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我這一輩子就在琢磨一件事兒,如何將先進的零件製造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大概是我這輩子一直堅守的信念。”

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軸類零件軋製技術主要開創人胡正寰在接受採訪時說的話。

2016年12月1日,胡正寰訪談工作照

20世紀70年代初,剛剛40歲的胡正寰憑藉成功除錯蘇聯斜軋機生產鋼球和研製斜軋軍用馬蹄防滑釘,在鋼鐵工業界已小有名氣。

當時,國家對軍用生產十分重視。當時生產軍工產品12.7毫米槍彈鋼芯的國營9631廠提出鋼芯無切屑加工新課題,並於1971年成立了穿甲彈鋼芯無屑加工試驗小組。胡正寰憑藉出色的能力和經驗,被選入試驗小組。

穿甲彈憑藉初速高、直射距離遠、射擊精度高、穿透能力強等功能成為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主用彈,是坦克、裝甲車等裝備的剋星,但穿甲彈對鋼芯要求極高。

國內外穿甲彈鋼芯通常需要多套機床反覆加工、切削、打磨才能成型。這種工藝生產效率低、佔用裝置多、材料利用率低,一旦出現次品,就無法保證炮彈發射後的走向。

軍令如山,使命必達。胡正寰想到了用軋製工藝代替切削。軋製工藝是指金屬坯料透過一對旋轉軋輥的間隙,材料因受軋輥的壓縮使截面減小、長度增加的壓力加工方法,是生產鋼材最常用的方式。

這種方式不僅使穿甲彈鋼芯生產的工藝流程縮短,還大大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節省百分之二十多的材料。

從實驗室研究到工業性試驗,他們的工作標誌著我國斜軋技術由軋製簡單零件到複雜產品的技術性轉變。

1973年,胡正寰(中)和團隊成員在北方機械廠測量斜軋機導板裝置

明晰任務方向後,胡正寰面臨的就是設計軋機的問題。他和團隊提出設計方案後,經過工人們三年多的努力,最終制造出了軋穿甲彈的軋機。1976年,他們實現了精密軋製、一次成形高精度穿甲彈鋼芯的技術要求。

斜軋穿甲彈芯研究成功並初步投入生產的地方是遼寧的北方機械廠。當時北方機械廠在一個小山溝裡,地理位置偏僻,生活環境比較落後,交通也不方便。胡正寰對此不以為意,他自專案開始就駐紮在營地,日曬風吹三年,毫無怨言。

胡正寰是南方人,吃不慣北方的高粱餅、窩窩頭等主食,但為了科研,他不得不接受這種飲食上的差異。

“嚐到了將科研成功轉化為生產力的喜悅,這是另外一種幸福。”胡正寰曾這麼說。

1973年,胡正寰(左一)和團隊成員在北方機械廠製造斜軋鋼芯軋輥

穿甲彈鋼芯研究和生產任務按時完成,使他們的研究成果一次通過了部級成果鑑定,得到了冶金部頒發的技術發明革新一等獎。

不僅如此,這項技術還是國內外穿甲彈鋼芯生產的首創工藝,它首創了無切削加工彈頭的新方法,其光潔度、精度、同心度都超過了機床精加工的水平,與原有工藝相比只需要用到過去1/4的工序和裝置,生產效率提高8倍,節材率達23%,成為當年兵器界、加工界一項重大突破。

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胡正寰資料長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胡正寰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3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日本女特務最怕的為何是戴笠發明的“坐冰”?居然撐不住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