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季作戰結束後,志願軍將側後海岸的反登陸作戰視為最主要的任務。
為進行反登陸作戰準備,志願軍進行了入朝後最大的規模的戰備,兵力也達到135萬人。
自1952年秋季作戰特別是上甘嶺戰役後,毛主席和志願軍首長對正面戰線的防禦已不再擔心,在朝鮮實施戰略防禦的最大憂慮便是東西海岸反登陸問題。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已回國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於11月23日電告在朝的志願軍領導人,立即著手進行反登陸作戰的準備,隨後毛主席也將指導抗美援朝戰爭的主要注意力轉向反登陸作戰準備。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1952年末至1953年春,中朝軍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的戰備行動。為了這次事實上並未打響的戰鬥,志願軍所進行的準備規模之大,超過了抗美援朝期間任何一次戰役的準備。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因美軍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海空軍和兩棲作戰能力,登陸威脅一直被中央軍委和志願軍領導所關注。朝鮮東西海岸線很長,平川開闊地較多,易於被艦炮火力控制,敵人又可以任意選擇登陸地點,尤其是平壤至元山以北最狹窄的蜂腰部只有170公里寬,敵人一旦登陸並深入就將切斷前後方的主要通道。在第五次戰役期間,彭德懷便向中央軍委說明側後海岸威脅的嚴重性,認為:"只要敵一登陸,我之咽喉即被扼住。我正面即打到釜山,亦終不能不被迫撤退。"從1951年春至1952年夏,中朝聯合司令部一直在東西海岸部署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以預防敵登陸。
在運動戰期間,因海岸邊沒有強固工事,志願軍領導認為面對敵人強大艦炮火力很難堅守,只有待敵登陸後誘其深入才便於殲滅。此時中朝軍隊在東西海岸實施的抗登陸部署,主要是集中主力部隊於縱深便於機動的地區。不過朝鮮半島縱深較淺,主要鐵路線又靠近東西海岸,如讓敵登陸,後方主要交通線又將被切斷,這又給反登陸作戰帶來一個兩難的問題。雖然敵軍畏於中國在戰略和戰役後方有雄厚兵力而一直沒有敢登陸,但是缺少可靠工事保障的東西海岸卻始終是朝鮮北部戰略防禦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
1952年12月2日至5日,剛當選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前往朝鮮訪問,公開宣稱"美國得準備打破僵局"。極端反共好戰的政客杜勒斯又入主國務院,強烈要求以軍事行動奪取勝利。針對這些情況,中央軍委估計,美國在朝鮮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手中的王牌只剩下原子彈和側後大規模登陸這兩招。但是美國不敢輕易使用原子彈,有付諸實施可能性的只剩下側後大規模登陸冒險的最後一手。
1952年12月4日,回國述職的鄧華代司令員就戰爭形勢問題向毛主席做了書面報告,並在毛主席召見時對工作計劃作了詳細解釋。鄧華在報告中分析說:"朝鮮戰爭目前面臨兩種情況,一種是停下來,一種是拖延下來,繼續打,而打又有小打、大打兩種可能,小打基本是僵持局面,戰爭僅限於正面,仍像今年這種形勢,大打則是敵人在我側後登陸,戰爭更激烈的進行,而登陸又有兩種可能,一為小登陸,在靠近下面的翼側,是戰役性的。一為大登陸,是在我後方,戰略性的。"
毛主席看到鄧華的報告後,同意上面的分析並指出,對美軍可能登陸,我們要做最壞的準備。他在報告上批示:"應肯定敵以五至七個師在漢川鴨綠江線大舉登陸,並在我後(方)空降,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應十分加強地堡和坑道,部署五個軍於這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經驗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不可有誤。""第二個登陸危險區是通川元山線,第三個危險區是鎮南浦漢川線。""決不能許敵在西海岸登陸,尤其不能許其在漢川鴨綠江線登陸。"接著,毛主席在接見鄧華時又強調指出:志願軍應從肯定敵人登陸,肯定敵人要從西海岸登陸,肯定敵人在清川江至漢川間登陸這一基點出發,來確定我之行動方針;並指出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
12月9日,毛主席又致電剛剛離開北京的鄧華,再次強調:"應估計敵已決策在漢川至清川江線登陸,並在積極準備中,我方必須火急準備對敵,粉碎其登陸計劃。"
當時,中央軍委對美軍登陸可能做出的估計,有一部分依據是友方提供的情報。總參謀部接到蘇聯通報的情況是:"據美國駐日本軍隊的軍官們最近傳出的訊息:美軍將在一九五三年二月,在朝鮮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準備佔領全部北朝鮮,直抵鴨綠江。"12月11日,總參謀部將此情況發給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和副司令員楊得志,要求志願軍"提起嚴重注意,加緊準備打敵在我後方登陸,務必完成任務。"
12月16日,由周恩來起草以毛主席名義向斯大林發出一份電報,詳細說明了中國領導人對朝鮮戰爭局勢的分析。
從這份電報的內容看,毛主席、周恩來說明了敵軍登陸的可能性比正面進攻大,卻並沒有肯定會有大規模的登陸。電報特別說明了敵方必須"從日本和美國需要再抽出四個美國師,如此,方能組織一次大的登陸戰役"。此時中蘇領導人都清楚,美軍自身擁有的地面部隊總計不過18個師,又以西歐防務為重點,其在朝鮮已有7個師,在日本只剩2個師,再想抽調部隊已非易事,新組建有戰鬥力的師則非短期所能完成。加之實施大規模登陸便會擴大戰爭,美國新當權者不會沒有顧慮。毛主席、周恩來在發給斯大林的電報中,以很清醒的態度說明了兩方面的可能,不過還是立足於最壞的可能進行準備,做到有備無患。
4天后,即12月20日,中共中央向志願軍黨委發出了由毛主席起草的指示,要求"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登陸冒險,爭取戰爭更大勝利"。中共中央的指示說:
(一)根據種種情況(艾森豪威爾登臺,談判的中斷,聯合國透過印度提案),判斷敵人有從我側後海岸線特別足西海岸漢川江、清川江、鴨綠江一線以七個師左右兵力舉行冒險進攻的充分可能。(二)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有堅決粉碎敵人登陸進攻、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任務。(三)為此目的,我軍必須:甲、盡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極大地增強海岸及其縱深的堅固防禦工事;同時增強三八線正面的縱深防禦工事以為配合。
乙、在時我側後威脅最大的海岸線及其縱深部署充分的兵力和火力,保證粉碎敵人從海上的進攻及其大量空降部隊的進攻。在其他可能遭受敵人登陸進攻的地區(通川、元山地區,甕津豐島地區,鎮南浦、漢川江地區及咸興以東地區)則部署可能有的兵力和火力,同樣要用其全力爭取粉碎敵人的進攻。
丙、堅決地迅速地採取加修新鐵路、改善舊鐵路線(滿浦球場間),加寬許多公路線,加設倉庫場站以及預先運儲大量糧彈物資等項措施,保證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我正面側面全軍(包括人民軍)的運輸楊通,供應不缺。
丁、我正面各軍過去作戰成績很大,在一九五三年應爭取更大的成績,消滅更多的敵人。
戊、政治工作保證全軍指戰員都具有粉碎敵人進攻爭取更大勝利的堅強鬥志和高昂士氣。
已、特別注意從目前起到一九五三年四月這一段時間內的準備工作,這是戰勝敵人的關鍵所在。
庚、以代理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鄧華同志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以梁興初同志為西海指副司令員,西海指的其他幹部應予加強。
(四)兩年多以來,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在對美帝國主義及其幫兇軍的英勇頑強的戰鬥中,取得了偉大的輝煌的勝利,已經摸清了敵人的底子,克服了很多的困難,積蓄了豐富的經驗。美帝國主義採用了很多辦法和我們鬥爭,沒有一樣不遭到失敗。現在剩下從我側後冒險登陸的一手,它想用這一手來打擊我們。只要我們能把它這一手打下去,它的最後失敗的局面就確定下來了。中央堅決相信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是能夠粉碎敵人的冒險計劃的。希望同志們小心謹慎,堅忍沉著,動員全力,爭取時間,完成一切對敵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只要準備好了,勝利就是我們的了。
這一指示,體現了毛主席對鄧華所說的"三肯定"的精神,即強調敵軍在西海岸"以七個師左右兵力舉行冒險進攻的充分可能"。對於中央為什麼採取這樣的語氣強調登陸的危險性一事,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詢間過志願軍老首長楊得志、楊成武和當年總參的一些領導。他們的回答是中央估計有兩種可能,但是為了讓部隊加強重視,自然會突出嚴重性。何況入朝後志願軍長期強調注意抗登陸,然而登陸並未發生,此次如不發出肯定的語氣,部隊容易出現麻痺情緒。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鄧華返回朝鮮後,12月下旬志願軍召開常委擴大會和軍以上幹部會,確定反登陸作戰為1953年的首要任務。為此,志願軍黨委決定將中朝西海岸聯合指揮所擴大,由鄧華任司令員兼政委,志願軍總部工作由楊得志主待。會議還確定,反登陸作戰的方針是堅決不準敵人登陸,敵人登上來就堅決消滅它,絕對不許敵人在我側後建立一條戰線。在兵力部署上,以一部兵力依託海岸陣地實行堅守防禦,力求殲敵於海上和灘頭;主力部隊則位於敵艦炮火力射程之外的縱深機動部署,準備反空降,並待一線部隊將登陸之敵消耗到一定程度後,再進行反擊與敵決戰,力求全殲。
此時的反登陸作戰準備,不僅成為志願軍的首要任務,也成為國內戰備的重點。中共中央決定把抗美援朝戰爭作為1953年國家三大任務的第一項任務,調整國內經濟建設專案,削減或緩建一批工程,集中財力、物力保障朝鮮前線作戰需要,並準備解決因戰事擴大而引起軍費增多問題。中國政府並請求蘇聯提供各種火炮和不同型號的炮彈,蘇方則同意於1953年1月至2月提供火炮332門,1月至4月提供各種炮彈60萬發。不過蘇聯在空中支援問題卻表現出退縮的態度,其空軍原先可前出清川江,此時又將空中戰線退至鴨綠江。
考慮到敵軍若實施大規模登陸戰,戰火有可能擴大到朝鮮以外,中央軍委要求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以及東南沿海也加強設防,原定的軍隊精簡方案做了部分調整,國內於1953年初又動員了50萬新兵增補人部隊。為增強志願軍反登陸力量,中央軍委決定除了國內第二批輪換的4個軍人朝外,原定回國的3個軍(第38、第39、第40軍)也調到西海岸準備反登陸。國內又抽調了6個新組建的鐵道兵師人朝搶修新線路,以確保西海岸的京義線一旦被切斷火車仍能迂迴執行。至1953年3月,以志願軍名義入朝的部隊已達135萬人,其中包括19個軍,8個地面炮兵師,5個高炮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和1個公安師。此外,連同朝鮮人民軍的6個軍團及其他部隊,中朝部隊總數已達180萬人,兵力空前雄厚。
至1953年初,朝鮮戰區內敵方兵力也達到110萬人,其中美軍54萬人(在朝鮮境內的地面部隊34萬人,其餘為海空軍人員),南朝鮮軍53萬人,其他僕從軍3萬餘人。由於美軍以南朝鮮軍擔負了前線三分之二地段的防務,自己在第一線只保留4個師,在開戰以後首次抽出了3個師可用於後方機動。中央軍委、志願軍領導根據這一情況,認為這些美軍師連同從日本能調來的2個師,再加上南朝鮮軍2個較強的師,敵方已具備了使用7個師在西海岸實施登陸戰的能力。為此,志願軍確定的反登陸作戰的目標,是在西海岸能抗擊敵7個師,在東海岸能抗擊敵4個師。
從1952年底至1953年5月,第1、第16、第21、第54軍作為第二番輪換部隊入朝。新部隊入朝同時,中朝軍隊進行了全面的戰場調整。新入朝的幾個軍被部署在有堅固坑道陣地的正面戰線,最早入朝而久經鍛鍊的幾個軍則調到東西海岸。調整後的中朝部隊25個軍(其中志願軍19個軍,人民軍6個軍團)的部署是:正面戰線14個軍,西海岸7個軍,東海岸4個軍。另外鴨綠江中國一側還有預備隊1個軍。同時,空軍也準備了14個師約500架飛機可以投入作戰。新中國剛成立的海軍也第一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備行動,調動了一個魚雷快艇大隊(18艘快艇)至鴨綠江口中國一側的大東溝停泊,並以兩個海岸炮兵連進至朝鮮西海岸準備參加反登陸作戰。
為了準備抗擊敵人登陸,中朝軍隊花費了4個月時間,在東西海岸搶築了以坑道和鋼筋水泥工事為骨幹、縱深10餘公里的防禦陣地,其中坑道總長達720公里。這些陣地同正面防線相連線,使朝鮮北部形成了東、西、南三個防禦方向的環形防線。另外,為了防止運輸線被敵人登陸切斷,後勤部門突擊搶運物資,至1953年2月,前線各軍已囤積了可食用8個月的糧食,並儲備了十幾個基數的彈藥。後方部門也進行了反登陸、反空降、反坦克的訓練,勤雜人員都配發了武器,準備隨時隨地打擊敵空降兵。
進入1953年4月,隨著停戰談判的恢復和發現敵人並無登陸跡象,中朝軍隊在東西海岸的防禦部署又已完成,反登陸就由臨戰準備轉入一般性警戒。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有關朝鮮戰爭的檔案材料陸續解密。從這些材料看,艾森豪威爾政府上臺後,對朝政策明顯有著追求迅速謀和或準備擴大戰爭這兩重性。開始,艾森豪威爾及其助手曾研究過登陸、封鎖中國海岸、放蔣介石"出籠"等措施,甚至主張使用原子彈。可是這些尚處於論證階段,並無登陸的具體部署。在舉棋不定時,中朝方面進行反登陸作戰準備的資訊一再傳來,加上美國軍方考慮到如舉行大規模的登陸需要一年左右的準備,促使其最高決策層感到擴大戰爭與減少自身損失、儘快結束戰爭的意願不相符,美國對朝政策的基點又轉向力爭停戰。抗登陸作戰準備迅速完成,使"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實行有了更可靠的保證。
志願軍進行的大規模反登陸作戰準備,對於人民解放軍戰役、戰術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次戰備行動促使高階領率機關認真研究現代立體戰爭中的反登陸作戰問題,在反登陸的作戰指導上放棄了誘敵深入的傳統戰法,強調採取阻止敵人於海上,力求殲敵於灘頭的方針。這種"背水擊"、"半渡擊"的設想,成為五十年代反登陸作戰的主要指導原則,也是毛主席關於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