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陸海兩軍作為二戰的中堅力量,海軍有三大祥瑞鎮著,陸軍也不甘落下,出了個大阪第四師團。
二戰中的日本兵,以效忠天皇為自己的榮耀,打起仗來就像是亡命之徒一般。然而第四師團不走平常路,以戰鬥力差而聞名世界,被稱為“皇軍中第一窩壤廢師團”。日本歷史學關幸輔在研究二戰史中,發表了一篇《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裡面詳細描繪了第四師團的種種戰場行為。大阪第四師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士兵主要來源與大阪地區的小商販,這支部隊是日本歷史最古老的現代軍隊之一。
大戰將至集體裝病,聯隊長暴怒坐鎮醫務室1937年之後,日軍在華的兵力開始捉襟見肘,日軍開始從本土調部隊前往東北地區,以加強日軍南下帶來的兵力空缺。日本第四師團就在這次的調動範圍之內,此時的第四師團紀律鬆散不說,小商小販愛討價還價的脾氣也在不斷蔓延。為了保證這支軍隊擁有強大的戰鬥力,日本軍部下了一番大功夫。調來了好幾位能力出眾的師團長前來特訓,但都無果而終,擁有“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對此部隊也是毫無辦法。
經過幾位師團長的輪番調整,雖然效果不咋地,但第四師團終於擁有了一展身手的時刻。日軍與蘇軍爆發地區性戰爭,大阪、仙台兩大師團被派往緊急支援。仙台師團和其他日軍部隊一樣,強行軍四天趕到戰場,抵達戰場之後便投入戰鬥,之後被蘇軍狠狠地揍了一頓。大阪第四師團則表現了與仙台師團相反的表現,雖然第四師團發出行軍命令,但士兵在駐地仍然久久不願移動。命令下發之後,師團內士兵的患病率急劇增加,在醫務室門口排滿了身體不適計程車兵,以這種五花八門的手段要求留守在駐地。日軍聯隊長肺都被氣炸了,直接拿著軍刀坐在醫務室中,親自為這些“患病”士兵看診。
在重壓之下,第四師團才有了一些向前進發的意願。於是慢吞吞地組織好部隊向著前線進發。雖然事情在朝著積極的方向走,但效率依舊不盡人意。仙台第二師團從駐地趕往前線,一共用了四天,而第四師團則用了整整8天的時間,而且出現了大規模的掉隊現象,將磨洋工表現的淋漓盡致。
當日軍第四師的先頭部隊趕到戰場之時,蘇軍已經宣佈停戰。此時的大阪第四師團的官兵便如同打了雞血一樣,火速趕往前線作戰,“帶病”出征計程車兵們表現的甚至比未生病計程車兵還要勇猛。到達前線後還要向眾人懊惱地吐槽一番,埋怨沒有機會與蘇軍交交手。
處理完戰場之後,兩個師團相繼返回駐地。第二師團損傷慘重,到處都是傷兵,而此時的第四師團裝備齊全精神飽滿,更沒有一個士兵受傷戰死。連關東軍的宣傳部都對此有了意見,在對日本國內的新聞標題由《我無敵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被改為了《我無傷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有意無意地嘲諷這支奇葩軍隊。
目送“敵軍”逃離包圍圈懶人運氣好,這句話在日本第四師團得以體現。徐州會戰前夕,日本軍隊正在對第四師團追責,無奈日軍進攻部隊兵力不夠,第四師團被緊急調往支援,追責問題也就不了了之了。徐州會戰,第四師團成為了日軍第十一軍團的一部分。此時李宗仁的四十萬大軍被日軍死死圍住,剩下的便只剩下殲滅戰了。面對日軍的包圍,李宗仁只頂著日軍的進攻不斷尋求突圍的機會。
在魯蘇皖交界的一條公路上,疲於奔命的李宗仁部隊突然發現了一支裝備精良且身體素質看起來健壯的日本軍隊。頓時李宗仁部此時驚慌失措開始從公路撤離到山裡,本來這將會是一場血戰,但這支“奇怪”的日本軍隊似乎沒有任何想要追擊的意思,還在路上架起了鍋開始做飯。然而李宗仁不知道的是,這支部隊便是日軍大阪第四師團。
李宗仁部剛剛脫離與日軍的接觸,面對的形勢十分嚴峻,便打算冒死一搏,下令軍隊橫穿公里。然而日本第四師團對此就當作沒看見,目送李宗仁部逃出了包圍圈。事後日本第四師團被問責,第四師團的迴應也是讓人哭笑不得。師團長以“嚴格遵守作戰紀律”未收到對中國部隊進行截擊的命令逃過此劫。
訊息一出,全中國的部隊都知道了大阪第四師團不會打仗,只要有大阪第四師團的的戰役,我方軍隊都會士氣大增,每支部隊都想撿軟的柿子捏,瘋狂尋找第四師團的蹤跡。以至於同屬十一軍的兄弟部隊跑到軍部告狀:“第四師團參加的戰鬥,本來能打贏的仗,因為敵軍士氣大振,能打贏的仗也輸了”。
不過日本第十一軍不信這個邪,在長沙會戰中把第四師團當作主力進攻部隊,結果第四師團剛進城就被守軍給轟了出來,面臨全線潰敗。此後的第四師團已經成了日軍各部隊眼中的“喪門星”,哪支部隊都不要它,最後這支部隊只能由日本軍部直轄。
日本投降,大阪師團歸國後第二天美軍營前賣紀念品日本每一支軍隊會對有自己專屬的臨別致辭。這也直接反映了日軍文化。比如第二師團臨行之前,戰況比較好的情況下就會說“武運長久”;戰況較差的時候就會說“九段坂見”,指的是戰死的意思。而大阪第四師團比較有意思,官兵臨行之前,說得最多的詞是“御身大切”,反正意思就是小命最重要,千萬別把自己給弄死了。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投降。日軍正在泰國曼谷附近,此時的日軍收到投降訊息不能接受,拿起刀便切腹自盡,要不然也是心情極度低落。而此時的大阪第四師團個個面色紅潤,滿面春光。
投降之後,日本各軍開始撤軍回國,當身體健壯的第四師團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的時候,與其他回撤部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多數日本兵在經歷過長年累月的戰爭之後,骨瘦如柴,面如死色。而只有大阪第四師團個個身體健康,就不像是長期駐紮在外的部隊。
有意思的是,大阪士兵歸國第二天,便重新拾起了自己小商販的身份特質,開始在美軍營房前大賣戰爭紀念品,留下的只有美軍士兵的一臉黑線……
不過從深層次來挖掘大阪第四師團,這可能與大阪地區的文化特質有關。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日本社會結構都是農民都是依附於大名,而大名依附於天皇,這是一種社會等級模式,可以參考我國西周到春秋的時代。因此會產生一種十分狂熱的服從性文化,這也會為什麼二戰士兵願意為天皇玉碎的根本原因。
但大阪自古就是日本的商業中心,居民與土地不直接產生聯絡,自然與大名和天皇之間的關係也就很弱。而各種稅收圍繞著商業進行展開,大阪人直接與天皇天皇產生了牴觸,自然就談不上效忠天皇。到二戰時期為天皇效忠也就成了屁話,這些小商販都是深諳世事的人物,混一混也就得了,賣命是不可能賣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