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卡賓是二戰時期美軍用來輔助的半自動步槍,此後,他活躍於抗美援朝戰爭、越南戰爭等
發展歷史
美國陸軍在1936年正式批次生產作為制式步槍的M1加蘭德之前,進行了少批次生產,供應於一線。雖然與傳統制式步槍M1903春田步槍的射程和破壞力相似,但其無法比擬的連射力,獲得了相當多的好評。特別是步兵的反應令人鼓舞,這也是陸軍充分期待的結果。
卡賓步槍試製模型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滿意。除了後勤部隊,即使是戰鬥兵種、炮兵、裝甲兵等的情況下,士兵持槍直接交火的情況也很少見,但必須武裝。所以,又長又重的M1加蘭德步槍就不太方便了。雖然武器的效能很好,但對他們來說太過驕氣。高額造價的M1加蘭德步槍,在國防資源分配上也沒有效率。
對此,美國陸軍於1938年著手對將輔助M1加蘭德的新步槍進行研究。
優先考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訓,與M1加蘭德步槍一樣的效能。與同時代的其他列強們忽視步槍的自動化不同,美國如此邁步前行。而且因為是輔助步槍所以不一定要有高效能,廉價並且攜帶方便就可以了。
1944年11月,用M1加蘭德武裝並警戒的反坦克炮隊員,部分兵種認為M1加蘭德過重,開始開發輔助步槍
把槍自動化最大的問題是連射時產生的反動。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增加槍的重量,這樣就很難攜帶。雖然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所有武器開發者都想盡辦法讓武器變得輕便。所以衝鋒槍使用手槍彈進行反動,無奈缺少射程、破壞力。對此,陸軍得出結論,如果新步槍比衝鋒槍更強大,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子彈。
事實上,M1加蘭德最初是以單獨步槍子彈為前提開發的,但由於當時陸軍參謀總長麥克阿瑟的反對,在使用現有的7.62×63mm春田彈之後才被採納。從這一點來看,對新的輔助步槍使用單獨的子彈是違背美軍政策的決定。此時1906年開發的用於自動步槍的.32WSL彈的進入陸軍的視線。
M1卡賓和30口徑卡賓彈,整體上加長了手槍子彈
雖然尚未達到量產,但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變得焦急的陸軍委託溫切斯特開發以此為基礎的新彈。雖然當時還處於中立,但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經歷的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捲入戰爭,所以必須做好應對準備。就這樣,1940年研製出了縮小原有.32WSL彈的.30WSL彈,這就是30口徑的卡賓彈(.30 Carbine.以下簡稱卡賓彈)。
15發彈匣和30發彈匣,因為使用了這種大容量彈匣,所以持續射擊能力很好
第二年,隨著政府接受陸軍的請求,以卡賓彈為基礎的輔助步槍開發正式開始。陸軍向參與的9家企業提出了具體條件:重量在5磅左右,射程必須300碼,以及自動為前提的半自動射擊。當時,開發卡賓彈的溫切斯特M2改良型和斯普林菲爾德的M1短程型最終展開了競爭。
溫徹斯特(Winchester)擁有由喬納森·布朗寧(Jonathan Browning)設計的G30R步槍,該步槍已改裝為短程燃氣驅動的M2 ,並交付給海軍陸戰隊。致交貨告吹,但只要改善問題就有勝算。此時映入眼簾的的是M1 加蘭德步槍採用的旋轉螺栓方式。就這樣,他提交了改進的M2,成為了最終的勝者。
由於名稱的原因,經常把M1卡賓誤認為是M1加侖德的縮短型。從開發目的開始就完全不同,完全是另一種步槍
1941年10月21日,陸軍將其命名為M1卡賓,並簽訂了批次生產合同。原來,卡賓是為了便於攜帶而縮短步兵用步槍的槍身而使用的騎兵用步槍。所以很多人誤以為M1卡賓,和其他卡賓一樣,縮短了同一時期制式化的M1加蘭德。實際上,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M1卡賓型也展開了最終的競爭。 但是,如果排除半自動步槍這一點,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步槍。
第一次大戰後,騎兵退出了序列,但精度、射程等下降的卡賓,隨著效能的好轉,轉而用於步兵使用。因此,像Kar98k一樣,二戰時所使用的大多數步槍都是傳統步槍的卡賓型。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卡賓已經消失了,M1卡賓也僅僅是因為認為其目的與強調便攜性的騎兵用步槍相似而起名而已。現在美軍的制式步槍M4卡賓也是同樣的原因。
特點
M1卡賓被徹底按照輔助步槍的目標開發。價格低廉,可大量生產,維修也方便。此外,可靠性也非常好,以至於可以隨時隨地射擊。重量不到2.5公斤,便攜性非常好,這是最好的優點。目前也是自動化的槍支,比這輕的甚至屈指可數。
圖為,2.36英寸火箭筒瞄準目標的空降部隊隊員。 對他們來說,輕便的M1卡賓是最佳選擇
當然也有缺點。有效射程只有250米,精度和破壞力都下降了。因此經常有人抱怨在交戰中對敵人阻擊相當費勁。但是一開始就要求M1卡賓的水平就是這樣,所以很難把它當作問題。只有在將M1卡賓當作主力步槍使用時,才會感覺到的問題,反而得到了比傳統機關短槍效能更出色的評價。
圖為,用M1卡賓射擊的艾森豪威爾和丘吉爾。與其他步槍相比,可以看出它相當小
M1卡賓的優點和缺點根源是子彈。大多數自動步槍彈是減少步槍彈大小的短小彈形式,但卡賓彈是增加手槍彈的形式,其目的是增強火力。也許有人會想這是不是真的,但從外形上就大不相同。當然,射程和破壞力也相差很大。 簡而言之,M1卡賓是以卡賓彈為基礎,在適當的效能下實現輕巧美學的步槍。
M1·2·3 卡賓具有輕巧的優點,經過抗美援朝直到越南戰初期也深受喜愛
經營狀況
從194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8月,M1卡賓共生產了612多萬支在開發結束之前,由於日本對珍珠港進行了突襲,所以11家制造商不停地製造並供應給前線。得益於此,最大的生產商不是開發者溫徹斯特,而是製作260多萬支的通用汽車公司。有意思的是,海軍陸戰隊比作為輔助步槍提出牢騷的陸軍更青睞。
硫磺島戰鬥中,用M1卡賓武裝的海軍陸戰隊隊員
因為小巧輕便所所以非常適合穿著厚重的軍服隨時展開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雖然射程和火力下降,但在密林等地方,有效射程內的交火大部分,使得出色的連射力大放異彩。再加上卡賓彈具有鏽不生鏽的優點,對接觸水較多的海軍陸戰隊來說,M1卡賓簡直是錦上添花。就這樣,在整個二戰中,他都有了縱橫交錯的表現。
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師士兵,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用帶刺刀的M1卡賓射擊
此後,在抗美援朝、越南戰爭等也被使用,並提供應了許多國家,是身體小的東方人首選。但是,隨著連射力、火力和射程都非常出色的突擊步槍成為大勢所趨,M1卡賓的位置變得模稜兩可,迅速退出。現在被釋放為民收用,成為收藏家們的藏品。
部分變形及衍生型
M1量產型
M1卡賓
M1A1:採用摺疊式狗頭板的空降部隊用
M1A1卡賓
M1A2:在M1A1上安裝靈點調節標尺和著劍裝置的衍生型
M1A2卡賓
M1A3:摺疊式狗頭板向下彎曲的衍生型
M1A3卡賓
M2:全自動型
M2卡賓
M3:M2配備紅外線瞄準器和前向手柄的改良型
M3卡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