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核武器,是當今世界大國的“標配”之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核武器還只是一種止步於理論的、想象中的武器。在科學家們的口中,這種武器擁有著摧毀一切的可怕力量;人類曾使用過的,和正在使用的武器,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1945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應用在軍事領域的原子彈“小男孩”,在廣島爆炸。人類也第一次看清了“惡魔”的真實面孔。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8月9日,美軍在長崎釋放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一週之後,裕仁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當時的日本,為何在得知廣島遭原子彈襲擊後沒有立刻投降;美國又為何僅過了三天就投放了第二顆原子彈?本期將為大家揭開日本兩度遭到原子彈襲擊背後的故事。

小男孩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周之後,許多國家的科學家也紛紛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

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

哈恩

從1939年起,由於納粹德國不斷擴大戰爭,歐洲許多國家想要開展科研工作已經越發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和他的合作者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天,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領導的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

英國也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大名鼎鼎的理論物理學家(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德軍

在美國,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多名科學家商議,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牽頭,向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

這就是“曼哈頓計劃”的由來。不過“曼哈頓計劃”於1942年8月才徹底成型。這一計劃動用的人力達到了60萬人,共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共製成了三枚原子彈:小男孩、胖子和瘦子。

我們不難發現,原子彈的研發過程可以說是歷盡艱辛。美國由於本土幾乎不可能受到戰爭威脅,又集中了當時最頂級的科學家隊伍,最終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核國家”。

當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落在了廣島時,日本方面的反應是這樣的: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播協會在東京的總控制中心發現,廣島站突然停止了廣播。他們試圖用另一條電話線重新建立訊號,但是沒有成功。大約20分鐘後,東京鐵路電報中心發現電報同樣停止工作。

從城市16公里內的一些小型鐵路站傳來非官方且混亂的報告來看,廣島可能發生了一次可怕的爆炸。很快,這些報告全部送至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謀總部。

軍事基地多次試圖聯絡廣島的陸軍管制站,但是沒有收到任何迴應。日軍參謀本部十分困惑,因為當時日本並未發生大規模空襲,廣島也沒有儲存足以製造大規模爆炸的彈藥。總部決定派一名年輕軍官立即飛往廣島,調查當地遭受的損害後返回東京,以便從當地的軍民得到確切的訊息。

在出發之前,總部的多數官員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在年輕軍官乘飛機飛行了大約三小時後,當時距離廣島仍有將近160公里,他和飛行員看到了巨大的“蘑菇雲”。當飛機到達市區上空後,他們發現,城市仍在燃燒,濃稠的煙霧幾乎覆蓋了大半個廣島。

在瞭解了廣島被炸燬的“真實面貌”後,一些廣播電臺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幾乎所有活的東西,包括人類和動物都被燒死”。

被炸後的日本廣島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裕仁天皇和他們的政府,依舊不打算接受《波茨坦公告》。首先,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所有人都能看到:日本敗局已定。投降只是早晚的事。

日本人同樣清楚這一點,但他們想要爭取的是“有條件”投降:作為維繫日本民族、至高無上的天皇,應該繼續儲存;日本本土不被佔領,能夠保持獨立;戰犯能由日本方面審理(其實就是逃脫制裁).... 為了達成這些目的,他們喊出了臭名昭著的“一億玉碎”的口號,要用“死亡人數”震懾盟軍。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又寄希望於蘇聯出面調停,遏制美國的進一步行動。畢竟兩個超級大國(尤其是美國)已經將目光著眼於戰後形成的“新秩序”了。 不過,還有一個現在看來十分愚蠢的原因是,日本認為美國只有這一顆原子彈。

裕仁天皇

美國在投放原子彈後的十六個小時內,就對日本做出了通告:先以極為簡略的語言敘述了美國研發原子彈的過程,然後著重描述了原子彈的可怕威力,最後強調,如果日本繼續負隅頑抗,那麼將遭到地球上從未有過的、來自空中的源源不斷的毀滅性打擊!

這就在明白不過了,如果不投降,美國還會有第二顆、第三顆、第四顆... 一直炸到投降為止。

而且,美國在計劃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時,就擬定了廣島、長崎、小倉、京都等多個目標城市。也就是說,美國早就做好了“多扔幾次”的打算。

現在,日本面臨的狀況比他們自己所瞭解的更為悽慘:美軍二十四小時監聽日軍電臺,已經發現日本私下與莫斯科方面的交流,並獲悉,蘇聯的態度將極大程度的左右日本“投向與否”。這也是為什麼杜魯門總統,在原子彈襲擊日本之前便不斷催促斯大林出兵東北的原因。

但日本政府的反應卻大大出乎美國人的意料:首相鈴木要求召開最高領導委員會會議的提議遭到了軍部的強烈反對,最後連內閣會議都沒能召開。這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外人看來,原子彈對日本沒能起到任何威懾作用。

鈴木貫太郎

在廣島被原子彈夷為平地後,美國並沒有留給日本多久的“反應時間”,僅過了三天,長崎,就和廣島一樣變成了“人間地獄”。不過鮮有人知的是,長崎並不是美軍的首選目標。

8月9日,美軍的B-29轟炸機決定將“胖子”扔到小倉,可當天小倉的天氣狀況糟糕,無法進行目視投彈,導致飛機調轉長崎方向,轟炸長崎。

廣島和長崎都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尤其是廣島,有著“陸軍之都”的稱號。三菱重工就建在廣島,日本的毒氣研發基地、工兵做業場、陸軍運輸部都設在廣島。

在全面侵華戰爭中,素有“鋼軍”之稱的第五師團就來自廣島(又稱廣島師團),其指揮官板垣徵四郎更是被判定為“甲級戰犯”。可以說廣島在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中,“出工又出力”,既提供軍工產品,又提供兵源。

長崎則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也是艦船工業的基地。日本大部分軍艦和民用船隻都出自長崎。

一旦長崎被摧毀,日本海軍的力量和航運能力都將遭到極大的削弱。其他被列為攻擊目標的城市,也都是由於它們在經濟、軍事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之所以如此急迫的轟炸日本,是因為美國想要搶在蘇聯出兵之前逼迫日本投降,目的是讓蘇聯在戰後的新秩序(雅爾塔體系)中儘量“少分一杯羹”這才在短短几天內接連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轟炸日本。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蘇聯紅軍於8月9日凌晨越過了邊境線,向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不到一週時間,三十萬關東軍灰飛煙滅。

斯大林

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原子彈的出現讓世人無不驚訝於它爆炸的威力,也讓其他國家意識到:擁有自己的核武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成為“大國”的必備“入場券”之一。

冷戰期間,美蘇展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和太空競賽。兩國囤積的核彈頭數量足以將地球炸個“底朝天”,蘇聯更是造出了“沙皇炸彈”(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三千多倍)這樣“喪心病狂”的核武器。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更是將全人類推到了死亡的邊緣。

好在冷戰已經結束,“鐵幕”已經揭開。在“核威懾”的影響下,“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幾乎被降到了0%。

現在的我們正生活在這種“奇怪”的平衡之中。而我們之所以處在“和平年代”,不是因為這個世界有多太平,而是因為我們的祖國有能力保障我們的“和平”。

日本投降

參考文獻:

《為何選擇了廣島、長崎》吳志榮

《美國為何要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斯拉溫斯基

《中日之間:誤解與錯位》劉檸

28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當德國虎王遭遇美國群狼:美軍對戰派普戰鬥群,殺雞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