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一度瀰漫全世界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在東亞朝鮮半島上,卻似乎並沒有迎來自己的新生:日本人走了,但又來了蘇聯和美國,雖然當時名義上叫做 "託管"。
南韓士兵(影視)
而當時朝鮮半島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但其實已經被一分為二,南北兩方在蘇美這兩個大佬的幫助下,南方單方面建立政權(韓國宣佈建國比朝鮮早),北方宣佈建立了朝鮮。而這兩邊誰都不服誰,因此在1950年前,雙方軍事力量其實已經爆發了無數次武裝衝突。
最後到了1950年,雙方不再小打小鬧了,朝鮮戰爭大規模爆發。至於到底是誰先開的第一槍,雙方一直是爭論不下,已經成為了一筆爛賬。因為這要面臨一個兩難辯證:如果無論戰鬥規模大小,誰先開火就是誰先動手!那就是南韓先動手。
驚慌的南韓士兵(影視)
而如果要說大規模進攻就是誰先動手,那就是北朝鮮。不過,確實南韓武裝挑釁在先,1949年蘇軍撤出朝鮮後,韓國軍隊就不停地在三八線挑釁,而且每次都是韓國軍隊先開火,所以非要說是“北朝鮮先進攻”確實也有失公平。
而開戰後,朝鮮人民軍戰鬥力讓世界刮目相看: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人民軍就已佔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一度將美韓聯軍逼到了釜山港。如果不是麥克阿瑟帶著所謂“聯合國軍”從仁川登陸,美軍開始全面介入朝鮮戰爭,估計朝鮮戰爭早就結束了。
傲視半島(影視)
人民軍為何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其實朝鮮人民軍從建軍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蘇軍、日軍以及解放軍的影響,可以說是三者的混合體。朝鮮半島南北分立時,在我國和蘇聯的支援下,北朝鮮得以迅速建立起一支完備的人民軍武裝力量。
霸氣的眼神(影視)
而當時,解放軍有一些成建制的朝鮮部隊,比如抗戰中我軍著名的朝鮮義勇軍,他們有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多年的戰爭經驗,他們返朝後也都成了人民軍實戰經驗豐富的基層骨幹。而且這些成建制的解放軍朝鮮籍部隊編入人民軍,甚至不需要再整編,只要改個番號就行。
朝鮮戰爭初期,原解放軍這些部隊無疑成了人民軍的主力王牌,憑藉多年戰場上歷練出來的戰術和經驗,打得南韓軍隊毫無還手之力。當時人民軍中一共有七支部隊被授予“近衛”稱號,其中就有四支來自於原解放軍朝鮮籍部隊。
潰退的南韓士兵(影視)
人民軍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在烏山重創美軍先頭部隊史密斯特遣隊,也創下朝鮮戰場首次打敗美軍的紀錄!而這支部隊其實就是由原解放軍47軍轄下朝鮮族官兵組成。
但開戰時朝鮮人民軍總兵力也就十三萬人,其中原解放軍朝鮮師轉過來的也就四萬多人,雖是精兵,但數量還是不足。特別是在戰爭中後期,經歷過無數苦戰中的不斷消耗,而補充上來的新兵,當然和這些骨幹老兵沒法比,從而導致人民軍戰鬥力大不如前。
日式武器看不上,崇尚全蘇械化!除了兵源方面外,那就是武裝裝備了。當時蘇聯是大力支援北朝鮮武器裝備,從槍支、火炮,到軍用卡車,坦克飛機是應有盡有,如北朝鮮就曾用40噸稀有金屬從蘇聯換回150輛T-34/85坦克和幾個師的裝備。
奪路而逃(影視)
另外朝鮮半島以前就是日軍長期苦心經營的後方基地,日本戰敗後在朝鮮也遺留下眾多日軍武器裝備和物資。但朝鮮人民軍好像根本看不上眼,他們從一開始就喜歡全蘇械化的道路。
而那些日軍留下的裝備物資,除了大部分支援給了當時解放戰爭中的東北民主聯軍外,只留了少部分給朝鮮的二線警備部隊作為訓練使用。
其實除了兵源以外,和許多人想象的剛好相反,解放軍對朝鮮人民軍的影響其實遠不及蘇軍,甚至還不及殖民者日軍。比如說,雖然編制體制是蘇式的,但各級編制的稱謂卻是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等典型的日式稱謂。
但當時朝鮮人民軍畢竟是由蘇聯顧問一手組建訓練出來的,人民軍也預設將全盤蘇化作為建軍方向,而朝鮮人民軍的編制、裝備、訓練及戰術基本上都是前蘇聯模式,條令是翻譯的蘇軍條令,部隊也特別重視政治教育。
向戰俘做思想工作(影視)
也可能是因為受蘇聯的影響太大,朝鮮人民軍士兵在作戰時往往異常勇猛,死戰不退!而指揮員意志堅決,但有時卻戰術相對刻板。一旦進攻受挫,戰鬥力下滑迅速,特別是敵軍仁川登陸後,人民軍前後判若兩人,軍官甚至會喪失自上而下的控制和指揮,給人感覺一潰千里。
而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和人民軍中的原解放軍部隊一樣,作戰表現得更加靈活和實用。1952年的中朝聯軍全線反擊時,一線志願軍7個軍和人民軍1、3軍團,先後對60個目標攻擊77次,最後鞏固佔領17個點,卻全部是志願軍的戰果。
到1953年時,人民軍經過兩年多的動員和整訓,兵力已經擴編到45萬人,裝備也已經恢復到戰爭初期的人民軍水平,其戰鬥力雖然比志願軍剛入朝時提升很大,與開戰初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畢竟時過境遷,擴編後的人民軍骨幹老兵少,新兵多。