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鐵原平原西北十公里的地方有一處高地,因為特別像一匹臥著的馬,因而得名白馬山,也叫做394.8高地。在朝鮮戰爭期間,白馬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東俯瞰鐵原平原,向南是經高臺山和寶蓋嶺通往漢城的"聯合國軍"軍事補給線,如果佔據白馬山,"聯合國軍"的這條補給線就廢了,都整個朝鮮戰場都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能夠一戰定乾坤,志司讓志願軍王牌之一的38軍負責攻打白馬山。38軍事四野主力,四野的王牌軍,第一批進入朝鮮,在第二次戰役中,搶佔龍源裡,為整個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彭老總在給國內報告戰況時曾說:
"這次的戰役能取得偉大的勝利,很大原因是得益於三十八軍的勇猛發揮,三十八軍萬歲!"
彭老總的一句"三十八軍萬歲"直接讓38軍有了萬歲軍的稱號。因為白馬山的重要性,志司讓38軍攻打,38軍也不敢放鬆,從軍長江擁輝到普通士兵,都緊急備戰著,準備參戰的和後續投入的所有部隊一萬多人,緊鑼密鼓地準備了一個多月,就是為了能夠一舉攻下白馬山。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一個讓所有人不知所措的訊息傳了出來,準備打頭陣的38軍第114師340團7連出現了叛徒,而這個叛徒還是戰前數次請命上前線的人。這個人就是七連的文化教員谷中蛟,這個人是典型的投機派,平常就喜歡耍小聰明,討好領導,這次全軍準備白馬山戰役,他也想露個臉,就寫了好幾份請戰書,本來他以為上面不同意他的請願,不會讓一個文員上戰場,可是上面為了不打擊他的積極性,就同意了他的請願。
谷中蛟寫請願書,完全是想討個好名聲,他一點兒也不想上戰場,得知自己的請願書被同意了,他就有了反叛之心,他怕死,他不想成為突擊隊的一員。就這樣,他帶著38軍的部署內容,投降了駐守白馬山的韓9師,成為了38軍的叛徒。反叛之後,谷中蛟將38軍的部署賣了個一乾二淨,志願軍一個多月的準備全被敵軍知曉了。
谷中蛟叛逃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江擁輝的耳朵裡,這一刻,江擁輝也迷茫了,一個多月的準備,本來是一場萬無一失的戰鬥,現在完全沒有把握了。江擁輝面臨的無非是兩個問題,打還是不打,打的話,該什麼時候打。可是這個決定權並不在他的手上,這不是一次區域性戰爭,而是全線戰鬥。
白馬山在秋季攻勢中,被"聯合國軍"在42軍手中奪走,42軍曾進行過反攻,卻吃了大虧,僅傷敵三十多人,自己卻傷亡423人。美軍在白馬山構築了極為堅固的工事,坑道、地堡群一樣不少,這裡幾乎成為了志司的一塊心病。38軍和42軍換防之後,志司就是想憑藉38軍這頭猛虎,拿下白馬山,所以這次對白馬山的戰鬥,是勢在必行的,是第二階段反擊作戰的一部分,決定權不在江擁輝手上。
江擁輝還沒有做出決定,志司的命令已經來了,第二階段反擊作戰在1952年10月6日開始,這是志司的戰略行動,不可能因為一個人的反叛而停止,江擁輝只能硬上。
10月6號傍晚,38軍準時發動了進攻,114師第340團的六個連打頭陣,這六個連遭到了猛烈的火力壓制,韓軍已經透過谷中蛟得知了志願軍的部署,並做了相應的調整,美國的炮兵對進攻的六個連進行了猛烈的壓制,志願軍雖然戰前也調集了炮兵部隊,但比起美軍,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整整一夜,我軍面臨的是已經準備韓軍和源源不斷的炮火壓制,傷亡慘重。
隨後志願軍38軍又投入了342團,白馬山陣地槍聲與炮火一直沒有停過,美軍為了配合韓軍作戰,還派出了空中部隊,對我軍進行空襲,戰前的部署全都失去了作用,白馬山只能透過人命來填了。10月8日,334團又投入了戰場,從這一刻開始,白馬山38軍已經投入了三個團了。334團是38軍主力團,僅半天時間,就拿下了白馬山山頂,交由342團防守。
可是"聯合國軍"並沒有放棄白馬山,無數的炮彈開始落在342團的頭頂,韓軍發起了衝鋒,在強大的火力攻勢下,342團損失慘重,白馬山高地易手,342團被打了下來。隨後拉鋸戰繼續,白馬山幾度易手,38軍前前後後有5個團的兵力參與了白馬山戰役,最後逼得美軍3師加入了白馬山戰鬥,為了不再增加無用的損耗,江擁輝選擇了撤軍。
戰後經過統計,白馬山一戰,美軍使用火炮炮彈達到了18.5萬枚,出動轟炸機749架次,而志願軍只發射了五萬五千多發炮彈,不到美軍的三分之一。這一戰的傷亡資料中韓雙方並不統一,志願軍報告自身傷亡6700人,投入總兵力為一萬五千餘人,韓軍傷亡9400餘人。韓方給出的資料是自身傷亡3422人,志願軍戰死8234人,總傷亡14332人。
兩方給出的資料都不是很公正,志願軍是攻方,且作戰部署被韓軍得知,能夠讓韓軍傷亡多過志願軍,可能性不大,而志願軍總投入兵力一萬五千多人,不可能有14332人傷亡,資料太過離譜。
筆者觀點:綜合雙方給出的資料,志願軍傷亡應該在一萬人左右,戰場是韓軍打掃的,戰死以及被俘的人數在六千左右也就是志願軍報告的資料,其餘人應該只是受傷,仍然在軍中。韓軍傷亡應該是志願軍所報資料的一半,抗美援朝時期,報告殲敵數量時,通常會選擇多報一些,鼓舞士氣,也是一種戰略。
很多人說江擁輝在得知作戰部署被洩露之後,再攻打白馬山是不理智的,但當時沒有別的辦法,志司看的不是白馬山這一個地方,看的是全域性,志司給38軍的任務是佔據白馬山,殲敵五千。這個條件中,具有長期戰略目的的是佔據白馬山。而對於當時的戰局來說,白馬山戰役還有牽制敵軍的作用,白馬山戰役一旦打響,就會危及通往漢城的補給線,同時牽制白馬山的敵軍,讓其無法影響其它地方的戰局。如果白馬山因為部署洩露而不打,敵軍就可以支援周邊戰局,而38軍真的就成看客了,所以白馬山不管江擁輝願意不願意,他都要打,即使不能佔據白馬山,也不能讓敵軍去支援其它地方。
戰爭就是如此,有時候就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拿不下白馬山,影響未來佈局,而不打白馬山,影響的是當下戰局,孰輕孰重,自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