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壯士十二同出徵,勝利還鄉獨一人。”

這句詩出自開國少將段德彰寫的一首《念鄉情》。

1932年,紅軍來到江西省于都縣車溪鄉坳背村動員群眾,當時這個只有50戶人家的小村莊,卻有足足12個人參加了紅軍,其中就有段德彰。

1950年,在闊別家鄉18年後,段德彰將軍重新回到家鄉,而當年與他一起參軍的11個老鄉已經先後犧牲,有感於此,段德彰便寫下了這首《念鄉情》。

這次回鄉後,因工作繁忙,段德彰將軍直到1984年,才再次重返家鄉,距離上次回鄉,又過去了34年。

但是,這次回鄉,段德彰沒有想象中的回鄉之喜,反而心情沉重,因為這個將近6萬人的車溪鄉,仍然處於極其貧困落後的困境,甚至都沒有完全通電,這些年來段德彰雖然一直給家鄉寄錢寄物,但終究是杯水車薪。

段德彰非常痛心,親自跑到江西省政府去反映這個情況,在他的努力下,省裡同意撥款10萬元,在於都縣各鄉鎮鋪設電線。

用電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考慮如何帶著鄉親們發家致富。

考慮到于都縣素來是生產柑橘的水果大縣,段德彰就準備雙管齊下,一是在這裡辦一家農藥廠,提高水果的產量和質量;二是培養人才。

那麼,人才從哪裡來呢?自然是教育。

巧合的是,段德彰收到了一位常年旅居海外的段氏宗親的來信,信中說準備設立一項教育基金,用於支援段氏子弟上學。段德彰立即回信,說設立教育基金固然是好事,但要是隻針對段氏子弟,未免太過狹隘,最好是面向全縣。同時,段德彰還自掏腰包,寄去1000元錢,用於籌集教育基金。

沒多久,于都縣便收到了一筆高達10萬港幣的基金款,段德彰也被推選為“段氏教育獎勵基金”名譽會長。得益於此,于都縣的整體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為地方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當然,被譽為“扶貧將軍”的段德彰的光輝事蹟可不止於此,他所幫助的物件也不僅僅是家鄉人民。

1963年11月,東海艦隊管理處的臨時工邱偉中的父母病逝,只剩下兄弟4個相依為命,時任東海艦隊政委的段德彰聽說後,主動承擔起了照顧4個孩子的重任。4個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均由段德彰和年邁的段母負責,即便是智力低下的邱偉萍,同樣得到了悉心照料。這樣的照顧,一直持續了6年,直到這些孩子可以獨立生活。

段德彰在部隊呆了一輩子,儘管工資不菲,但他離休時卻幾乎沒有存款,那麼,他的工資都去了哪裡呢?看看這些捐款吧——

1963年,河北水患,捐款500;

1991年,安徽澇災,捐款1000;

1991年,南方洪水,捐款1500;

1993年,家鄉修橋,捐款1000;

1994年,希望工程,捐款2400;

……

這一筆筆捐款記錄,都是段德彰將軍大愛無疆的見證!

雖然在扶貧救助上如此“大手大腳”,但段德彰對自己和家人卻是非常“摳門兒”。

段德彰將軍一生不抽菸,不喝酒,吃啥都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好養活”。在部隊呆了幾十年,他從來沒有買過一雙皮鞋,腳上穿的,始終都是部隊發的軍用膠鞋,就連僅有的三套便服,也是家裡人做的。

可以說,段德彰對自己的生活,已經到了苛刻的地步。

對自己的孩子,段德彰同樣要求嚴格,他的兒子段黎明學習成績非常優異,被解放軍西安電訊工程學院破格錄取,但由於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學校被迫裁減學生,段德彰便要求兒子主動退出,讓出名額。

段黎明雖然心裡有點不情願,但他也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就主動退了出來。

後來,有關部門幾次想把段黎明安排在東海艦隊中工作,但都被身為東海艦隊政委的段德彰拒絕了,嚴厲地說:“絕不能因為這樣那樣的私情親情,壞了組織的規矩!”

因此,段黎明一直到退休,始終在基層當普通工人,平凡而又偉大。

1999年1月16日,段德彰將軍病逝,很多被他幫助過的人,都自發來給他送行,送行的隊伍排出了幾百米。

44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日本交保護費不易,原為減少海上自衛隊壓力,最終讓海自壓力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