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領中,有一位女將軍格外引人注目,她叫李貞。授銜時,周恩來握著她的手親切地說到:"李貞同志,你是我國第一位女將軍!"除了這個第一,李貞還有一項第一,她和丈夫——一同被授銜的上將甘泗淇,是我軍開國將領中,唯一的一對夫妻將星。
這段美談的起點,是在1934年的湘贛軍區,那時的李貞擔任湘贛蘇區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則是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兩人因革命事業而走到一起,在此後的三十餘年間,兩人相濡以沫,開創了我軍史上的一樁美談。
與很多出身貧寒的將軍一樣,這對夫妻將星同樣生於微末。丈夫甘泗淇出生於湖南寧鄉縣的一個山村中的普通家庭,而李貞的出身則更為窮苦,是湖南瀏陽一戶李姓農民家庭的第六個女兒,參加革命前,在古家做了數年的童養媳。直到1926年,共產黨部隊輾轉來到該地區,才宣告李貞童養媳生活的終結。
作為家裡的第六個女兒,李貞的到來讓父親大為失望,甚至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起,只是隨口起了個"旦娃子"的小名。父親去世後,母親獨自拉扯六個女兒,直到李貞6歲時,迫於生計母親將她送出做了童養媳。
青年時期的甘泗淇
相比之下,甘泗淇的少年時代就顯得非常幸福,即使家庭條件不算優渥,但足以支援他上學讀書,在李貞做童養媳的時候,甘泗淇就已經上了小學,後來考入了湖南師專,再後便參加了革命。在所有的開國上將中,甘泗淇的學歷是最高的,他於1926年加入共產黨,而李貞,也是在這一年參加革命。
那年,當共產黨部隊來到李貞所在的地區時,18歲的李貞聽聞後,迫不及待得報名入伍,因為多年的童養媳生活已經讓她受盡了生活的磨難,決心抓住這個機遇改變命運。報名時,因為沒有正式的名字,這個"旦娃子"被要求改個名,她想了想便說"李貞",後來李貞晚年時曾說:"當初起這個名字,是"忠貞"的意思,參加革命,就要忠貞。從這時起,昔年那個童養媳"旦娃子"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嶄新的革命同志李貞。
李貞入伍後的第二年,便加入了共產黨,堅定了在革命的道路前進的信念,同時她還數次勸說丈夫古天順也參加革命,但是都遭到了拒絕,因為古天順是一個安於現狀,且貪生怕死的人,這一點在這年5月的一次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路軍戰士
1927年5月,國民黨反動軍官許克祥在湖南地區大肆對共黨機關、團體進行破壞,大量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被殺害,這次事件後來被稱為"馬日事變"。當訊息傳到鄉下,古天順擔驚受怕,恐遭牽連,隨後反動勢力來到古家,面對真槍實彈,古天順和母親堅稱早已經和李貞斷絕了關係,這才倖免於難。
此時的李貞,為了躲避搜捕,正躲在一個山洞裡,送走了反動軍,卻迎來了夫家的一紙休書。面對休書,李貞喜極而泣,因為這代表她可以擺脫古家兒媳這層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來。而這一年對於甘泗淇來說,同樣有著非凡的意義,他於這年遠赴蘇聯,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為日後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可以說,李貞和甘泗淇都在這一年掀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在和甘泗淇相遇之前,李貞有過兩段婚姻,一段便是和古天順,另一段則是和張啟龍,也是她的入黨介紹人。在結婚之前,兩人已經共事數年,暗中互生情愫,但都沒有坦白,直到張啟龍為了解決隊伍槍支彈藥的問題而被捕,使得兩人第一次吐露心聲。
紅軍時期的張啟龍(右三)
那次為了營救張啟龍,李貞情急之下想到了扮新娘躲過檢查的方法,待到達目的地後,隊員當即展開行動,經過一番槍戰,張啟龍被成功救出。此時,有隊員說到:"這次能夠救你,要多虧了李貞同志啊!"因為李貞的新娘子裝扮,又有人起鬨道:"要不你們成親吧!"
張啟龍倒是沒什麼顧慮,當即表示同意,而李貞也點了點頭。不久後,兩人便成婚了,一年後便有了身孕,但是在那段戰爭歲月中,很多革命女同志都因為一些原因而沒能有孩子,李貞也是這其中的一位。
當時敵人追至獅子崖,意欲將他們活捉,但是李貞和幾位戰友體現了革命黨人的本色,縱身一躍跳下懸崖,這雖然讓他們免於被敵人逮捕,可李貞的孩子卻沒能活下來。休養一段時間後,李貞和張啟龍繼續踏上征程,前往湘贛蘇區,在這裡,她將會遭遇第二次婚變,也會遇到後來陪伴三十餘年的丈夫甘泗淇。
在李貞前往湘贛蘇區的同時,甘泗淇也被組織派到這裡工作,兩人第一次有了交集。在此之前,甘泗淇於1930年歸國,在上海從事翻譯工作,直到此次調遣為止。當時的湘贛省委,在王明"左"的領導下,對甘泗淇等人進行迫害,一同被迫害的,還有張啟龍。
如今的獅子崖
張啟龍被錯誤地認定是"改組派",並且撤銷了一切職務,李貞也因此受到牽連,在這種形勢下,張啟龍為了不牽連李貞,被迫選擇離婚,李貞的第二段婚姻也隨之結束,而此時的她,不過27歲。
組織見離婚後的李貞整日情緒低落,便決定將她送到瑞金中央黨校學習,在新的環境中,李貞逐漸走出陰霾,也正是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履歷,平添了一份色彩。而此時的甘泗淇,同樣被撤銷了在紅軍中的職務,被派到湘贛省政府任職,直到後來被重新啟用,擔任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主任。
1934年,李貞回到湘贛蘇區,進入紅軍學校擔任政治部主任,也正是在這期間,她和甘泗淇有了交集,成為一樁美談的開端。
那天,李貞正在學校操場上指揮學員練歌,甘泗淇從這經過,駐足了一會。李貞忽然跑來報告:"學員集合完畢,請首長指示,紅軍學校政治部李貞。"這是兩人之間的第一次對話,李貞一身幹練的裝扮吸引了甘泗淇的目光。
甘泗淇(右一)
此後甘泗淇便常常將李貞作為學員的榜樣,號召學員向她學習,也經常誇獎她。但此時的李貞,對甘泗淇更多的是敬仰,而沒有情感上的想法,直到後來被戰友撮合,才促成了這樁姻緣,這個媒人,是任弼時的妻子陳琮英。
李貞和陳琮英不僅是革命中的好戰友,也是生活上的好姐妹。那天,陳琮英找到李貞,對她說:"已經過了好幾年了(指李貞和張啟龍離婚),你也該是時候找個人陪伴了。"當李貞得知陳琮英給他介紹的人是甘泗淇後,很是驚訝。
陳琮英見此,還以為是李貞不願意,便意欲勸說,李貞這才說出心中的顧慮:"我是童養媳出身,沒讀過書,甘主任是去蘇聯留過學的人。""我不也是童養媳嗎?甘主任是知識分子,正好可以幫助你進步啊!"陳琮英說到。
李貞一時也做不出決定,後來又經過陳琮英的一番撮合,並且得知甘泗淇對她的印象很好時,有些心動,畢竟文武雙全的甘泗淇,是湘贛蘇區出了名的才俊。此後,李貞和甘泗淇的交集越來越多,常常在一起談論工作,李貞還特地親手為甘泗淇納了一雙鞋,兩人的感情也急劇升溫。
紅軍時期的李貞和甘泗淇
在長征的前夕,李貞和甘泗淇在任弼時的見證下完婚,沒有隆重的婚禮,他們所懷揣的那顆熱忱的革命之心,就是他們最好的見證。兩人結婚沒多久後,便開始了長征,李貞跟隨甘泗淇離開湘贛蘇區,踏上萬裡征程。
此時的李貞已經有了身孕,經歷過一次失去孩子的痛苦後,這個孩子被李貞寄予厚望,但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在長征途中早產,再加上惡劣的環境,出生不到半月便夭折了。而且在早產和環境的影響下,李貞再也不能生育了。
在長征途中,一路的艱辛不僅磨鍊了將士們的意志,同時也是李貞和甘泗淇夫妻情深的見證。在越過草地時,李貞因為身體虛弱不能自己前行,也不能騎馬,甘泗淇便揹著她,堅定地前進著,哪怕是戰友特地做了擔架,他也是始終抬著一端,直到走出草地。
肖華、鄧華、甘泗淇和李貞
在這段長征中,甘泗淇不僅對李貞愛得深沉,對全體將士同樣如此。在紅軍走過一些險惡之地時,糧草奇缺,戰士們只能吃野菜、樹皮、草根度日,而許多野菜都有劇毒。甘泗淇為了防止戰士們吃到有毒的野菜,便第一個試吃,這是很危險的行為,且當時的甘泗淇,是紅二方面軍的高層領導,僅次於賀龍和關嚮應。
在當時紅軍的醫療條件下,一旦戰士中毒便很難挽救,但甘泗淇並沒有因此止步,也正因此在長征後,甘泗淇多了一個"神農"的綽號,就連毛主席見到他後,也萬般感慨地說:"神農嘗百草,為的是天下人的安危,你這個神農,是共產黨人的榜樣,是共產黨的神農!"
同樣在紅二方面軍越過藏區時,甘泗淇作為革命同志的高風亮節再次一展無疑。由於很多藏區的人民不瞭解紅軍,看見戰士們扛著槍,還以為是土匪,紛紛躲到深山老林中。彼時正逢青稞等農作物成熟,而紅軍又急需糧食,在這種形勢下,領導決定讓戰士們收割莊稼,但是一定要按照市價付錢。
長征中,紅軍戰士翻越雪山
由於藏區鄉親紛紛躲在山中,家中無人,而紅軍戰士也經歷了數重磨難,很容易發生違反軍紀的情況。甘泗淇為了解決問題,首先派遣宣傳員進山,將百姓找回來,同時承諾不會白拿糧食,會按照市價付錢,不清楚價格就多付,即使是找不到主人的莊稼田,也一文不差。在甘泗淇的工作下,藏區百姓對這支隊伍產生了好感,而紅軍的困境也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抗戰全面爆發後,李貞在冀中地區展開抗日活動,後來回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擔任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後來又歷任一二零師教導團組織科科長、師直屬政治處主任等職位。
與李貞不同,甘泗淇則一直身處抗日前線,他隨一二零師開闢晉綏敵後抗日根據地,並且協助賀龍和關嚮應指揮了百團大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李貞擔任緊隨軍區政治部秘書長等職位,甘泗淇則在戰爭前線,參與了諸多戰役,而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甘泗淇調任西北野戰軍後的成就。
1948年,甘泗淇和彭德懷、趙壽山等商議戰術
甘泗淇進入西北野戰軍後,大力推廣了"訴苦三查"的治軍方法,所謂三查,即查階級、查工作和查鬥志,這種方法也是我軍開展新式整軍運動時所普遍採用的方法。甘泗淇在這方面的突出成就,讓他得到了毛主席和彭德懷的認可。彭德懷征戰西北,解放西北五省的戰鬥勝利,正是在甘泗淇的鼎力相助下完成的,後來又清剿殘餘勢力,屯墾戍邊,對新中國的建立有很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李貞和甘泗淇都在西北軍區任職,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1951年,李貞和甘泗淇一同奔赴朝鮮戰場,再次投身於戰鬥之中。戰爭結束凱旋後,李貞先後轉任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等職位,甘泗淇則出任全軍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位。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中,夫妻二人一同獲銜,甘泗淇是上將,李貞則是少將,她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二人也是諸多開國將領中,唯一的一對夫妻將星。
1955年,李貞在授銜儀式上
李貞的人生,從童養媳到開國將軍,不可不謂傳奇,如果說她的人生有遺憾的話,那一定是沒能擁有自己的孩子,甘泗淇同樣如此。雖然沒有孩子,但兩人卻並不孤獨,因為他們收養了20多名烈士遺孤,這些人都是他們的孩子。
在這20餘名由李貞夫婦養大的孩子中,姜毅南和姜學清(甘泗淇本名姜鳳威,故養子女不少都姓姜)在李貞身邊生活了40餘年,據他們後來回憶,李貞向來節儉,穿的衣服除了部隊統一發放的軍服外,幾乎沒有買過新的衣物,甚至將舊軍服染成黑色作為便裝穿。
每當開飯時,家裡總要擺上個幾大桌才坐得下,一日三餐也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個素菜,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吃頓肉。組織上見這一大家子生活不易,提出為他們置辦一套大房子,配備專車,但都被夫妻倆斷然回絕。
除了照顧孩子,兩人還經常做公益,為災區等困難人民捐款,還曾經為了推動湖南老家發展,捐助了5輛大型拖拉機,1輛汽車,但卻對那些孩子卻非常嚴格,從不搞特殊化。養女李裡曾經回憶到,每次父母收到老家的鄉親來信說有困難時,都會很迅速地讓秘書匯一些錢過去,有鄉親來拜訪,李貞都會讓他們帶上一些東西回去,還給報銷路費。
和平年代中的李貞夫婦
李貞的這些暖心舉動,讓她獲得了家鄉父老鄉親們的厚愛,他們認識到,這位從這裡走出去的將軍,並沒有忘記他們,而他們同樣不會忘記李貞,哪怕是在那段動盪的歲月。
當時的李貞受到錯誤批判,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她的弟弟受到牽連,被關押了四年之久,侄子李益岐也丟了參軍名額。而此時那些淳樸的父老鄉親們,聯名向政府打報告稱:"既然李貞犯了錯,那麼就讓她解甲歸田,回到家鄉吧"。
不僅李貞心懷厚愛心繫家鄉,甘泗淇同樣如此。曾經有老家的官員向甘泗淇請求翻新他少時的舊居,但甘泗淇拒絕了:"現在我們國家還很窮,不應該把錢浪費到這種事情上面。"後又向寧鄉縣捐款捐物推動家鄉發展。
和妻子一樣,甘泗淇的衣物同樣只有數件軍服。據甘泗淇侄子回憶,在伯父的家中,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唯一一個可能值點錢的,是甘泗淇奔赴朝鮮前,花錢買的一個皮箱。哪怕是這個皮箱,也是歷經滄桑,縫縫補補,一直用到去世。
身著軍裝的李貞和甘泗淇
1959年,彭德懷因批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而遭到錯誤批判,甘泗淇因為戰爭時期與彭德懷長期共事,也受此牽連,受到林彪的打擊,被認定為"右傾分子",這對甘泗淇影響很大,但他仍然秉持良好心態,積極工作,任勞任怨。
五年後的2月5日,甘泗淇在辦公室工作時突發心臟病而不幸去世,終年60歲。甘泗淇是最早去世的開國上將之一,只有"獨臂將軍"賀炳炎和"特工之王"李克農先於他去世。甘泗淇去世後,李貞又走過漫長26載春秋,於1990年3月11日去世,終年83歲。
晚年的李珍,雖然沒有了甘泗淇的陪伴,但並不孤獨,因為她的20多個孩子圍繞在身邊,讓她安享晚年,享天倫之樂。有人曾經評價李貞:"氣勢如虹,品格如玉",這句話在李貞的侄女左義霞口中得到了印證。
晚年的李貞仍然精神健爍
左義霞是李貞的姨侄女,從10歲起便跟隨李貞一起生活,據她回憶,雖然李貞是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但是在生活中,也有著柔情似水的一面,大愛無疆。她還說到:"小時候我睡覺時總愛蹬被子,姨母每晚都會起來給我蓋被子,後來到了上大學的時候,姨母認真準備所有物品,在我看來,姨母雖然是一位女將軍,但更多的還是一位慈愛的母親。"
左義霞還說:"姨母的一生沒有自己的子女,因此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我們二十幾個孩子身上。無論什麼時候,她都會要求我們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她自己也一直不曾放棄學習。她的一生撫養了20多位烈士遺孤,自己生活非常節儉,家中的兩隻皮箱,用了整整40年,這份大愛,深深影響著我們,使我們受益終生。"
李貞生活雖然節儉,但並不吝嗇,從她數次大力幫助鄉親和援建家鄉可見一斑,晚年生活雖然平淡,卻不平凡,20多位被他們撫養成人的烈士遺孤便是最好的證明。李貞和甘泗淇夫妻二人都以節儉著稱,1990年,李貞去世後,人們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竟然發現,這位參加革命64年的女將軍,留下的遺物,除了4枚閃閃發光的勳章外,只有幾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物品。
80年代,已然古稀的李貞
這些遺物是四把用了十幾年的老式藤椅、一個用了整整40餘年的皮箱、以及一臺用了十幾年的單門電冰箱、11,000塊人民幣和2500元國庫券,一個鬧鐘兩件棉衣,再加上戰爭時期留下的兩根小金條,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李貞的侄子李益岐從老家來到北京,帶走了那兩件棉衣和一個鬧鐘,他說要留個念想,如今李益岐仍精心收藏著這兩件遺物。
如果說這些遺物不夠震撼人心的話,那麼當人們看到李貞的遺囑,內心的敬佩油然而生。在遺囑中,李貞交代:"兩根金條,一根捐給自己的家鄉瀏陽縣,一根捐給丈夫甘泗淇的家鄉寧鄉縣,而那11,000元同樣分為兩部分,一半捐給北京市少年宮,另一半則全部上交國家,作為自己的最後一筆黨費。"
李珍就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革命同志,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獻給了他所鍾愛的革命事業,哪怕在寫遺囑時,他也是在為國家,為人民著想,是一位高風亮節的革命戰士、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