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艘破冰船趕赴南極進行規模最大的第36次極地考察。10月22日,“雪龍”號離開了上海。早前一週,“雪龍-2”號已經出發,執行其首次南極科考。據俄羅斯著名極地專家、南北極科研所長期規劃和投資專案處處長維切斯拉夫·馬爾吉亞諾夫介紹,“雪龍-2”號的能力要比南極強國所有船隻都要優越。
可以期待,考察船將於11月末在南極“中山站”匯合。該站是中國兩個常年站點之一。中山站距俄羅斯南極“進步站”不遠。“雪龍”號還將訪問羅斯海特拉諾瓦灣(Terra Nova)恩科斯堡島(Inexpressible Island) (又名難言島),參與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工作。該站預計2022年開始執行。“乘坐一艘船舶,很難做到一次訪問兩個常年站和一個正在建設中的站點,它們之間的距離太大了。中國兩艘極地船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此類問題。長時間裡,俄羅斯極地專家們無法在一次考察中訪問太平洋區域的站點,南極太大了。因此,俄羅斯今年極地考察也是兩艘船。‘特廖什尼克夫院士’號破冰船將訪問西南極,1月份的時候,‘費多羅夫院士’號將進入東南極。” 維切斯拉夫·馬爾吉亞諾夫向衛星通訊社介紹道。
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研究員張俠向衛星通訊社介紹,兩艘破冰船參加科考,可大大增加中國極地專家們科考使命的能力。
他說:“‘雪龍2’號破冰船的冰區作業能力和海洋調查能力都強於‘雪龍’號,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極地海洋調查時間和作業區域,考察一些之前沒有能力前往的地方。其次, ‘雪龍2’號是名副其實的科考船,運輸只是它的輔助功能。而‘雪龍’號則恰恰相反,其科考功能較弱,是一條以運輸物資為主要功能的船隻。因此‘雪龍’號和‘雪龍2’號能夠在功能上實現互補,各司其職,極大地延長科考人員的海洋調查時間,有效地開展南極海上運輸、對考察站的物資補給和海洋調查等任務。像之前‘雪龍’號既要完成運輸任務,又要完成考察任務,那麼就不得不把兩項功能的使用時間都縮短。而且‘雪龍’號外出執行一次任務,考察隊員將在海上滯留很長一段時間,即使是隻負責陸上考察的人員也不得不隨之停留在海上。所以‘雙龍探極’對提高考察效率頗有助益。實際上一些國家像俄羅斯早已開始採用這種模式,美國的南極考察更是多達四五艘船,功能劃分更為詳細。那麼目前中國的‘雪龍2’號剛剛投入使用,關於一些具體的執行模式,我想未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去探索。”
大約一年前,中國《科技日報》曾援引訊息靈通訊息渠道,對中國幾年後在南極建設固定運營機場進行了報道。文章寫道,中國首條起降跑道距“中山站”28公里。維切斯拉夫·馬爾吉亞諾夫從中國同行處確認有此計劃安排。他說:“我知道,他們想從中國直接用重型飛機飛到那裡。暫時還沒有這樣的跑道。南極國家共同體報告中指出,暫時還沒有類似的跑道。我們的跑道不是全年的,我們只在南極季做準備。中國極地專家們正在使用,跑道設在‘進步站’,距‘中山站’一公里。”
據俄羅斯專家介紹,中國極地專家已經第三年將自己的極地飛機定位在俄羅斯南極“進步站”機場。他同時確認,中國專家已對幾個地方進行測試,看能否做降落地點。也尋求過俄羅斯專家的幫助,看是否有適合建機場的冰區。“據我了解,去年之前,還未找到此類區域。但既然計劃已經宣佈,說明專案正得到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