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後,我軍僅東北野戰軍總兵力就超過了120萬人,除留守東三省一部分地方部隊外,東野主力幾乎全部入關作戰,與華北解放軍聯手圍攻華北國軍傅作義集團。入關的東野大軍近80萬人,12支主力縱隊(此時已將各獨立師縱隊,改縱隊為軍,每軍轄4個師)悉數上陣。東野入關將使華北敵我力量發生驟變,如果東野的進軍能做到出其不意,瞞過華北國民黨軍,顯然作戰效果將更加突出。
1948年軍事科技還不發達,敵我兩軍都沒有衛星偵測技術,但要知道一個簡單事實:80萬人連同輜重灌備進行大範圍轉移,非常顯眼,想保證行軍的隱蔽性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這種情況下,在平津戰役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傅作義及其華北剿總竟然對東北野戰軍的長距離奔襲毫無察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傅作義沒有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的第一時間率軍撤回綏遠,或者按照老蔣的要求南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不認為東野能在3個月內結束休整開赴華北。雖然東野殲滅了衛立煌集團40餘萬部隊,且補充進大量解放戰士,但東北國民黨軍多為美械精銳部隊,東野在遼瀋戰場上付出的人員傷亡及彈藥消耗很大,傅作義判斷東北我軍的恢復期在3-6個月,因此決定暫時先不撤出華北,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加固工事募集新兵,爭取擴軍20-30萬人,試圖防守平津等大城市,觀察形勢再做定奪。
雖然傅作義有自己的期望,但作為久經戰陣的名將,分析戰局自然不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臆斷。東野入關之所以能在早期瞞住傅作義的耳目,還是採用了不少妙招。首先是施放煙霧彈,東野野司命令留守東北各大城市的地方部隊,大張旗鼓進行慶祝活動,如瀋陽、長春、錦州、營口,莫不如是,張燈結綵搞軍民遊行聯歡,形成東野大軍慶祝解放東北的表面現象。這樣一來,使華北國民黨軍初步相信東野主力11月尚未入關,且照此勢頭,12月入關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慶祝活動只是障眼法,東野真正費心思的辦法,是繞路入關。從東北戰區趕赴華北戰區,最近也是最合理的路線,就是直取山海關,可以大大減輕部隊行軍的疲勞程度,提升作戰效率。但是傅作義也瞭解這一點,華北敵人知道我軍機械化程度不高,兵力調動應當選擇最近路線。為了確保隱蔽性,東北野戰軍入關80萬人,先頭部隊都沒有走山海關路線,而是繞路從喜峰口、冷口線路行軍,成功避開了國軍的偵查。
不僅僅是繞路這個辦法,東北野戰軍的行軍方式跟不久後的抗美援朝戰爭相似,採用晝伏夜出的方式,白天隱蔽休整,大部隊儘量在夜間行軍。這樣一來,即便國軍派出空軍偵查,也很難發現我軍動向。東北野戰軍為了實現秘密轉移,如此煞費苦心,終於成功瞞住了傅作義。
那麼傅作義究竟是什麼時候才知道東野已經入關呢?1948年12月2日,東野程子華先遣兵團攻打密雲,傅作義原本以為攻城部隊為華北解放軍,但前線電報指出我軍部隊均配有狗皮帽子,此為東北野戰軍士兵的顯著著裝標誌,華北我軍並未配發。傅作義大驚,由此判斷出東北野戰軍已經進關。
然而此時東野大軍已經大部完成部署,野司下令剩餘少量部隊不再隱蔽行蹤,而是直取山海關快速進入華北戰區,對敵人形成合圍。1948年12月8日,我軍成功包圍新保安的傅系王牌35軍,至此國軍平津戰役西線部署被完全割裂;12月20日,東線的平津兩地也陷入東野包圍圈。這時候的華北國民黨軍,已經陷入全面被動,在雙方巨大的實力差距下,勝負根本不存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