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37年的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打響!這是在83年前,中日雙方一場規模較大且至為慘烈的戰役。

據相關公佈的記錄,日方投入8個師團及2個旅團,約20萬兵力,中方投入了當時武裝到了牙齒的中央教導總隊87、88師和另外的148個常規師外加62個旅,約80萬兵力,雙方共約投入兵力近100萬。

而最終這場戰爭中國軍隊以傷亡30萬餘為代價,除斃傷日軍4萬餘外,更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中國之後的長期抗戰爭取了很寶貴的時間。

然而規模如此之大,戰況如此之慘烈的淞滬會戰,其真正爆發的原因會是什麼呢?或許不少的人會認為,這是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保住面子,不得已而為之的。

然而在小王子看來這樣的成分因素或許會有,但不會是主要的。小王子個人認為主要因素有如下三點:

1、上海的特殊效能帶來國際影響

眾所周知,1937年的上海仍存在著清朝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那就是上海的列強租界依然存在。那麼這就意味著,在上海一旦發生任何狀況,都會赤裸裸地映入西方各列強的眼中,無疑上海是最有效和最直接向國際社會進行有力宣傳的視窗。相信蔣中正當時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希望利用上海的環境優勢得到國際社會的輿論和支援,反正這一仗無論如何都是不能避免的,在上海打既是戰略也是戰術。

2、華北抗戰的情況不容樂觀

自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逐步開始了對整個華北的全面蠶食和侵略。中日雙方在經過近6年拉鋸後,日本國內因為戰爭消耗造成的各種壓力及問題與日俱增,再加上當時世界局勢開始變得十分玄妙。

所以內外交困的日本無可避免地要面對,攻還是守的戰略選擇。很明顯將華北地區全面脫離當時國民政府的掌控,逐步改造成像滿洲國這樣的日偽地區,便可以有效地緩解日本當下的形勢。

然而相信蔣中正也是意識到這一點的,同時他深知在華北全面淪陷後,日軍自北向南的軍事進攻態勢便會得到確立,屆時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也將因為失去戰略緩衝而變得岌岌可危。

所以蔣中正一方面是寄希望於淞滬會戰可以有效緩解華北的抗日壓力,同時可將日軍自北向南的軍事態勢扭轉為由東向西。

3、上海已成民國首府的最後屏障

根據相關的資料記載,當時的國民政府透過一份日本昭和12年的《對華作戰計劃》中,清晰地瞭解到日軍進攻南京已經是提上日程的事。所以與其將來被動在無險可守的國府南京進行大戰,倒不如在能一舉數得的淞滬進行一番較量。既可作一場世界性宣傳,又可以有效達到改變雙方戰略對峙的形勢。

或許就是透過以上幾點,讓蔣中正對淞滬會戰有了足夠開打的理由。但很可惜淞滬會戰不但沒有保護到京滬杭,反而還變相削弱了華北的抗日實力,上海、南京最終還是失守了,而且淞滬會戰讓長江一線失去了防守力量,之後九省通衢的武漢和華中相繼亦因此變得岌岌可危!

10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二戰中,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女兵,為什麼一聽“吃燒烤”就非常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