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堅固的防禦工事可以用極少的人數抵禦部隊的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這方面的造詣很深,利用有限的資源打造炮樓,安置在重要的地點,包括像主要通道、制高點、戰略地區,日軍躲在炮樓裡,從設定好的口子輸出火力,每個角度都能夠進行打擊,靠近的難度很大。
八路軍面對日軍的炮樓,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過巡察秘密接近,然後用炸彈包轟炸,這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透過遠端槍械或者火炮打擊,根本形不成實質性的傷害,反而打草驚蛇,破壞掉整個進攻計劃。可以說只要將炮樓建設起來,攻守兼備非常實用,但在歐洲戰場卻很少用,這是為何呢?
答案跟火力、環境、作戰方式有關,歐洲戰場明顯要更加殘酷的多,且不再是以機槍為主導,而是各種火炮、坦克、飛機,像德軍著名的古斯塔夫軌道炮,威力相當誇張,一炮轟出來的彈坑有4個足球場那麼大,毀滅一座城市只需要幾天時間,炮樓顯然根本不具備防禦力,只會成為靶子。
即便是飛機、坦克實施的覆蓋式轟炸,摧毀炮樓也很輕鬆,先進的武器裝備,杜絕了軍隊建造炮樓的想法,不過在重要的地點還是有些作用的。像德軍建造大西洋堡壘,沿岸地區的炮樓都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灌的,任憑同盟國艦隊怎麼轟炸,都無法摧毀,這也是諾曼底登陸戰期間,德軍最大的殺手鐧。
隨著戰事的不斷進行,各類武器的破壞力逐漸提升,炮樓造不造也就沒有多大的必要了,有這個時間不如多造點武器裝備出來,提升自身的火力傾瀉。亞洲戰場方面,因為不具備直接摧毀炮樓的方式,因此才會如此頭疼,毫不誇張的說,那時候亞洲戰場仍舊屬於是一戰時期的戰鬥水準。
自從進入新時代,軍事科技全面發展,防禦工事幾乎已經失去效果,個別導彈還具有穿透性,躲在防空洞裡都沒有用,再厚的水泥都能擊穿,對內部的人員實施擊殺。因此如今比的是誰的火力猛,而不是誰的防禦力更強,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可不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