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爆發前,美國和發動伊戰以及日後發動二戰的德國關係友好,甚至還對德國進行了扶持。
大家都知道,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775年發動獨立戰爭,並於1776年宣佈獨立,才算脫離英國控制。
而美國是不願意看到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繼續擴張,他需要有一個國家來牽制英國的發展。
在一戰結束之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上,英國親眼看到以英法為代表的戰勝國,是如何對德國進行壓榨的,壓榨程度連美國都覺得有些過分,所以德國成為美國牽制英國的重要棋子,於是在德國被敲詐的一貧如洗時,美國站了出來對他進行了扶持。
德國需要恢復在一戰中被敲詐的國家生產力,當時德國的工業和礦產資源,幾乎全被英法拉到了自己的國家,而且因為工廠被迫關閉大量人員失業,德國人當時連飯都吃不飽,在日積月累的怨恨當中,經希特勒的一番遊說,迅速達成一致意見:發動戰爭。
誠如當年發動一戰時的熱情那一樣,整個德國開始進行轟轟烈烈的法西斯之戰。
但是戰爭遠在歐洲和亞洲,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威脅,而美國國力當時已經是處於全盛時期,民眾日子過得好好的,他們打仗又和自己無關,當然不願意對外開戰。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戰爭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當時的美國總統是羅斯福他的凱恩斯主義進入第二階段,需要將美國生產的商品輸出,而戰爭中的國家和人們已經無暇顧及進行正常的生產,所以這為美國輸出商品提供了機會。
來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凱恩斯主義,這個說法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透過增加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所以戰爭的巨大需求令美國政府認識到,這是一個發財的好時機。
當然出售商品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美國經濟發達,然而在世界上的地位遠沒有英國高,他急需要一個舞臺來展示自己的實力來爭取國際地位。
可問題是當時的美國人都不同意參加戰爭,這該怎麼辦呢?
就在美國苦惱的時候,日本偷襲了珍珠港,這下美國人有藉口參加戰爭了,當時珍珠港被偷襲之後,整個美國人都十分憤怒,紛紛要求美國政府參加戰爭。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美國自導自演的鬧劇,美國首先透過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令日本感受到石油危機,當時日本全國的石油只能夠令日本持續半年戰爭的量,另外再生產橡膠的東南亞,也是美國的地盤,而這些都是打仗必要的物資,所以有了這樣的緊迫感,日本就決定要孤注一擲,對美國下手,讓美國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的戰鬥力。
結果美國的生產能力超出日本的想象珍珠港晨的那幾艘艦船對美國毫無影響,很快美國就以此為藉口,加入到了二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