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部隊經過一路轉戰後抵達井岡山,同先前到達這裡的由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井岡山會師後,南昌起義部隊、湘南起義部隊、秋收起義部隊統一改編為紅軍。

為了體現紅軍這個為工農革命的新軍隊同軍閥掌控的舊軍隊之間的區別,毛澤東同朱德商議後,決定依照“官兵平等”的原則,取消軍銜制。

此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黨中央基於共同抗戰的新形勢,決定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並在八路軍中實行軍銜制。

1939年5月30日,八路軍總部頒發訓令,規定全軍幹部都要授銜,八路軍的軍銜制正式開始實施。

同年,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被授予中將軍銜。

八路軍實行軍銜制的過程中有一個小插曲,周恩來為了方便負責接受紅十字會捐助八路軍藥品的德國人王安娜的工作,授予其八路軍少校軍銜,王安娜因而成為了歷史上首位被授予我軍軍銜的外國女性。

1940年10月19日,皖南事變爆發,國民黨撕開了“消極抗日”的偽裝,暴露出“積極反共”的真面目,使我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42年4月24日,黨中央決定暫停八路軍授銜工作,僅出於工作需要,給八路軍駐國統區各辦事處人員授銜。

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進入我國東北進攻日本關東軍,為了便於協調我黨在東北的抗日武裝同蘇聯紅軍聯合對日本關東軍作戰,毛澤東釋出命令,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中將軍銜, 伍修權少將軍銜,段子俊、莫春和上校軍銜。

此次授銜屬於臨時性質,物件僅限於同蘇聯紅軍接觸的部分人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黨中央為了避免國家再度陷入戰爭,決定同國民黨成立聯合政府。

1946年1月10日,“停戰協議”簽訂後,黨中央決定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各級幹部執行“將、校、尉的正規制度”,後來隨著國民黨全面發動內戰,此次授銜擱淺。

1946年,國民黨全面發動內戰後,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我黨掌握的部隊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

隨著解放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黨中央將全國解放後解放軍的正規化建設提上了議程。

194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可能性。

1950年,國慶節前,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總幹部部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在解放軍中實行軍銜制。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

正是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暴露出了我軍在正規化建設方面的欠缺:志願軍是從一野、二野、三野、四野中抽調部隊組建的,許多具體制度不一樣;志願軍與美軍談判時,由於沒有軍銜,導致人員軍銜對等上產生了許多不便。

1952年4月,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因病回國後,毛澤東主席令其直接負責解放軍包括軍銜制在內的正規化建設。

1952年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們共同決定從1954年起解放軍全軍實行徵兵制、薪金制、軍銜制、勳章獎章制。

有了老一輩革命家們的定調,解放軍軍銜制的實行步入了快車道。

1952年底,在彭德懷的主持下,總政治部、總後勤部、軍務部和蘇聯顧問研究後拿出瞭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第一個方案。

這一方案基本上照搬了蘇聯的軍銜制,分為6等20級:

1、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

2、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

3、上校、中校、少校;

4、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5、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6、上等兵、列兵。

由於這一方案並不符合我人民解放軍的具體情況,所以並未實行。

在制定軍銜制方案期間,彭德懷對於解放軍實行軍銜制一度陷入了猶豫:軍銜制是否會影響軍隊上下級之間的政治平等以及軍民關係?

1953底,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分析,彭德懷在提交給毛澤東主席的報告中給軍銜制下了定論:軍銜主要是確定每一個軍人在佇列中的地位和職權,以便按職責條令的規定,履行職權;同時又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以鼓勵其在軍隊中的工作和上進心。

同年底,在考慮了我軍的具體情況後,解放軍軍銜制的第二個方案出臺,分為6等21級:

1、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

2、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3、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4、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5、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6、上等兵、列兵。

由於這一方案僅僅是對第一個方案的微調,所以也未實施。

此後,在結合我軍具體情況、並且經過認真論證,最終於1955年初拿出瞭解放軍軍銜制的第三個方案。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釋出《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提出以“德、才、資及貢獻”為解放軍各級幹部的軍銜評定標準。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確定瞭解放軍軍銜制的第三個方案為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正式方案,此方案分為6等19級:

1、大元帥、元帥;

2、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3、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4、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5、上士、中士、下士;

6、上等兵、列兵。

隨即,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具體工作開始。

然而,解放軍首次授銜前夕,軍銜評定過程中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在得知自己被評定為低中將一級的少將軍銜時滿腹牢騷的情況,在解放軍首次授銜前夕是真實存在的。

雖然當時的大部分解放軍幹部都對軍銜的評定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援,但也有少部分人像李雲龍那樣滿腹牢騷,覺得同樣是幹革命,誰的貢獻都不少,憑什麼自己的軍銜被定的低。

有一位紅軍時期就參軍的老幹部,得知自己被評定為少將軍銜時,十分生氣。

有的幹部在得知自己的軍銜比一同參軍的戰友低時,十分害怕回家被老婆說。

對於軍銜評定中的這些問題,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很是坦然,比如朱德就曾經笑談:“肩上少一顆豆,臉上無光嘛!同一時間當兵,誰也沒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說哩”!

笑談歸笑談,問題還是要解決的。

其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們十分清楚,少部分解放軍幹部對評定軍銜滿腹牢騷並非是為了名利,而是因為軍人的榮譽心,所以,在評定軍銜時,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將帥風骨。

相比於少部分因軍銜低而滿腹牢騷的幹部,更多人卻請求降銜。

1955年5月,剛製作出來的大元帥服被掛在中南海的一個臨時展廳裡展覽。

神氣、威武的大元帥服很快就吸引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前來參觀,但是,當週恩來、彭德懷等人提出給毛澤東主席授予大元帥軍銜時,毛澤東卻說:“這個大元帥我不能要”。

其實,按照毛澤東為革命做出的貢獻,他的大元帥軍銜當之無愧,可他硬是出於大局考慮,堅決不要大元帥軍銜。

毛澤東主席帶頭後,原本被評定為元帥軍銜的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也放棄了元帥軍銜。

接著,同樣被評定為元帥軍銜的粟裕、羅榮桓、徐向前紛紛請求降銜。

羅榮桓的理由是“自己參加革命較晚,對革命貢獻不大”。

徐向前的理由是“我們是倖存者,許多戰友犧牲了。如果他們不犧牲,元帥、將軍應該是他們的”。

接著,主持將官等級軍銜評定的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為了使評銜工作做到公平合理、評出團結、鼓舞士氣,堅決請求將自己的上將軍銜降為中將軍銜。

儘管彭德懷、羅榮桓多次找他談話,請他接受上將軍銜,儘管周恩來親自找他做工作,他仍然堅持己見,最終,周恩來被他打動了,同意他的軍銜由上將降為中將。

接著,時任裝甲兵司令兼政治委員的許光達,得知自己被評定為大將軍銜後,寢食不安,幾經考慮,寫了降銜申請,懇請毛澤東主席將自己的大將軍銜降為上將軍銜。

對此,毛澤東主席讚歎:“這是一面鏡子,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 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毛澤東不要大元帥軍銜、周恩來等人拒絕元帥軍銜、羅榮桓和徐向前等人紛紛請求降銜後,解放軍的軍銜評定工作在幾個月內順利完成。

1955年9月27日,解放軍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內隆重舉行,解放軍如虎添翼。

解放軍首次授銜前夕,每一個人的軍銜都是經過認真研究、反覆論證後才評定的,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當之無愧,之所以會出現粟裕、羅榮桓、徐向前、徐立清、許光達等人紛紛請求降銜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們始終都在堅守“為工農而革命、為建立新中國而奮鬥、為中華之崛起而奉獻,不求功、不爭名、不為利,默默犧牲奉獻”的初心。

正是由於老一輩革命家們對這一初心的始終堅守,我黨我軍才能不斷髮展壯大、才能從井岡山走向北京、才能從南昌走向全中國。

14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猛禽”F-22比第三代戰機速度慢得多,為何成為四代機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