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美國以協助聯合國進行人道主義救援為由派出軍隊進入索馬利亞,這次軍事行動被稱為“黑鷹墜落”。此行目的是配合聯合國進行為何運動,平定索馬利亞內部由政治方面引起的變故導致的軍閥割據,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定。
最終,美軍在因疏忽陣亡十九人的情況之下擊斃了兩千索馬利亞武裝分子,又在救援部隊的幫助下進行撤退,其後美軍承認自己戰敗。索馬利亞的軍事實力在美軍面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為何美軍此次行動會遭遇滑鐵盧,甚至還承認自己戰敗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美軍過於輕敵,自恃著渾厚的軍事實力便對此次行動掉以輕心。
一方面是因為輕敵導致了前期準備不充分,而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籌備工作做得不到位而掌握了錯誤的情報,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因為一時的大意輕敵,美軍最後只得落荒而逃,撤離索馬利亞地區。
一、出師不利的維和行動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做準備,只有未雨綢繆方可保證諸事更為順利。
不論能力再怎麼強大,都還是得有充分的準備,如此一來方可更為有效地避免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的發生帶來的不利影響。若是沒有任何準備,當現實脫離預想的軌道開始背道而馳時,一切便都已經來不及,此時再去補救就為時已晚了。
1991年,索馬利亞國內一片混亂。彼時,恰逢索馬利亞西的亞德政權倒臺消失,隨後各方覬覦索馬利亞最高權力的軍閥大佬們發動了割據混戰,一時之間硝煙四起。
在那般險峻的時局之下,索馬利亞國內幾乎“全民皆兵”,大部分索馬利亞人民都隨身攜帶武器以保護自己,恐懼和死亡無時不刻不在那裡徘徊。除了索馬利亞國內的軍閥混戰,世界上的部分國家也深受其害。
索馬利亞位於蘇伊士運河附近,許多商船、客船往來交通都需要經由蘇伊士運河,而不遠處的索馬利亞恰好處於資源極為緊張缺乏的時期,於是便到蘇伊士運河附近搶奪財富,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索馬利亞海盜便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出名的海盜之一。
這種種現狀嚴重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執行與發展,最終聯合國不得不採取為何行動來穩定全球局面。但是,維和行動並不順利。
聯合國派出的維和部隊到了索馬利亞,引起當地一位名叫艾迪德的大軍閥的反對,他對聯合國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於是艾迪德率領自己的軍隊襲擊了聯合國派去的維和部隊,這一突如其來的行動導致聯合國維和部隊近二十四人命喪索馬利亞。
艾迪德這位索馬利亞軍閥的所作所為令全世界不齒,聯合國決心必定要將艾迪德逮捕,不允許其再度擾亂世界的秩序與和平安定。
在聯合國的號召之下,原先本就深受艾迪德及其部下擾亂併為之困擾已久的美國決定接下這個任務,對於素來有世界警察之稱的美國而言,擺平艾迪德和索馬利亞的紛亂是輕而易舉的,但事實證明他們太過於輕敵了。
行動伊始,一切和美軍所預料的差不多,因此行動也還進展得比較順利,他們根據情報在俘獲了二十多名艾迪德的得力手下和核心主力。但是,在他們準備撤離現場的時候,意外發生了,百密終有一疏,更何況美軍此行因為情敵而為做足準備便展開行動,他們所掌握的情報還是不夠周全。
當美軍抓捕俘虜準備離去之時,無數廣播聲在索馬利亞的大街小巷爭先恐後地響起來,高喊著呼籲人民群眾:侵略者出現了,趕緊拿起武器守衛家國。
於是,成千上萬名索馬利亞人民瞬間傾瀉而出,拿出一直攜帶的武器開始攻擊美軍,這令美軍措手不及,他們未曾想到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索馬利亞人民為了保護自己早已準備好如此龐大數量的武器,更未曾想到軍閥勢力竟然會利用索馬利亞人來組成民兵對付自己。
二、落荒而逃的“黑鷹”
面對奔湧而來的幾近癲狂的敵軍,美軍只得退居到一家酒店等待救援。期間,跟隨美軍一同去往索馬利亞的直升機“黑鷹”受到RPG火箭的攻擊,其中有兩架“黑鷹”不慎墜落。待到十二輛武裝悍馬和援軍抵達當地,美軍才得以打破窘境衝破數量龐大的敵軍的包圍。
從1993年10月3日開始,一直到10月4日凌晨時分,這場突如其來的混戰才暫時得以被平息。其中美軍有十九人陣亡,七十餘人身受重傷,而當地的武裝人員有兩千人被美軍擊斃,不過這仍舊沒有改變美軍此次維和行動失敗美軍攜“黑鷹”落荒而逃的事實。
在這場混戰當中,一名美軍中的飛行員被俘,部分犧牲了的美軍的屍首遺落在戰場之上被艾迪德方所扣留。
到了1993年10月,美國當局的政府和艾迪德方面進行交涉並且達成最終的共識,美方決定釋放所有在那一場混戰當中被俘獲的艾迪德方的俘虜,而艾迪德方面則答應將兩具美軍的屍首交換,此外還將早先俘獲的美國飛行員釋放。
與此同時,美軍還承諾艾迪德,不再將其作為打壓對抗的物件。如此一來,這場戰事放在落下帷幕。但歸根結底,美軍此次維和行動是失敗的。
因為他們此行雖然擊斃了兩千名索馬利亞武裝分子,但是仍未真正終止其境內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也未曾成功阻止艾迪德的野心和動搖其在索馬利亞境內的號召力。此外,美軍在此次違和戰事當中還是受到了極大的損傷的。
1995年3月2日,去往索馬利亞的維和軍隊的全面撤離意味著此次違和行動以失敗落幕,從時間線上來看跨越了兩年零三個月,也就是整整二十七個月。
縱觀世界史,自美國獨立且迅速崛起之後,還極少在海外作戰中處於被動的弱勢一方,最後還撤離戰場宣告失敗。這種種情形,無不是在美軍赫赫戰功上面添上了不辭為外人道的一筆,令其蒙羞憤慨。
三、滑鐵盧過後的美軍
經歷了“黑鷹墜落”事件之後,美軍竟然沒有捲土重來發動報復,這或許不太符合他們一貫的行事風格,但若是細細斟酌也是有原因可探尋的。自古以來,戰爭的發動多半還是因為有利可圖,如若不然,為何還要不懼生死奮勇向前呢?
美國當初決定出兵平息索馬利亞內亂和軍閥割據的局面,除了想要在維護世界秩序的同時顯示其國力炫耀之外,他們還想要藉機抓獲當地諸如艾迪德此類的軍閥勢力,以此獲取有一定的利益。
正所謂一舉兩得,一方面可以獲得些許利益,另一方面有能夠在自己耀眼的戰績中增添一筆,何樂而不為。
此次遭遇失敗過後,美軍一反往常不再堅持維護自己的戰績,那便是因為一方面他們明白索馬利亞這個其實不夠富裕資源也不那麼充足,並不能帶給他們想要的鉅額利益,再耗費精力在上面便是在浪費精力和財力,及時止損才是正道;
另一方面,美軍在索馬利亞維和一役中已經見識到當地幾乎人手佩戴武器的場面,在這樣一群幾近瘋狂的亡命之徒面前,沒有必要再給自己挖坑自討苦吃。
若是有時間、財力、精力,何不放到更值得的事物上呢?這樣的道理大部分普通人都很明白,換而言之,美軍的目的不過是獲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現實情況使他們看清局勢,若再與索馬利亞方持續消耗下去可能會入不敷出,甚至竹籃打水一場空。既沒有利益,也不能增添戰績勳章,那麼美方自然是不屑於與之較勁耽誤時間的。
在“黑鷹墜落”美軍十九人陣亡擊斃兩千武裝分子,,撤離後還承認戰敗這樣的事件當中,可以看到背後涉及的不僅僅是國家的軍事外交以及利益的權衡抉擇,更是人類對於權力和利益最本能的追求,以及在利弊存亡面前的真實表現。
此外,在美軍此次遭遇挫敗的“黑鷹墜亡”行動中,可以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足夠強大萬無一失,實則太過於自負輕敵,反受其害。隔著時光回望這段歷史時間,若是將前因後果以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來解讀,這便是在警醒後人切勿過於狂妄自負。
這世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凡事都存在例外性,所以即便已經足夠強大亦是要心存敬畏之心,不可輕視他物。
正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雖然他刀槍不入戰無不勝,但其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他的腳踝之處。可他被勝利和自身的強大影響了理智,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弱點,以至於被暗箭射中腳踝而亡。
由此看來,不論再怎麼強大的事物或人,都有其致命的缺陷,所以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慎重的態度,切勿讓危機有乘虛而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