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朝鮮戰爭前期,北朝鮮軍隊節節勝利,不僅攻克了漢城,還佔領了南韓除釜山外的絕大部分領土。朝鮮人民軍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統治方面還面臨許多難題,比如韓國政府負隅頑抗,沒有投降;美國已經決定登陸半島並干涉戰爭;韓國軍隊依然在反抗並且被統治的後方不時爆發起義等等。

所以這種情況下,朝鮮平壤政府不僅決定從國內支援前線,還決定就地取材,徵召韓國當地適齡人民上戰場。被徵召的韓國人,除了直接上前線外,部分人進行後勤、醫療、運輸等輔助工作。

朝鮮前線部隊兵員缺乏

朝鮮人民軍進攻南韓時勢如破竹,但也承受了較大的兵力損失。到了戰爭後期,韓國軍隊的反抗越來越激烈,戰事非常膠著,並且朝鮮軍隊還要面臨美國飛機的轟炸,所以戰鬥減員非常嚴重。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跨過三八線進入南韓的將近13萬軍人,到了1950年7月份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一半。而此時,韓國透過強拉壯丁、組建預備隊等方式,在人數上已經佔有優勢。如果再加上登陸美軍的話,朝鮮在南方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

戰爭爆發前,朝韓兩國在人力資源上就有很大差別。朝鮮位於半島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和俄羅斯接壤的地區更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所以人口相對較少,有一千萬左右。並且位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朝鮮,在建國後也開始進行土改,所以又導致大量資本家以及相關人士逃亡南方。而韓國是傳統的農業區,人口相對密集,人數在兩千萬左右。

所以在朝鮮本國兵員不足而韓國人力資源豐富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徵召韓國人民就在所難免了。

韓國人民的反應

當時朝鮮半島左翼思潮流行,韓國的左派雖然經過韓國李承晚政府以及美國的瘋狂清洗,都依然有大量人在地下活動。所以朝鮮動員韓國人的最初期,當時的文化界進步人士、地下黨、青年學生、缺乏土地的貧困百姓等等紛紛主動加入其中。

朝鮮處於對當時局面的估計,只吸納了一萬多人進部隊,並將年齡限制在18-25歲。總之,這批人年輕力健、學習速度快,能儘快地融入戰爭生活,屬於社會精英群體。

之後朝鮮人民軍在7月3日又有過一次動員,數量在17000人左右,以當時的院校學生為主,其中包含近萬女性。這批人經過短暫的軍事訓練後就被派往戰場,當然由於他們戰鬥經驗不足,所以大部分只能擔任後方警備、運輸、醫療等工作。大部分女兵都被編進衛生系統。

但戰爭是殘酷的,戰場上不可能沒有犧牲。隨著戰事繼續,朝鮮軍隊在前線損失慘重,即使徵召了大批韓國人補充軍隊,但依然捉襟見肘。所以朝鮮人民軍只能不斷增大徵召的頻率,方式也由以前的主動報名,轉為半強迫性質、全員徵召等等,年齡上限也擴大到35歲。韓國人入伍的熱情大大消減,並且不少人以各種方式開始逃避強制徵召。

到了8月底的時候,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已經大部分都是韓國人。這些士兵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很多韓國士兵在戰鬥失敗後,不是脫下軍裝回家務農就是躲進流亡的難民中。

南北分離

上文講到,朝鮮軍隊中有數量眾多的韓國人。在中國軍隊進入朝鮮抗美援朝前,朝鮮政府一方面對韓國人的戰鬥以存疑,另一方面也擔心這批人被韓國策反,所以將大批韓國人士兵送往後方以及中國進行軍事訓練,一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戰役才加入戰場。

這些韓國人毫無疑問是真正的愛國者,他們相信國家能夠統一,也願意為此拋頭顱灑熱血。但由於美軍的悍然干涉,讓朝鮮統一半島的計劃落空,最後不得不南北分治。

這些韓國士兵被留在了朝鮮,與家人分隔幾十年。雖然後來隨著南北關係緩和,有部分人可以回到南方探望親屬,但大部分人已經去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對於中、朝、韓、美等朝鮮戰爭主要參戰國來講,朝鮮戰爭的意義不同。這場戰爭中,韓國和朝鮮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輸家,雙方既沒能完成國家統一,而發生在國土上的戰爭也將數年間積累的財富付之一炬。無論是被朝鮮徵召的韓國人,還是雙方各自的本國軍隊,都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壯烈。

24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99歲抗戰老兵,17歲上戰場坦克碾壓下倖存,勝利後送7個兒孫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