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戰役前,七十四師位置突出,粟裕精於計算,其先打七十師未嘗不可,但是原山東部認為打魯南是他們地盤,而兩淮是原粟裕地盤,打下兩淮等於山東出力幫粟裕收復失地不值得,故堅持打魯南。
國軍的優良傳統就是:戰事不利轉進如風,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再加上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的大力支援與配合,我軍不勝利都困難!
殲滅26師及第一快速縱隊的戰鬥剛結束,粟裕就趕赴現場察看。只見坦克、大炮和汽車漫山遍野、橫七豎八地停在那裡,各種槍支、彈藥以及通訊、工兵器材累積成堆,美國造的生活用具、食品、藥物、被服遍地皆是,華野無奈把一個師全換裝美械裝備。
魯南戰役開創瞭解放戰爭開打以來,我軍殲滅敵人數量的記錄,並且俘獲大量坦克,汽車,火炮,我軍的力量進一步壯大,敢於正面攻堅,新的解放戰士補充到我軍中來,並迅速轉化為戰鬥力。可以說,為以後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打下了“火力基礎”。
為什麼說一代名將戰神粟裕大將是我軍現代大兵團作戰之父,就是有效利用重武器和建立特種縱隊的創舉。攻打黃維兵團就是果斷再抽調三個縱隊去增援中野,其中就是特種縱隊。總共五個縱隊才把黃維兵團殲滅。
粟裕大將是我軍最重視技術兵種、最重視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的將帥之一。加之他打大仗多,繳獲多,可以說他麾下的部隊在武器裝備方面一直保持較高水平,甚至領先於全軍其他各個部隊。
魯南戰役結束後,陳毅元帥還寫了首詩,以此來紀念這場大捷: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固守待援是解放戰爭國軍輸的一個最重要原因之一,進攻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最後弄的顧此失彼,左右不能兼顧。而山東野戰軍關鍵時刻還放棄瞭解放區首府臨沂,粟裕也率軍放棄江蘇大片根據地,不斷尋找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殲敵。74師被殲就是典型的案例。
國軍的各個派系大大小小的所謂“將領”,有很多出國留洋,他們很多自稱學習見識了各國戰法。但實際上估計也都是那種半遊玩、半簽到形式的所謂速成班,恐怕連半吊子都算不上。他們張口閉口唸叨的戰法,遠不如趁機搞點洋軍火來得實在。這些人倒也明知,索性已然半句知識點也沒記住,那就不記了,反正也不會用。倒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曾文正公戰術得心應手:即所謂“結硬寨,打呆仗”。此法又操作簡單,還不費精力,何樂而不為呢?縱觀國軍大小派系將領,甭管他們在什麼地方學習過什麼戰術。也無論他們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大部分能施展出來的,也算行之有效的,就是這套“結硬寨,打呆仗”。這些部隊唯一的區別,就是看洋軍火配置如何,配置高,就是“王牌”部隊,配置低,就是“雜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