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里的“空中BMP-1”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米里設計局總師米哈伊爾.列昂季維奇.米里將軍,就敏銳的意識到:武裝直升機或許將為陸軍戰術帶來一場革命。於是,他積極推動研製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其設想是研製一種“空中BMP-1”:這種直升機集反坦克火力和麵殺傷武器、足夠的防護性、無與倫比的機動性和強大的步兵運載功能為一體,將為陸軍的作戰樣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它可以在敵方附近機降突擊隊員,然後進行空地立體式進攻;它還能攜帶反坦克導彈,單獨實施反坦克任務。
1967年3月29日,國防部下屬的國防工業委員會作出指示:命令米里設計局實施“戰場支援直升機”計劃,即“240工程”,米-24的研製由此展開。由於美國的“休伊眼鏡蛇”於1967年投入越南戰爭,米-24不得利用現有技術尋求突破,以加快程序。為此,米-24直接採用了米-8的直升機的發動機、傳動裝置、旋翼系統。
與後期型號採用前低後高的氣泡式串列座艙不同,原型機的機體仍然保留了米-8的大部分特徵,只不過相對“苗條”些,利於減少被彈面。最能體現其空中步戰車特色的就是——中段機身的“載員艙”,可運送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人員背靠背坐著,可通過兩側的窗戶射擊。載員艙的窗戶即可以開啟,也可以抵禦步槍子彈的射擊,載員艙內可裝載4副擔架或1.5噸的貨物,直升機還可以外掛2噸的貨物。
在投入生產前,原型機進行過諸多改進,包括在機首下顎處安裝了12.7毫米機槍炮塔;兩側的短翼可掛載線導反坦克導彈火箭彈和常規炸彈;原來供飛行員出入的類似轎車門式的座艙門,被氣泡形窗戶代替,此舉增加飛行員下視視野。1970年,這款直升機以米-24A的編號投入量產,1972年正式進入蘇聯空軍服役,北約按照慣例給它起了個綽號——米-24“雌鹿”!
滿掛載起飛的米-24雙機編隊
追求火力第一米-24系列的武器系統可以分為3個部分:機首的機槍/機炮、短翼掛架上的武器吊艙和炸彈、用於精確打擊的反坦克導彈及其制導系統。
米-24武裝直升機短翼上和機身短板下有4-6個外掛架,載彈量為2860千克,機頭下方裝有一挺俯仰角和方位角變化範圍增加了的12.7毫米四管"加特林"機槍,之後改型換上GSH-23-1機炮、GSH-30-2機炮 。
GSH-30-2機炮
米-24短翼翼下武器掛架可攜帶UB/V-16型、UB/V-32型或S-5型57火箭發射器,每個火箭發射器可裝32枚S-24型2400毫米火箭彈;米-24在全負載下可以攜帶10枚100千克炸彈,雖然無法精確轟炸目標,但對區域性目標卻非常有效;米-24也可攜帶大型炸彈,包括4枚250千克炸彈或2枚500千克炸彈以及其它武器,此外還可攜帶外掛燃料箱。
米-24短翼特寫
米-24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9M17M(AT-2)"蠅拍"反坦克導彈(預定的9M114 反坦克導彈系統的進度拖後,只好用過渡性武器系統替代),AA-8"蚜蟲",AA-11"射手"或空對空導彈,試驗結果表明,如果敵機裝備紅外對抗措施,地表溫度又比較高時,直升機空戰中導彈的有效截獲距離不超過600米,所以更重的"正規"空對空導彈沒有必要,最後選定9M30"針"導彈為主要空對空導彈。
AT-2和火箭發射巢
防護差強人意要想做“空中步兵戰車”,防護效能自然不能或缺。米-24座艙和載員艙連為一體,都是密封加壓的,可防止化學和生物武器溶膠的進入。載員艙採用了防彈風擋和有裝甲防護的飛行員座椅,乘員艙和載員艙都有裝甲防護,發動機罩也加強了防護,這讓四周可防12.7毫米機槍彈,防彈玻璃則能攔住普通步槍的射擊。
米-24的操縱系統還進行了冗餘度設計,共有三套液壓系統——1套主液壓系統,1套備用液壓系統,還有1套輔助液壓系統,確保在其中一套被擊中後,不致失控。這種設計無數次挽救了蘇軍飛行員。1982年6月2日,分別由沃爾科夫和蘭託斯夫駕駛的2架米-24,誤入阿富汗游擊隊的營地上空,遭到地面火力猛烈射擊,僚機被Dshk重機槍擊傷,液壓系統和部分線路被擊中,主旋翼葉片也被擊傷。在控制系統失靈的情況下,由於有3套液壓系統、即使1套被擊中,其他兩套還能讓主旋翼繼續旋轉,使直升機最終安全返回基地。
最初的米-24沒有過多考慮電子戰問題,但在阿富汗戰場遇到“毒刺”導彈的致命威脅後,米-24開始採取措施對抗紅外製導導彈的攻擊。最先採取對抗系統的是米-24V,其標配包括:1部L-006“白花”雷達告警器,4個ASO-2V02紅外干擾彈發射器{每個裝32枚曳光彈},位於發動機機艙和尾樑結合部的L-166-11E型主動紅外對抗機。
儘管蘇聯人在防護上下了很多功夫,但西方仍然宣稱總共有333架“雌鹿“直升機被擊落。到1987年時,大約九成的戰損直升機都得到修復並回到戰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米-24的設計簡單可靠,以至於飛機受到輕傷時飛行員都能進行簡單修理,無需再派專業工程人員。
米-24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沿公路護送蘇軍的補給車隊,這佔米-24總出擊數的12-15%。由於地面運輸危險太大,兵員輪換大多由伊爾-76或安-12運輸機空運進出阿富汗。在整個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蘇聯民航 Aeroflot還保持到喀布林的正常航班。隨著游擊隊手裡的肩射防空導彈越來越多,這些大型飛機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米-24又擔負起為所有大型飛機起落航次護航的任務。除了在起落航線和機場附近巡邏外,還有米-24專職在航線上發射紅外曳光彈,干擾肩射防空導彈的瞄準和制導。必要時,米-24的飛行員有命令要衝上前去檔導彈,以保護載運百十名兵員的大型飛機,這些米-24飛行員自嘲為"不情願的馬特洛索夫"。
保護車隊的米-24
1987年8月間,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擊隊的大規模攻擊,蘇軍在10分鐘內就損失了4架米-24。整整兩天,全基地的所有能飛的飛機統統出動,不間斷地攻擊敵人。米-24起飛後,剛出停機坪,就要開始發射火箭、扔炸彈。以後嘎茲尼基地的米-24遭到警衛的阿富汗坦克的射擊,原來是游擊隊許諾,每開一炮,就可以得一小包糖。很長時間內,主要蘇軍基地24 小時有米-24在空中巡邏,飛行員24小時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在阿富汗的最後的戰鬥損失是1989年2月2日,戈羅瓦諾夫上校和射擊員佩謝爾霍爾德科在偵察撤軍路線時,座機被擊中,雙雙喪生 。
兩伊戰爭——開創直升機空戰先河米-24得到大規模運用的又一次戰爭。雙方的戰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飛行員的素質。伊朗的AH-1直升機的機動性比米-24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AH-1如果先發現敵人,就用陶式反坦克導彈先敵攻擊,如果一擊不中,逃是逃不掉的,這時就要用 AH-1的機動性,力圖擺脫米-24的追蹤,或者把米-24引到伊朗空軍的截擊圈,讓鬼怪戰鬥機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先發現敵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優越性,高速爬升到1000米的中空,然後繞到敵人後方,從背後打。在開戰初期,伊朗的AH-1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偷襲伊拉克的米-24屢屢得手。
1980年11月,兩架AH-1偷襲兩架米-24,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直升機之間的空戰,一架米-24被擊落,一架被擊傷,在10千米以外迫降,伊朗的AH-1追上去,降落在旁邊,捉了駕機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虜。
1981年4月24日,又是兩架伊朗的 AH-1對兩架伊拉克的米-24,還是兩架米-24被擊落,AH-1沒有損失。
1982年10月27日,在Aon Hoshah附近,一架米-24用反坦克導彈迎頭擊落了一架伊朗的F-4D,可能是AT-6超音速無線電指令制導反坦克導彈。戰鬥細節並不清楚,有些細節是矛盾的,比如有的來源說,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的出口型。那樣的話,導彈就不可能是AT-6。還有一個訊息來源說,伊拉克米-24是用機頭機槍擊落那架背運的鬼怪式戰鬥機的。不管是用機槍,還是用AT-6,這是一次瞎貓撞上死老鼠的戰鬥,而不是伊拉克米-24飛行員的技術所致,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機擊落噴氣式戰鬥機的戰例 。
米-24
1983年9月14日,伊拉克的米-24在巴士拉附近首次擊落伊朗的AH-1。此後,伊拉克戰績節節升高,整個戰爭期間,直升機之間的空戰有56次。戰爭結束時,雙方在直升機空戰中被擊落的總數是10架AH-1和6架米-24,伊拉克佔優 。
完結米-24武裝直升機飽經戰火的洗禮,在當今世界的武裝直升機中,米-24擁有最豐富的作戰經驗,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曾參與3大洲超過30場戰爭和武裝衝突。
熱點地區依舊有米-24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