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統計學是非常重要的,是的,非常重要。首先可以準確地判斷對敵方的打擊情況,然後可以評估戰後敵軍的力量消長和補充情況以及需要的時間,也可以評估被打擊對手恢復戰鬥力的時間;對己方的傷亡情況、武器裝備的準確瞭解,以便於制訂補充、恢復戰鬥力的計劃;可整體評估當前雙方力量對比,有利於下一場戰鬥規劃。戰爭中往往勝利的一方統計都做的比較準確,而失敗的一方往往做得不好。戰爭可以充分體現雙方在統計上的差距,這個對形勢判斷和戰略決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大規模進攻,參戰兵力達105個團,史稱“百團大戰”。此戰殲敵兩萬餘人、偽軍5155人,我軍傷亡1.7萬人,中毒2萬餘人。這一戰日軍直接打破了日軍進攻縱深計劃。其作用我但是認為不亞於淞滬抗戰,直接打破了日本自大的滅亡計劃。並且極大的鼓舞了中國武裝力量計程車氣。
但是戰後,日軍方面卻不願向外公佈自己真實的傷亡數字,只承認死傷兩千。畢竟是侵略戰爭,讓部隊知道了會動搖軍心。所以能隱瞞的就隱瞞。戰爭後期就很明顯了,十三四歲的小孩都上戰場了。
其實資料有誤也無可厚非!——誇大敵方損失,減少自方損失,目的是鼓舞自方士氣!——但有時候也忽悠了自己,比如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期,就一味地誇大戰果,導致上層在部署中途島海戰時,錯誤地估算了美軍的現存戰力,制定了錯誤的作戰計劃,導致一敗塗地!
再說百團大戰,囚籠完成期的幾年,八路能撐住,全靠百團大戰積累的資源,特別是藥品,因為當時的八路沒有保障自給彈藥的能力,來源主要靠國民黨的供給和作戰繳獲。百團大戰八路繳獲的彈藥和消耗的彈藥比是1:2(只運算元彈)到1:3(算上火藥炮彈),且戰前平均一名八路戰士只有有4-5發子彈。而百團大戰後國民黨一面發賀電一面停止了彈藥軍餉供給,再加上日本集中兵力對根據地掃蕩,於是之後的1-2年時間裡八路幾乎是在彈藥越打越少得情況下跟日軍周旋,不但交換比虧到家,就連生產子彈都成了敵後工作的重心。
百團大戰,規模來說,這是最大的反擊,時間點恰好是整個抗日戰爭最難的時間點,說到影響力,這個是中國最困難的時候最有效的一針強心劑,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在敵後打一場大戰,打擊日寇的氣焰,讓全中國人知道,還有人在抵抗,這對抗日大局有好處的。
經過百團大戰之後,八路軍更有針對性的改進戰術,對後面抗日過程也是有很大益處的。
但從整體而言,還是要尊重歷史。中日戰場慢慢發生質變不是敵後起到關鍵作用,而是蔣某人的大戰略拖延時間和縱深在合適的點跟日本決戰消耗日本力量,等待世界戰場的變化,事實也證明他成功了。所以他絕對是近代史第一偉人。儘管現在不允許過多說他的作用,但是我們應該尊重歷史,這樣才對得起先烈。
- 仰光多地開始實行軍事管制,軍隊建立地區軍事法庭,可判處死刑
- 若美軍20架B2轟炸機全部出動,誰能頂得住?全球僅2國能做到
- 抗美援朝,志願軍殲滅多少美軍?為何中美雙方統計後資料相差巨大
- 再度曝光,003號航母上配備殲15T接近官宣,為國產隱身艦載機打頭陣
- 春節後高頻巡臺已經恢復,解放軍戰機下午再出動,臺島累計150次驅離
- 志願軍老兵回憶“戰場婚禮”:床用門板搭成,窗簾是美軍降落傘
- 偉大科學家錢學森,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兩彈”,而是他的愛人
- 中美血戰黃草嶺,陸戰1師士兵詐降,志願軍連長暴怒:格殺勿論
- 印度或做出一個歷史抉擇:拋棄俄羅斯航母路線,改拜美國為師
- 我不知道什麼叫“民主”“自由”,但我知道我相信我的國家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