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上圖)配備50毫米口徑長身管主炮的Ⅲ號J型坦克
1943年2月28日,希特勒任命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為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自1941年12月被解職後,一直在“軍官預備役”賦閒,現在希特勒需要他的組織天賦來為東線精疲力竭的裝甲部隊恢復元氣。然而,西線和北非的戰事早已讓希特勒焦頭爛額了。
西線的裝甲部署
第三帝國有四分之三的裝甲力量部署在東線,只有少量的機動部隊部署在西線。由於陸軍司令部沒有戰略預備隊——這一點與紅軍不同,它能用來應付緊急情況的裝甲後備力量要麼是正在西線重建的精疲力竭的老部隊,要麼是還在訓練、缺乏經驗的新部隊。德軍沒有齊裝滿員、做好戰鬥準備的裝甲單位坐鎮預備隊—他們所有的家當都已經上了前線。在德國本土,位於明斯特的裝甲部隊第一學校和溫斯多夫的第二學校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軍官和軍士,以及用於訓練的坦克,組建作戰部隊時本不應該從這裡抽水,但這一規則在1943年末也被打破了。每個裝甲師原本還保留了一個在本土軍區用於訓練替補人員的補充裝甲營,但到了戰爭後期,這些單位也會作為應急作戰單位上陣。
1942年年底以前,希特勒都可以不在西歐部署裝甲師,因為盟軍入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整個1942年,法國都是一個後方訓練區,東線被打殘的裝甲部隊可以在這裡休整約6個月,然後重返戰場。在休整期間,這些部隊不需要保持戰鬥力以隨時待命,因此其車輛被送去倉庫保養,人員則輪流休假。相對於強化訓練或海岸防衛任務,在法國休整的裝甲兵對葡萄酒、女人和曬太陽更感興趣。
然而,當1942年8月英軍在迪耶普發動突襲後,情況開始有所變化。在這次戰鬥中,有不到一個營的“丘吉爾”坦克登陸。儘管這次失敗代價高昂,但迪耶普的突襲表明,盟軍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發動更大規模的兩棲裝甲登陸。1942年11月,盟軍在北非的“火炬”行動更是增加了這種危機感,希特勒不得不派遣至少幾個裝甲師去保護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1942年12月,第1裝甲師從勒熱夫撤回,先被派往法國,1943年5月又被派往希臘海岸駐守5個月。整個1943年,盟軍登陸的威脅都在不斷增加,於是希特勒下令在西歐建立裝甲預備隊以防不測。
為了執行希特勒的命令,1943年7月至8月,後備軍簡單收羅了幾個裝甲補充營和其他一些訓練單位,將他們拼湊成3個後備裝甲師:第155、第179後備裝甲師駐法國,第233後備裝甲師駐丹麥。這些師將繼續訓練替補人員,但也肩負防備盟軍登陸的責任。儘管第155師有60輛老舊的Ⅲ號和Ⅳ號坦克,但這些後備師都沒有很強的作戰能力,還把東線用於訓練的寶貴資源抽走了。
除了後備裝甲師,1942年,陸軍司令部還著手想要組建2個新的裝甲師。但這項工作不受重視,進度非常緩慢。在比利時,德軍建立了第26裝甲師,它是以第23步兵師和第202裝甲團殘部為基礎組建的,直到1943年中期才完成裝備和訓練。出於對盟軍在挪威登陸的偏執恐懼,希特勒在奧斯陸建立了第25裝甲師,它由幾支當地駐軍和一個裝備了繳獲的法國坦克的裝甲營拼湊而成。1943年中期以前,其不過相當於一個旅級作戰單位。直至1943年9月,第25裝甲師才接近滿員,並轉移到法國。在斯大林格勒,第14、第16和第24裝甲師尚未覆滅,希特勒就已經下令陸軍司令部撥出資源重建這些師,到1943年春,這一方案讓更多的人員和裝備離開了東線。古德里安強烈反對組建這些新裝甲師,因為這剝奪了他恢復東線裝甲師元氣的資源,但他的意見被否決了。
北非:增援失利
俄羅斯歷史學家總是試圖淡化西方盟國在擊敗德國中所起的作用—特別是英美在北非的戰役,並且批評盟軍遲遲沒有開闢第二戰場以分散德國的資源。事實上,北非這一次要戰場吸引了大量的德國增援部隊,使其無法派往蘇聯。德國有限的裝甲補充陷入了這個泥潭,而東線的需求還要比這個大得多。埃爾溫·隆美爾元帥的德國非洲軍擁有第15和第21裝甲師,1942年11月,非洲軍在阿拉曼被英軍擊敗,1943年1月完全敗退到利比亞。隨著盟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軸心國在北非的根基已岌岌可危。隆美爾建議將麾下老兵撤回歐洲大陸,在那裡他們可以重新裝備,併為西歐提供強大的機動後備力量。
(上圖)攝於1942年夏,隆美爾正信心滿滿地想象著將英軍逐出埃及和中東的前景。
然而,希特勒做了一項愚蠢的戰略決定,不僅拒絕從非洲撤退,還向非洲派去了強大的裝甲增援部隊,包括經過整編的第10裝甲師和新組建的第501重灌甲營。它們被運往突尼西亞,增援隆美爾敗退下來的部隊。雖然這一決定將已不可避免的敗局推遲了5個月,但希特勒在東線裝甲師已經殘破不堪時,還向北非派去300多輛坦克(包括31輛“虎”式坦克),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如果這些部隊被派往東線,那麼1943年2月曼施泰因在哈爾科夫發起“反手一擊”行動的力量將可增加幾乎一倍。古德里安反對將這些裝甲力量分散到北非,尤其是“虎”式坦克,但他的意見未被採納。1943年5月,所有這些被派往北非的增援部隊都灰飛煙滅,德國損失了3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擲彈兵師,恢復這些損失還得佔用新的資源。和斯大林格勒一樣,德國在北非損失了100%的裝備,只有少量的裝甲部隊人員被空運撤離。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