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朝鮮戰爭中,美軍總計投入了54萬人,相比較二戰中的千萬級美軍規模要小的多,因此不少網友說,美軍並未出盡全力等云云,不過這裡其實要考慮到美軍當時的兵力總規模以及戰略重點,就兵力規模和裝備補給投入而言,美軍確實已經盡了能動用的全力了,只是結果還是停留在了起點。
二戰後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朝鮮戰爭中卻兵力不足了
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二戰僅僅結束幾年的時間,美軍在朝鮮戰爭顯得兵力不足,主要有兩點原因:1、美軍在二戰後大量裁撤軍隊,人數規模遠不如二戰那麼大;2、當時美軍的重點在歐洲,作為戰後最強大的兩支軍事力量,蘇聯才是美軍防備的重點,因此有大量美軍駐紮歐洲。
美軍的規模在朝鮮戰爭前大約為170多萬人,因此朝鮮戰爭美軍出兵54萬,已經將近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戰爭過程也並不順利,再加上不斷增大規模的彈藥消耗,如果再擴大美軍的投入規模,美軍當時重點防備的百萬蘇軍,基本就相當於“解綁”了,這是美軍此時更加害怕的事情。
至於有網友說美軍那麼強大,為何不敢用H武器,需要說明的是,1949年時蘇聯也擁有了Y子彈,與美軍實際已經互相制衡,另外,就是剛過了兩天太平日子,朝鮮戰爭畢竟是區域性戰爭,美軍要擴大規模,挑起下一次世界大戰,和一窮二白的我們玩“穿鞋的不怕光腳的”,怕是想多了,當然,不少想擺脫美軍“光環”影響的小夥伴,到是樂見其成。
其實美軍在歷史上兵力規模一直都並不算非常大,在1939年二戰開始時,美軍兵力規模很小,美國對日宣戰前,常備軍力也僅38.74萬人,當時美國的人口可是1.3億,主要是當時戰火遠離美國,民眾參軍熱情不高,直到珍珠港被偷襲之後,羅斯福著名的“國恥演說”,讓人們參軍熱情大增,陸軍迅速擴充到36個師,達168.54萬人,1942年的美軍總規模超過了300萬。
到1945年8月時,美軍比不過李規模達到1050萬的最大峰值,其中,陸軍為830萬人,不過隨著二戰的結束,美軍在隨後短短的三年裡就裁掉了900多萬軍隊,截止1948年底,美軍總規模也就170多萬,直到朝鮮戰爭爆發,美軍才臨時擴招了100萬軍隊,以應對兵力不夠用的問題。
單向探討:強國的兵力規模真的是越大越好麼
對於兵力規模而言,很多網友有個不是很“正確”的觀念,即兵力規模越大越好,就戰爭時段而言,這個想法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和平時段,常備大規模兵力,卻是“窮兵黷武”的表現,簡單的去理解便是,養兵很費錢,美軍千萬級人數規模的軍隊,僅僅是美軍的薪資和待遇,這個數字就基本吃光了美軍的全部軍費開支。
而在二戰後的相對和平時段,美軍的兵力規模雖然不足兩百萬,但是有一點是被忽視的,大量削減人數的是當時的美國陸軍,而美國海軍憑藉二戰中成長為第一大海軍力量,仍然牢牢掌握著制海權,對比當時絕大多數國家,都依舊有著兵力規模優勢,同時也有裝備優勢。
另外一點就是,美軍的戰爭潛力,也就是在現代經常會提到的:“一旦發生戰爭,可以動員多少兵力”,在這一點上,美國的人口基數龐大,且國內並沒有像二戰中的法國或者蘇聯那樣受到重創,配合上強大的工業能力,恢復百萬級的兵力規模,常備和快速製造相應的武器裝備,還是相對輕鬆的。
同時,各國在二戰後,都需要將大量的青年勞動力迴流到社會崗位中去,以恢復經濟的正常發展和良性迴圈,因此當時的蘇軍等都進行了大量的裁員。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關於美軍常見的錯誤理解
有網友說,美軍的兵役制和韓國一樣,滿18歲必須服兵役,和韓國軍隊相似,不過這理解有些錯誤,這種說法說的是“選徵兵”制:即在美國的男子,在18歲生日後5天內,必須要到所在地的徵兵委員會登記,隨後以“抽籤”的方式對符合服役條件的人進行選徵兵。
不過這種方法在1973年廢除了(1942-1972),已經改為募兵制為主,即17至21歲的青年到募兵站登記參軍,然後美軍在根據標準遴選,選擇合適的新兵,其中募兵站每月招募一次,之前有位美國“有志青年”,多次申請沒能選上,還在徵兵處把槍怒射來著。
近年來美國民眾參軍熱情一直不高,因此美軍兵力規模當前雖然不大,但是3.3億人口中,得到足夠的新兵還是比較費勁,為此美軍也不得不放寬了不少標準,也對女兵開放了戰鬥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