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上文在考究青樹坪戰役前49軍146師實有人數的同時,提到了四野在進軍中南地區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病員,還有不少的非戰鬥減員筆者。在查閱眾多資料後發現,四野在此段時間裡遭受的困難比我想象的還要大!

嚴重的糧荒!

時間追溯到四野剛剛渡江解放武漢之後(5月17),40軍和43已經在長江南岸已經建立了穩固的據點,為何四野主力在江北停留了整整一個多月時間?這豈不是給了國民黨軍隊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事實上,我軍當時正在遭遇嚴重的糧荒,使得作戰計劃一拖再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雖然早在5月11日,華中財委和四野司令部、後勤部聯合制定了《關於五至十月份糧秣供應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對大軍將經過區域的糧食狀況做了總體估算,並做了相應的解決辦法。《計劃》指出:“五月份河南省人民已經盡了最大力量,準備了一億斤糧食供應大軍南下,由於分佈廣泛,不易運輸,可由南陽向武漢調運一千萬斤,其餘漢川、信陽各一千萬斤作為機動糧食。”

但是五月份實際運到大軍的糧食只有四千萬斤!因河南省連年戰亂,公路、鐵路尚未修復通車,無法在運送大軍的同時,運輸足夠的糧食。另外這一時期雨水較多,公路變得異常泥濘,車輛週轉速率相當緩慢,快者8天往返一次,慢者則需一個月至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四野4個汽車團不間斷地執行運輸任務,機器損壞率極高,半數以上汽車需要修理故障。幸好大軍在經過河南省南下的過程中,各部隊都自行攜帶了不少糧食,這才使五月份的糧食供應不是那麼緊張。

四野正在經河南省南下

如果說五月份大軍還有自行攜帶的糧食可以解燃眉之急的話,六月份大軍一進入湖北就遇到了重重困難。華中局、四野後勤部在六月初致電中央的電報中說到:“查湘、鄂、贛三省連年受國民黨橫徵暴斂,加以去年水災歉收,民間存糧不多,目前又是青黃不接之秋(八月半開始秋收,九月初方可接上新糧),大部新區政權尚未建立,地方籌糧萬分困難。”

6月12日,林(彪)鄧(子恢)蕭(克)再次就糧食問題致電中央軍委:“糧食問題現成為影響行動額根本問題。我40軍在鄂南的部隊,43軍在南潯線以西的部隊,均連續來電叫苦不迭,條件較好的部隊一天吃一頓乾飯、一頓稀飯,條件差的部隊一天只有一頓乾飯。群眾紛紛逃跑,怨聲載道,且後方糧食因運輸問題接濟不上,現處境甚為困難!

前線將士忍飢挨餓,中央的心情比誰都要著急,可眼下確實沒有別的辦法。6月17日,毛主席以中央軍委的名義電覆四野前委,決定大軍行動推遲到7月上旬!至七八月份四野展開兩場大規模戰役(宜沙戰役、湘贛戰役,見舊文)的時候,糧食問題剛剛得到了部分解決,卻又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

可怕的染病率!

當時正是南方盛夏炎熱而多雨的季節,時而暴日當空,時而大雨滂沱,暑氣蒸人,道路泥濘。這些來自東北的部隊,經過平津戰役,迅即南下,途中解放了新鄉,又急速前進,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部隊十分疲憊。他們雖然在襄陽、樊城一帶的漢水之中,進行過短時間的渡江作戰訓練,但對水網稻田地和山地作戰非常生疏,尤其不習慣南方的水土氣候,部隊又沒有及時配發雨具、蚊帳,病員不斷增加。

四野正在向南行軍

四野衛生部做了一份統計資料如下:7、8月平均熱度在37℃,到7月下旬漢口最高熱到57℃,江西宜春48℃,萬載57℃,這個氣候與東北冬天相比正是相反,東北冬天最冷才零下35——40℃。在江南這種氣候下行軍,是最容易發生病員及中暑的。

7月23日,林鄧蕭就部隊疾病情況向中央軍委報告:38軍七天內發病3400名,其中瘧疾佔百分之五十。39軍行軍中一天中暑500餘人,又在五天內僅瘧疾病員即發生645人。43軍處於最前線,處境也最為困難,現有病員萬餘人,僅4日至13日的9天中就減員4536名,其中熱死25名,有不少連隊因病送院達二分之一。

華中軍區在9月17日向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寫道:“此次進軍江南正值雨季和酷熱的時期,七月份野戰軍發病數達5.3萬人,八月份尚未統計出來,估計亦有4萬餘人。另外在上述情形下,逃亡劇增,七月份全軍減員2.3萬人,其中戰鬥犧牲僅1千餘,掉隊失去聯絡者9千,逃亡9千;八月份全軍減員1.4萬,其中逃亡1萬。”

四野解放海南島

以上零星反映材料實際恐不止此數,41軍作為最晚渡江的部隊,在7月21日渡江南下,據稱沿途皆是病員!進軍中南是四野戰史上不同尋常的一頁,這支來自北方的軍隊,先後克服了嚴重的糧荒和炎熱的氣候,從黑山白水一直打到海南島,將勝利的紅旗插到了天涯海角!近七十年後的今天,回首這段歷史,不得不感慨四野將士的偉大!

11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解放軍一貫優待俘虜,但這三位國軍高階將領被俘後,卻被直接槍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