標的具體位置,但是“羅德尼”號仍然以21節的高速向東北方向前進。
1941年5月26日上午10時35分,一架“卡塔琳娜”式水上飛機發現了“俾斯麥”號,就在當天下午,“羅德尼”號也被一架德國飛機發現。傍晚時分,來自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的“劍魚”式魚雷機對“俾斯麥”號展開了魚雷攻擊。“俾斯麥”號最終被3枚魚雷擊中,其中1枚魚雷擊中了戰艦的船舵,造成舵角卡在15度上,於是這艘戰艦開始在海面上轉圈。
5月27日上午8時,“羅德尼”號與“英王喬治五世”號發現了海平面上的桅杆,後來確認那是重巡洋艦“諾福克”號(HMS Norfolk)。很快“諾福克”號就發現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俾斯麥”號,其立即將目標的位置發給各艦。收到訊息後,“羅德尼”號與“英王喬治五世”號立即轉向,它們很快發現了目標。8時43分,“英王喬治五世”號首先向25000米之外的“俾斯麥”號開火。8時47分,“羅德尼”號以“A”、“B”兩座炮塔內的6門406毫米主炮向目標射擊。由於準確測算出與目標之間的距離,“羅德尼”號的首輪齊射就落在距離“俾斯麥”號約160米之外的海面上,第二輪齊射飛過目標,第三輪齊射對目標造成了跨射。
就在“羅德尼”號猛烈開火的8時49分,“俾斯麥”號開始還擊。由於辨認出了“羅德尼”號,於是“俾斯麥”號集中火力向這艘對自己威脅最大的目標射擊,其第二輪齊射對目標形成了跨射。“羅德尼”號的第四輪齊射標誌著“俾斯麥”號命運的逆轉,其中一枚炮彈擊中了它。9時02分,一枚406毫米炮彈正中“俾斯麥”號的“B”炮塔,炮彈擊穿了炮塔頂部裝甲並在內部爆炸,整座炮塔失去了戰鬥力。與此同時,另一枚406毫米炮彈落在“俾斯麥”號“A”和“B”炮塔之間,“A”炮塔暫時失靈。“羅德尼”號的一輪齊射就打掉了“俾斯麥”號一半的主炮火力,這充分證明其炮彈的威力。
在對“俾斯麥”號取得命中之後,英國戰艦打得越來越準,不同口徑的炮彈不斷落在“俾斯麥”號上,很快便摧毀了上層甲板和大部分火炮。當與目標的距離縮短到10000米之內時,“羅德尼”號上的152毫米副炮也加入了戰鬥。當距離縮短至2700米時,“羅德尼”號以右側的魚雷發射管發射了2枚魚雷,其中1枚魚雷擊中了“俾斯麥”號,這成為世界海戰歷史上唯一一次戰列艦用魚雷擊中了戰列艦的戰績。
(上圖)“納爾遜”級406毫米主炮塔的佈局示意圖
上午10時後,英國戰艦的炮火漸少,留下了漂浮在海面上不斷燃燒的“俾斯麥”號。鑑於燃油已經不足,“羅德尼”號和“英王喬治五世”號先後返航,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最終用魚雷將“俾斯麥”號擊沉。在圍殲“俾斯麥”號的戰鬥中,“羅德尼”號一共發射了378枚406毫米炮彈,其中有40枚取得了命中,其射速保持在1.6枚/分鐘。戰鬥中只有1枚150毫米炮彈擊中了“羅德尼”號,但還不及主炮射擊時的極大後坐力產生的破壞大。
能夠參加擊沉“俾斯麥”號的戰鬥,對於“羅德尼”號來說是無上的榮耀。
本文節選自《英國戰列艦全史》(上中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