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有一位將軍很是特別。因為此時,他只是軍長級別,卻被擬定授予上將軍銜。當他本人知道這件事後,就極力推脫授予上將。他說自己的資歷淺,貢獻少,授予上將軍銜,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級請求授予自己中將即可。可偉人卻發話:“他必須是上將。”那麼,他是誰?到底有何過人之處?為何偉人要如此力挺他呢?
董其武,出生於1899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小時候,董其武的家境十分貧寒,主要依靠父母在地主家裡打長工為生,受盡了欺凌和壓榨。可憐天下父母心,再貧窮也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董其武的父母就是這樣。他們不想兒子將來沒有文化,跟他們一樣遭受有錢人的剝削和壓迫。所以在董其武6歲的時候,父母就送他去私塾讀書,希望用知識來改變兒子的命運。
父母寄予的厚望,董其武也沒有辜負,他學習認真努力,成績優秀,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縣裡的學校繼續讀書。也正是在縣城求學期間,董其武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深受其影響,便決定將來要為國家做貢獻。
這時,剛好遇上了閻錫山創辦了“斌業學校”。於是,在1919年的時候,董其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這所學校。在這裡,董其武學習瞭如何使用武器,和指揮作戰方面的軍事本領。
畢業後,由於董其武與閻錫山的親信不和,便選擇了離開。後來,董其武加入過一些地方軍隊,但是,這些地方軍隊沒有什麼前途而言,董其武在裡面屬於被埋沒的人才,並且也與他的報效祖國的志向相差甚遠,所以沒有呆多久,董其武也選擇離開了。
1927年,董其武來到了武漢,並且在這裡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加了北伐戰爭。董其武參與打仗的初衷,就是抵禦外敵,保衛國家。他是一個立志報國的人,所以決不會打內戰。因此,北伐戰爭結束後,他在這支部隊也沒有一席之地。
後來,董其武投奔了傅作義,成為了傅作義的參謀。此後,董其武參加過許多的戰爭。到1933年的時候,董其武就已經是一位上校團長了,他在長城抗戰中,好幾次都差一點丟了性命。可就算是這麼危險,他還是率全體官兵,擊退了日軍十幾次的進攻。
1936年,已經是第35軍旅長的董其武,參加了綏遠抗戰。他率領部隊將紅格爾圖日偽軍一舉殲滅,連主席都對他表示讚揚。戰後,董其武的隊伍還收到了主席親筆書寫的“為國禦侮”的錦旗。
在忻口戰役中,董其武親赴前線與日軍交戰,受傷後仍然不下前線。下屬幾番勸說他撤退到後方指揮。可董其武不放心,他想盡快去前線指揮。所以他只是簡單的包紮了一下傷口後,忍著疼痛,一直堅持到戰鬥結束。
董其武將自己所學軍事知識,能夠切實地運用到實際的作戰當中。他敢打敢拼,指揮能力強,但從不驕傲自滿。他向八路軍學習不同的作戰方法,靈活機動的應付不同的敵人和戰鬥,因此他的職位不斷地得到提升。
董其武一直以來都是反對內戰的,他決不會拿著刀槍與自己的兄弟部隊交戰。所以抗戰勝利後,他接受了以和平方式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1949年,董其武發動了起義,綏遠得到和平解放。
建國後,董其武擔任第23兵團司令員,率領所部參加了1951年的朝鮮戰爭。在戰場上,董其武總是親臨前線,始終奮戰在戰鬥的最前沿,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國後,董其武被任命為第69軍軍長,不過級別屬於正兵團級別。在1955年授銜時,董其武被授予上將軍銜,但是他極力拒絕。他很謙虛,說自己的貢獻太少了,中將對於他來說,就已經很高了。但主席卻說“董其武是不可不授上將軍銜的人”。這是對董其武貢獻的最大肯定。
董其武一生的愛國之心,從來都沒有變過。他為國家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求回報的貢獻了自己的一切。祖國和人民,為有這樣一位愛國將領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