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次“慘勝”,雖然達到了突圍的目的,但是損失了近6萬名紅軍,在長征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
(一)
1934年11月中旬,紅軍在湖南郴縣、宜章間突破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蔣介石急忙部署第四道封鎖線,於12日任命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任命薛嶽為前線總指揮,將中央軍薛嶽,周渾元部納入何健指揮之下,急忙調集30萬軍隊,分三路進行追擊堵截:一路為湖南軍閥何健所部,集中於零陵、東安、全州一帶,沿湘江佈防;一路為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所部,集中於興安、灌陽一帶佈防;一路為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和湖南王東原部,分別跟在紅軍後面追擊。此外,天上還有飛機跟蹤助戰。
11月13日,何鍵頒發發“追剿”計劃書,“決取捷徑集中主力於黃沙河、零陵、東安縣間地區,期與桂粵兩軍,協力包圍於湘水灕水以東地區而聚殲之。”何鍵在江沿岸150公里長的地段,用18個師佈置了第四道封鎖線。同時,桂軍兩個師佈防恭城、富川一線;兩個師佈防興安、灌陽一線;一個師佈防龍虎關。敵人在湘江地城,修築了500多個碉堡。
敵人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佔有絕對優勢。但是,敵人內部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蔣介石與地方軍閥貌合神離、互相猜忌,矛盾重重,特別是蔣介石與新桂系和西南軍閥的矛盾極深。
當時統治廣西的新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對蔣介石一直保持著半獨立狀態。蔣介石企圖利用追剿紅軍之機,擠佔廣西地盤。因而在部署湘江戰役時,他用湖南軍閥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並將其嫡系薛嶽和周渾元所率入湘之軍名義上撥歸何鍵指揮。蔣介石在給李宗仁,白崇轄的電令中,要求廣西配合在湘江堵擊紅軍,並答應給桂軍開撥費100萬元,所用彈藥實報實銷。
蔣介石的這一部署,將桂軍2.9萬多兵力放在正面堵擊紅軍,湘軍放在紅軍前進方向的右側與桂軍聯絡,國民黨中央軍則放在紅軍的後面跟進。其目的就是迫使桂軍、湘軍同紅軍在湘江以東地域決戰,從而既消滅紅軍,又削弱湘桂兩省力量。
在國民黨中央軍追剿部隊全部進入湖南後,蔣介石任命何鍵而不是用嫡系薛嶽為追剿總司令,無非是利用湘軍而儲存嫡系。對這一點,何鍵心裡明白,為儲存地盤,儲存實力,何健對於中央紅軍的四徵設計了“迫、堵、防、送”的送客式防堵策略,巴不得紅軍趕快離開湘境。
廣西桂系則連續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白崇禧認為,紅軍10萬人去向未明,紅軍後面是30萬蔣軍跟蹤而來,打這個仗既要防共,又要防蔣;只能追擊,不能堵擊。他們確定的作戰方針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送客”。會上,白崇禧明白告誡,只要共軍不進入廣西內地就行了。
這就表明,如何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湘、桂地方軍閥與蔣介石的矛盾,就成了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關鍵所在。
(二)
然而,在湘江戰役中,“左”傾領導者一度如盲人騎瞎馬,其錯誤指揮使紅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對紅軍來說幾乎是一場滅頂之災。
首先,在戰略方向的選擇上,“左”傾領導人否定了毛澤東和其他同志提出的向湘中前進和在湘南建立根據地的主張,不切實際地要去湘西會合二、六軍團,以致陷入敵人嚴密封鎖的湘江邊,使紅軍不得不背水而戰。
大約在11月中旬,中革軍委和紅軍總部已從無線電通訊偵破和偵察等途徑中,得知了國民黨軍隊企圖阻截紅軍於湘江以東的陰謀和其五路布暑。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黨中央在進入道縣以後,在紅軍行軍路線和作戰方針上的爭論,又一一次激烈起來。中心是中央紅軍繼續走蕭克等率領的紅六軍團西征的老路,硬闖湘江,還是走別的路。
毛澤東認為湘南是老根據地,黨的基礎和群眾基礎都好,紅軍可以在這裡暫時站穩腳,建立新的根據地。博古、李德卻主張繼續向西走,去湘兩二、六軍團會合。擔任前鋒的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建議以他指揮的三軍團,迅速向湘潭、寧鄉、益陽挺進、威脅長沙,在靈活機動中抓住戰機消滅敵軍小股,迫使蔣軍改變部署;同時,黨中央率領一、五、八、九軍團,進佔漵浦、辰溪、沅陵一帶,迅速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粉碎敵軍進攻。軍委內部還有不少同志,也多次提出了正確的意見。但這些正確的建議均被“左”傾領導者壓下去。
李德,博古面對敵人精心佈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的險惡形勢,仍然堅持紅軍向廣西前進,硬闖湘江,並決定在廣西的全州至興安之間渡過湘江。
其次,在組織指揮上,“左”傾領導人違背了“兵貴神速”、能打能走的基本常識,攜帶大批輜重大搬家,又組織不好,指揮不當,使整個部隊無法快速機動,只能慢騰騰地行進,錯失了許多良機。
當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以重兵設定的第四道封鎖線尚未佈置好,各路追剿軍也沒有按指定的時間到達集谷位置。因而並未立即對紅軍構成威脅。而且,敵陣營中相互制肘,爾虞我詐,很難統一指揮。當紅軍前鋒進到江永,作出欲從江永進軍廣西的態勢時,桂軍假稱龍虎關、賀縣、富川吃緊,騙得蔣介石的同意,從興安、灌陽、全州撤防到龍虎關。以上情況,為紅軍從容渡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惜,紅軍由於輜重壓身和隊伍組織不好,未能速進。
當初,中央常紅第一方面軍的5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多人從中央蘇區出發,把大轉移當作罈罈罐罐大搬家,帶上了許多笨重的軍工、印製機器等等,形成一個龐大、累贅的隊伍,一路行動遲緩,這對行軍打仗當然極為不利。而且,途中為避免敵機轟炸,還要給常曉宿夜行。再有,長征出發前徵集的5萬新兵,不是被補充到久經戰火鍛鍊的主力部隊,而是單獨組建成新部隊,結果弄得主力部隊不僅要掩護中央縱隊,還要掩護幾個新成立的部隊。這樣,迫使紅軍的精銳部隊長時期採取分頭把關、全面阻擊的機械戰術,在簡陋的陣地上承受優勢敵軍的猛烈進攻。湘江戰役受損失最大的也正是這些部隊。
對部隊的調動指揮也很亂。有時兩個軍團擠在一處狹窄的口子上,誰也過不去。有時為接應一支部隊還要走回頭路。比如一軍團過江後,第二天才發現少共國際師還沒有過來,於是又派一支部隊,重渡湘江去接應。八、九軍團進入江永,不取捷徑入廣西渡湘江,卻北趨道縣,走了不少冤枉路。這樣,使得部隊十分疲勞。加上後勤保障不好,有的部隊連續三四天吃不上飯,嚴重的飢餓和睡眠不足,大大削弱了部隊的戰鬥力。
中央紅軍行動的遲緩,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從宜章到藍山只有90公里,無敵大阻,卻整整走了7天,平均每天只走12.8公里。從新圩的桂巖到最近渡口只有80公里,在與敵爭分奪秒的緊要關頭,還是慢騰騰地走了4天。3個月前,紅六軍團從嘉禾經藍山、道縣入廣西,從界首過湘江,只用了5天時間,而中央紅軍用了11天。結果,坐失良機,直到25日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此時,湘軍已佔領全州,桂軍主力也從富川等地北上, 12月1日,湘、桂軍會師於湘江邊,自此湘江全線遭到封鎖。
此次戰役在廣西全州以南湘江沿岸激戰達7天,雖然最終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但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湘江水被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
(三)
湘江戰役中,紅軍將士鬥智鬥勇,體現了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勇敢犧牲精神。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從11月23日開始,紅軍先後在東、南、北三面打響了紅軍史上最為壯麗的戰鬥—湘江阻擊戰。
11月23日,紅八軍團、紅一軍團一師分別在寧遠的下灌、天堂圩地區遭到湘軍王東原師、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的猛烈進攻,雙方傷亡很大。
25日晚,紅1師退守道縣城。26日,道縣失陷,紅軍退守永安關、文市等地。27日,桂軍主力從富川、恭城等地北上,威脅紅軍左翼,三軍團被迫應戰。同時,三軍團5師佔領灌陽通往全州的要道口新圩。28日,桂軍24師和43師向新圩猛攻,紅5師傷亡慘重,師參謀長胡震犧牲。29日,紅5師撤出新圩,沿途節節抗擊,在“保衛黨中央”等口號激勵下,紅軍戰士作殊死搏鬥,全師由3000多人銳減至1000多人,一直堅持到30日受命西撤為止。團、營、連指揮員幾乎非亡即傷。爾後,三軍團6師18團繼續抗擊,結果全團覆滅。29日,桂軍猛攻界首南面的光華鋪。這一天,國民黨空軍還炸斷了紅軍浮橋。12月1日,界首失守。
11月29日,湘軍傾四個師之眾南下,猛攻紅一軍團的腳山鋪陣地。一軍團領導人鑑於當時的嚴重形勢,致電軍委:“如敵人明日以優勢猛進,我軍在目前訓練裝備狀況下,難有佔領固守的絕對把握。軍委須將湘水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12月1日凌晨1時半和3時半,中央及中革軍委連續下了兩道命令,要求堅決固守,以“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這天的戰鬥異常激烈,紅軍戰士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在各個戰場上同敵人展開生死拼殺戰。1日中午,中央軍委縱隊等相繼渡河,一軍團遂放棄阻擊陣地。此戰過後,紅軍將士屍橫遍野,林彪戰後清理現場,淚如泉湧。
與新圩、光華鋪、腳山鋪阻擊戰的同時,八、九軍團完成了阻擊或佯攻任務,經雷口關、水車等地趕往湘江。九軍團於30日過湘江。八軍團途中遭桂軍襲擊,在12月1日上午過江,但過江後的八軍團已由1萬餘人減為不足3000人了。
五軍團13師在水安關、文市, 34師在水車擔任全軍總掩護任務。30日中午, 13師奉命陽撤,該師輕裝急行軍16個小時,奔走85公里,這支離湘江最遠的部隊,終於在12月1日黎明渡過了湘江。不久, 34師也奉命西撤,但該師途遭敵空軍轟炸和桂軍襲擊,延誤了戰機,12月2日才抵湘江東岸,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被敵人切斷在湘江東岸,最後絕大部分壯烈犧牲。
湘江之役,打破了蔣介石企圖將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的美夢。英勇的紅軍用鮮血譜寫了長征中一頁悲壯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